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摆脱完美主义
全文1745字,阅读约需3分钟;
可能你没有发现,很多人其实都是“完美主义”:
目标,一定制定的最完善;时间表要安排得效率最大化;执行任务时,只要行动与计划有所偏离,就会觉得所有努力都白费了。
别东张西望,说的就是你。
大多数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完美主义”的属性,对自己、对目标、对他人、对事物的发展要求过高,一旦达不到预期,就容易走向极端(这里的极端可以指自我怀疑,自暴自弃等等)。
我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很少会考虑现实,所以执行计划就容易受到挫折,哪怕稍微遇到点问题,就容易产生巨大的挫败感,就像小说里被反噬一样,反而连正常水平都达不到。
所谓的“完美”,其实只存在于你的想象当中,一旦接触到现实,必然会被打破。
这跟我们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有关系,长辈们教我们“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哪怕我考试考了第一名,家长也只是稍加表扬,然后告诉我下次要做得更好,久而久之,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就变成了“看不见的更好”。
的确,“完美主义”是“不好”的,因为它总是让我们陷入到巨大的漩涡当中,但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
如果你在做事的时候,遇到了挫折,那不是说明“不完美”了,那正是你应该遇到的问题,是你原先的计划不够现实,是你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够好,这是你成长的机会。
你能够想象你最“完美”的样子吗?是不是这样:早睡早起、学习上进、规律运动、节制饮食等等,并且一直拥有优秀的表现、坚定的思想、强大的意志,以及一颗不为外物所动的心。
事实上,这样的人如果真的存在,那也是极少极少的,甚至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做不到。
村上春树在书中写道:
我曾经采访过奥运会长跑选手濑古利彦,在他退役就任S&B队教练后不久。当时我问道:“濑古君这样高水平的长跑选手,会不会也有今天不想跑啦。觉得烦啦、想待在家里睡觉这类情形呢?”濑古君怒目圆睁,然后用了类似“这人怎么问出这种傻问题来”的语气回答:“那还用问!这种事情经常发生。”
濑古君说完,我松了一口气,果然,大家都是一样的。
无论是是否热爱你所决心做的事情,你都是需要克服拖延、懒惰、逃避这些心理的,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一种永恒的设定。
难道成为了学霸、大神就能够如鱼得水、驾轻就熟吗?并不是,无论达到何种层次,你每次做事的时候,都是需要克服困难的。当然,他们会比我们从容许多。
对于任何人来说,事情都不是一下子做好的,都是在对种种不完美的忍耐中完成的。这是你需要接受的新的设定。
村上春树说:“因为今天不想跑,所以才要跑。”
我觉得自己写的文章90%以上都是垃圾,所以还要继续写。
不必寄希望于拥有“完美状态”的一天,因为它可能永远不会抵达,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完成计划。
现在的我已经不怎么制定计划了,但我偶尔还是会想一想每天的任务,有的时候任务没有完成也不会沮丧,因为我开始接受了这样一种设定:赋予弹性,尊重现实。
其实,“不完美”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展示了我们脑海里的核心念头之一:我要变好。
“变好”是一个积极的念头,但从潜意识来说,也就是对现在的自己不满意,不喜欢现在的我。
我想我们内心的信念应该是这样的——“只有我完美了,别人才会喜欢我”、“只有我完美了,我才会喜欢我自己”。
可是,“完美”涉及了方方面面:成绩优异、高度自律、坚持读书、考研上岸、饮食健康、坚持锻炼、高光演讲……
当你达到这样的标准,你就会觉得自己“完美”了吗?不会的。
“完美”是一种没有上限的状态,它不是一种客观的描述,而是一种主观的心态,即使你达到上述的种种标准之后,还是会因为“不完美”的心理而陷入焦虑。
你就像追逐自己的影子一样在追求“完美”,你越往上走,看到的世界越大。然后你知道了——无论你多么努力,都还会有人比你优秀。
那你不妨换个思路:其实,永远存在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件好事。这说明你还有提升的空间,而且这个空间就是“不完美”,它会一直存在。
如果你年纪轻轻就已经达到了“完美”,那往后的人生中,就没有任何进步的空间了,这难道不可怕吗?
是的,你永远都不会达到“完美”,但为什么我们不能保留住“不完美”呢?这意味着我们有“变好”的可能性。
你之所以会焦虑,是因为你有“变好”的可能性,而且你看到了这个可能性。这是一件好事,它意味着,你可以变得更好。
想到这里,我再也不会纠结于哪个小目标没有完成,哪个计划执行得不够完美,因为我今天已经完成“变得更好”这个大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