鎏金铜佛像鉴别不得不知的一些技巧
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关于金汞剂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而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本草纲目·水银条》引梁代陶弘景的话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这个记载比鎏金器物的出现晚了约八个世纪。
宫廷造像以形式规整、工艺精湛而著称,体现不同朝代的主流风尚与统治阶 级的喜好。清代宫廷大量建造佛教殿 堂,其造像往往使用贵重的材料并施以繁複的工艺精心製作,所铸造像尤其具有皇 家气息。清宫自康熙时期始大量铸像,其风格多承明永宣时期之风;至乾隆时期,因乾隆皇帝尤其注重宗教教义与仪轨,并积极借鑑清宫所藏以及各地进贡之来自印度、尼泊尔等地区早期造像风格,使得乾隆一朝造像式样种类繁多,形制庄重规范。本次专场清宫造像平均尺寸颇大,富丽华美,代表宫廷造像的极高水准,其中不乏康乾两朝盛世所作之精品。
用铜或青铜铸造的表面鎏金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的。它始于两汉,盛于隋唐,延续至明清。民国乃至现在,部分地区仍在使用鎏金铜佛像。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等。
铜佛像一般是指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这种佛像始见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到民国时期,乃至现代的港台、东南亚地区,鎏金铜佛像仍在普遍使用。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
藏传主要承受的是印度密教期的东印度、尼泊尔、斯瓦特、克什米尔等几个艺术流派的影响,外型以愤恨像居多,多为多面多臂或异类身,有坐、立、舞等各种姿态。
铜佛像造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佛教的兴起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造像形式,用铜或青铜铸造而成,表面鎏金,多供奉在家中、宫中和佛寺之中,早期称为“金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全面发展,佛教造像也普遍开展起来。
自元代 开始,中国佛像制作的主流风格由汉式转为藏式,这一方面是出于皇帝个人对藏传佛教的信奉,另一方面也是受朝廷统治政策的影响。明代永乐和宣德两朝治藏的重 心是宗教笼络政策,佛像是回赠西藏上层必不可少的固定礼品,这些汇集全国能工巧匠,经过数十道复杂工艺制成的皇 室御制佛像,除了符合西藏佛像的标准外,还以雍容华贵的佛像样式体现出大明皇 家的气派,再加上仅赏赐给前来朝贡的西藏各派宗教领 袖,就更加珍贵,在当时就已经价值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