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与忧——十一月班主任小记
开学两个半月了,这间成长教室里每一天都在生发故事,46个小朋友性格迥异,个性鲜明,相互碰撞,相互磨合。这段时间里,有进步,有欢笑,有哭闹,有忧愁,选取几个片段记下,用文字见证改变。
优:竞争打饭名额
最近,班里一个女孩不小心脚受伤了,不方便去食堂吃饭,刚开始两天我去食堂端了饭菜给女孩吃,班里的小朋友见了觉得很有意思,好多小朋友就开始争着要给女孩端饭。刚开始我还在担忧:食堂离教室有一定的距离,小朋友还这么小,饭菜肯定端不稳,万一我哪天不在学校,给谁来负责呢?
后来发现是我多虑了。
有一天的早晨,小儒妈妈和我说:“小儒在家里都为这事着急了,她很想给同学送饭,但是等了好几天了都没轮到她,最近谁谁谁都给同学打饭了,人这么多肯定排不上号,她有些难过。”
第二天,又到了饭点时间,一堆小朋友就开始叫嚷着想得到送饭的名额,小萱过来问我:“老师,是谁表现好就可以给同学送饭吗?”我说是的,周围同学就开始变成一个个小喇叭,向其他同学宣布这个规则。
好几次,我都看见两三个孩子一起拿着一盘饭菜进教室,食堂阿姨也很贴心的将饭菜装进专门的饭盒中,有一回一男孩看见女孩迟迟没吃上饭就自己去食堂拿了菜,回来时发现已经有两份饭菜了。
小劭也特别热心,周二的时候又跑来问我:“什么时候能轮到我呀,都快等不及了。”我告诉他那就周五吧,结果到了周三中午,小劭就试探性地问:“老师,老师,我……”“我知道,你是周五!”“嗯,嗯,老师你可不要忘了呀!”小劭开心极了。
今天是周四,小劭又来了:“老师,能不能把我换成今天呀,我特别想。”
热心的小朋友,一件小事就可以激发起大家极大的兴趣,可爱至极。
忧:躁动的心与好动的手
现在上课,还是有一部分小朋友难以安静,尤其是在上课铃声响起之后,一些小朋友才陆陆续续地从教室外面的空地上回到座位,这开始慢慢地收拾书本和书包。虽然每个老师都已经反复多次告诉孩子们要在下课时就整理出下一节课要用到的课文,但是还是有很多孩子忘记。这个星期,我稍微统计了一下课间就整理好书本的小朋友数量,分别是27、19、28、32,而且班里的女孩子显得更会整理,更多的女孩记得要在课间就收拾好下节课的书本,有的女孩知道下节是体育课,还会马上整理出下下节课的书本来,摆放整齐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每当下课铃一响,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大多都飞出去了,一年级都在一楼,一楼的空地较大,孩子们在走廊上、空地上追逐嬉戏,跳绳,闲逛,短短的课间十分钟,都是小朋友释放天性的好时光。但是,总是有小朋友不小心碰了、撞了、磕了,而且,很多小朋友在碰撞之后玩性不改,第二天奔跑依旧。
其实对于这个现象,我们老师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小朋友在课间玩得开心,跑得安全。光是课堂上的强调有时候效果不大,有的孩子一跑起来就全忘了。这几天我和孔老师一直琢磨“跑步”的问题,要打磨出一节有效的、能解决孩子随意乱跑的微班会,深入了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将这些知识渗透给小朋友,让校园少一点磕磕绊绊,多一份平平安安。
另外,在课堂上,一些小朋友的手总会不自觉地伸进抽屉,或者在课堂上玩弄铅笔、橡皮,玩着玩着就忽略了老师的话语,注意力没有集中在黑板上来。有时候,我就会停下来训练大家静坐,小朋友反应很快,一听到“静坐”,一下子就坐得笔直,双手放在课桌上一动不动,个别孩子歪到了,还会有其他小朋友提醒。
一年级,重要的是学习的习惯,可能现在的小朋友还不太明白,会觉得家长、老师很严格,每天都是讲这些话,但很多东西都是在无形之中亲润心灵的。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王悦微老师说的一段话,特别值得思考、分享——
教小孩,我的总结是:既要把小孩当小孩,又不要把小孩当小孩。
既要把小孩当小孩,就是大人要把自己放低到小孩那个高度去看世界,看课堂,看作业……这道理说来简单,但要亲身体验到这个道理,大人们往往会经历很多挫败,很多反思。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教学经验还不是很丰富,就经常没把小孩当小孩,比如以为他们学了拼音,写了一些生字,读了一些句子,写一段话自然也就不在话下。实则不然,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他可以轻松地讲一段话,口头描述一件事情,但未必能把说的都写下来。能说得通顺,不一定就能写得通顺。
而“不要把小孩当小孩”,简单来说,就是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在言谈时倾听他们,在交往时欣赏他们,总之,就是把他们当成和自己平等的大人那样来对待。不要小看他们,不要轻视他们,不忽略他们的感受,引导他们思考、质疑、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畏惧他们过早接触成人世界,比如我试着把一些学生之间的小纠纷处理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在语文教学上,引导他们早日摆脱纯少儿类读物,尝试着多接触非少儿类的图书,比如一些名著,以及电影、纪录片……这些都是“不把小孩当小孩”。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