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06):社会进步,无非有权的人讲理、讲理的人有权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06)
萧铣自打起兵,就没有亲自打过什么仗。唯一的一次,是在当县长时和变民军作战,结果还吃了败仗。看来统军作战,实在不是他的强项。《新唐书》有个评价:‘铣起文吏。武虽不足,文有余矣。’说他文官出身,搞军事不行。
人一般的特点,会尽量避免暴露自己的弱点,去做一些自己擅长的事情。
既然打仗不行,那么适合干点啥呢?
估计萧铣也在问自己这个问题。
不过,李渊没给他想明白的机会。还没理出个头绪,唐军便已兵临城下。他除了有个‘罢兵营农’的告示,没见其它什么动作。王世充还任命了一堆营田使,他就只裁了个军(其实目的是裁将)。所以‘文有余矣’的说法,也不怎么靠谱。
现在说一下萧铣本人的结局。
他前脚投降,后脚十余万救兵就到了。‘后数日,救兵至,且十余万。’来了一看,皇上都已经住进了人家的招待所,这场面实在有点尴尬。索性,也跟着入股算了。‘知铣降,乃送款。’
可以说,唐军用最小的代价,获取了最大的胜利。李靖因平梁之功,封为永康县公(公爵分国公、郡公、县公三等,分别为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
李孝恭把萧铣送到长安。按惯例,李渊对他有个审判。
铣至,高祖让之。对曰:“隋失其鹿,英雄竞逐。铣无天命,故为陛下擒。犹田横南面,岂负汉哉?”
萧铣的话里有两个典故,涉及到刘邦时期的两个人物。一个叫蒯(kuǎi)通、一个是田横。
蒯通是韩信的一个谋士。楚汉相争打得不可开交,他劝韩信单干,和刘邦、项羽三足鼎立。韩信不听,最终被吕后所杀。临死前叹息:‘当初没听蒯通的话,现在死在女人手里!’
你说你已经没听蒯通的建议了,现在来扯这些还有用吗?而且明明栽到人家手里,还瞧不起女同志。吕后什么人?刘邦还要让其三分,陈平、周勃这样著名的谋臣勇将都对她服服帖帖。单凭这句话,就证明韩信的政治智商还差得很远。
韩信发句牢骚不要紧,蒯通这下可是祸从天降,被刘邦抓来问罪。眼见小命不保,蒯通大呼冤枉。刘邦说:‘冤什么冤,教韩信谋反的不是你吗?’这时,就有了蒯通一段著名的辩词: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疾足高材者得焉。天下匈匈,争欲为陛下所为,顾力不能,可殚诛邪!’
‘鹿’这里指政权。秦朝垮台,大家都来抢这个政权。谁下手快、谁能力强谁就抢到手。天下乱哄哄之时,和刘邦一样想成就大业的人,多了去了,只不过力量不够而已。你刘邦成了事,难道还能把这些人全都杀光吗?
刘邦听完蒯通这番话,只说了两个字:‘置之’——放了他。那意思很明白:算你有理,老子不跟你计较。
蒯通是谋士,田横则是个诸侯。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贵族。秦末大乱,他几个兄弟起兵恢复了齐国地盘,田横后面做了末任齐王。这个齐国被灭掉后,田横逃到山东即墨一个海岛,做岛主去了。刘邦听说后,给他许下不少好处。说田横要是来,大可以当个国家副主席,小也可以搞个部长当当(‘横来,大者王、小者侯’),好话歹话说尽把他召进京。田横走着走着,越走越觉得没意思:大家当年共同起兵,你是汉王我是齐王。现在你做了天子,我成了亡国奴,这反差也太大了!再说,当初两国交兵,新仇旧怨结了不少,现在到你手下混,以后的日子活得多憋屈!一咬牙,自己抹了脖子。他死以后,跟随他的两个门客、和还在岛上的五百留守人员也都自杀。这就是‘田横五百壮士’的来历。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刘邦听到这个消息,感叹:田横真是个贤者!据说还流下了眼泪。
不管刘邦是真流泪假流泪,看他对蒯、田二人的态度和处理,起码还是讲点道理的,也是比较大度的。蒯通说的有理,他就承认抓错了把人给放了;田横不愿低头,他也没有给人家安上叛逆的罪名,而是给了个‘贤者’的荣誉称号,按诸侯王的礼节下葬。
比较起来,李渊就差那么一点层次。
他给萧铣罗列了一堆罪状,萧铣拿蒯通和田横这两个人来辩护。那意思:我罪是没什么罪,但我认栽就是了。李渊呢,非但没象刘邦那样来一句‘置之’,反而恼羞成怒:你说隋朝倒台、造反有理。我是不能把所有人都杀光,但既然你已经落到我手里,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帝怒其不屈,诏斩都市,年三十九。’
萧铣占的是他姑父隋炀帝的地盘,而且又有自首情节,按理应该宽大处理。现在人家只不过说几句实话,就来了个从快从重从严。李渊这种做法,实在是一个污点。
反过来看萧铣,又实在是书生本色。李渊刀把子、笔杆子在手,生死关头,他还引经据典、希望表现出一丝尊严。
可惜,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中国的传统社会就是一个强权社会。拳头就是硬道理,有几个人会来跟一个俘虏讲理呢?王世充深深明白这点,他就老实承认:我既然被捉住,那就是‘计臣罪不容诛。’
人类社会的进步,无非是有权的人讲理、讲理的人有权,这样一个互动的进程。萧铣临敌出降以保全百姓、临刑自辨以申明情理,可算是用生命作出了互动的努力。只不过,他的努力以悲剧而收场。而这样的悲剧,还将一再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