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相”盘龙庵
折梅昨日访高僧,云锁禅关许我登;
挂杖敲门无俗客,抠衣趋殿有明灯。
鸟啼玉树高千尺,履步瑶阶下几层;
惆怅密罗空法界,何时重与话庐能。
——《虞会潼三访僧不值》
虞会潼是安仁“益相里”虞氏十九世孙,清康熙年间增生,曾任过知县、知府等职,后告老还乡。他曾三次到盘龙庵拜访不值老和尚,共同探讨佛学和人生哲理。前二次相会,受益良多,在其六旬时再拄杖前往而不遇,感慨万千,提笔抒怀,留下以上七律诗一首。
盘龙庵现已改名盘龙禅寺。清嘉庆《安仁县志》载:“盘龙庵,在县东十八里,(明)万历间建。”盘龙庵位于安仁县龙市乡金盆村石塘自然村,坐南朝北,前朝盘龙山,后倚凤凰山,风景优美、位置幽静而不偏远,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据2007年2月19日立于寺院大门一边的《盘龙庵碑文》记载,明万历三年(1575),真愚老和尚自江西莲花云游至此,夜观山脉,惊现一对盘卧的巨龙在悠然地吞云吐雾,食日月之精华,便在此建庐为庵,潜心修行,并将此庵命名为“盘龙庵”。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真愚祖师的第五代徒孙僧不值,立塔题诗纪念。不值是位得道高僧,学识渊博,受人尊敬,常有文人墨客登门拜访,切磋修心修身之道,虞会潼便是其中之一。
盘龙禅寺(李永红 摄)
从虞会潼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当时之盘龙庵是古木参天、宏伟壮观、声誉颇高之佛教文化圣地。为确保盘龙庵长盛不衰,虞氏家族捐赠良田二十余亩,茶山两块,供僧尼自主经营,自给自足。随着僧尼的增多,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庵宇扩建,前后两进,左右设斋堂和居室,规模达到空前。随着时代的变迁,庵宇成了废墟。庵虽毀了,而人心思念,多次酝酿重建,1999年,经安仁县宗教局批准,由虞忠汉牵头,成立筹建小组,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经过七年的艰苦努力,“盘龙庵”重又拔地而起,并立碑作纪念。
盘龙禅寺所在的龙市乡,又叫“益相”或“益相里”。金盆村的东面有一座名山曰玉峰岭,古时山上建有玉峰书院。南宋时,江西庐陵人周必大慕名游学于此,后中进士,入朝为相,封为“益国公”。益国公告老后,又回玉峰书院讲学授徒,“益相”之名由此而来。盘龙庵所在地,昔日风景秀丽,有股山泉,味甘而冰凉。周必大在玉峰书院讲学期间,每年盛夏在此搭茅舍,叫“结草为庵”,偕师生盘坐在石板上纳凉,饮泉论道。这草庵本是书斋学道之意,是切磋学问之处,后来人们把周益相当成龙而神化了,建“盘龙庵”供奉他,庵旁有一水仙洞,洞口有联云:“水井长流甘泉水;仙境曾聚活神仙。”
关于盘龙庵,还有一个更为神奇的神话故事。
相传,一日,玉皇大帝率众仙云游视察,经过益相上空时,顿觉灵气冲天,便停于云端俯视详察,认定此乃天生福地,传令龙凤前来呈祥献瑞,造福黎民。东海龙王派血气方刚的黄龙与青龙,经长江、洞庭湖入湘江,来到永乐江与洣江汇合处之草市,顺地下阴河,窜至凤形南端“龙头脑”下边之“龙脑潭”,遵玉皇大帝指令,在石冲之山谷修炼成仙,超凡脱俗。他俩在修炼过程中和进入仙界后,为当地百姓梳理水系,播种甘泉,呼风唤雨,指点山川,营造福地,改造自然,造福人间,在历尽艰辛之后,目睹益相发生之巨大变化,心旷神怡,非常眷恋这个人间仙境,便常来石塘村附近之林荫深处,盘着身躯,席地而卧,悠闲养神。后来,人们感其恩德,便在此地建起了“盘龙庵”,庵门有联云:“盘古开天地,天生福地;龙神恋故乡,故国仙乡。”
沿盘龙禅寺后山竹林中的台阶拾阶而上,到达海拔300多米的山腰,可见一座祖师塔,旁边还有一些古代圆寂和尚的墓地,个别墓前尚存墓碑,只是墓碑上的文字比较模糊。据说盘龙庵最早建于祖师塔下的一块坪地,现在还有地基遗址。
从盘龙庵到盘龙禅寺,400多年的岁月沧桑难掩佛寺的庄严,这里如今依然是周边百姓烧香拜佛、修行、休闲的好去处。
(作者:全媒体记者 刘娟丽 编辑:刘娟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