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下大陈岛

大陈岛码头

本报记者王佳丽文/摄

在一个下雨天去写一座回忆里的夏日海岛,仿佛在骄阳炙烤过的水泥地上泼上一盆凉水,我似乎又嗅到了夹杂着焦灼与腥味的湿漉漉的热气——回到下大陈岛的盛夏。

每当有外地朋友向我咨询台州的游玩地,为了图省事,我总会把大陈岛推出来。

毕竟,一座海岛足以满足大部分人对于旅行的浪漫幻想,远离大海的朋友,心底对海总有种莫名的情愫。朝云叆叇,喷雨嘘云,即使看了千百次海,依旧能看出海的千百种风情来。

环岛公路

骑着电瓶车,我和同伴沿着环岛公路绕岛骑行。

眺望碧海,兜兜海风,颇有种日式电影的小清新——如果我们的电瓶车更洋气干净一点,如果我们身上的防晒衣和帽子没有裹得这么严实的话。炎炎夏日之下,海岛像个熔炉,我们宛若蒸笼里的肉包子,背负着沉重的灵魂在岛上四处奔走。

电瓶车的好处就是省力,还能随停随走。岛上也有共享电瓶车出租,但是价格并不便宜。幸运的是,我们借到的是一辆私人电瓶车,还因此收获了不少路人羡慕和渴望的目光。

沿着蓝白海浪彩绘围栏的公路一路直行,可以将大海看个够。

从围栏眺望出去,无垠的海面上是来往的轮渡。海上帆船点点,乘风破浪,很是好看。我们原以为帆船是岛上的游乐项目,后来才知道大陈岛上有帆板帆船训练基地,不少运动员从这个训练基地走向浙江省队乃至国家队。

鱼师庙是岛上一个有名的景点,鱼师庙背山面海而建,“危庙涛声”说的便是这里。

渔汛出海前,渔民们会到鱼师庙里祭拜祈福,保佑一帆风顺,平安归来。除了鱼师庙,天后宫、关帝庙也都是岛上重要的宗教场所。海岛生存不易,海上作业更是凶险,祈求神灵庇佑,让渔民的心里有了依托。

浪通门是我们停歇的第二站,据说这里曾经卷起最高有36米的浪花。站在浪通门,能望见对面青翠的屏风山,山上还保留着国民党时期的碉堡、水牢。浪通门是“听海”的绝好去处,海浪不断拍打砾石滩,蓝白相间的风车在海风的吹动下不停地转动,还真让人有种想要长出鱼鳃,跃入海中的冲动。

电瓶车骑行最重要的一站,便是甲午岩核心景区,这也是岛上著名的打卡地。

站在钥匙形状的玻璃平台上,可以望见右下角的甲午岩,也可以下到甲午岩前的观景台上,近距离观赏。亿万年来的地壳运动和海浪侵蚀,甲午岩的花岗岩海蚀柱形成了如今巍峨嶙峋的模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了这一奇观。

据说甲午岩是“蓝眼泪”(海萤)的最佳观测点之一,可惜来了几次,我都没有机会遇到。

登山近水

电瓶车的爬坡力没这么强,我们只能改坐岛上的大巴,来到位于凤尾山巅的大陈岛垦荒纪念碑与军事记忆体验区。在前往纪念碑的路上,能看见路旁装饰的各种红色元素。

从航拍的视角,可以看见垦荒纪念碑广场宛如一枚五角星勋章,而垦荒纪念碑就立于五角星的正中心。

垦荒纪念碑是为了纪念467名垦荒队员在大陈岛的岁月,弘扬垦荒精神而建立的,于1999年落成。1956年,第一批青年垦荒队员踏上这片陌生的海岛,在凤尾山上发出庄严的宣誓,“要把海岛变成可爱的家园”,就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拓荒创业。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大陈岛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站在凤尾山的海岛特色石厝景观小品,我们依旧可以眺望海天交际和大半个下大陈岛,只是不知当年垦荒队员登上凤尾山巅看到的是哪一番景象,如今的美丽家园是不是他们心中构想的模样……

下大陈岛没有沙滩,所以无法感受赶海戏浪的乐趣。而我们拥有的唯一的“近水”机会也遗憾错过——原本我们有机会乘坐小船,近距离观察某处黄鱼养殖基地的情况,可惜当天海边没有小船停泊,无法载着我们抵达网箱。

第一次看见黄鱼养殖基地,还是在两年前。我站在鸡笼头看海上的铜合金围网养殖,脑子里蹦出“盛大”二字。用“盛大”来形容,是突然觉得人们将大海作为“牧场”是件浪漫又精彩的事情。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几百年前在大海上漂泊的商船,商船上的水手们路过大陈,在茫茫大海中眺望见大陈的人形巨石,心中明白距离目的地已然不远矣。也让人想起了60多年前,垦荒队员来到大陈垦荒,其中有一对孤独的夫妻在孤岛上牧羊养猪,与险恶的环境作斗争。扎根海岛的人与海上的风雨,与贫瘠的土地,与孤独作斗争,这是人类挑战自然的勇气。人类的勇气,则是一首美丽而永恒的赞歌。

关于大陈岛的故事,大部分我是从书上和大陈岛上的陈列室里知道的,岛上还有青少年宫、友谊俱乐部、蒋经国旧居、两岸乡情陈列馆等场馆,都是了解大陈岛历史文化的好去处,来到岛上除了看风景,也应去这些地方看看。

海岛记忆

夜幕降临,灯光将这座海岛点亮。

灯火最亮的地方是人潮涌动的梅花湾街区。站在梅花湾看日落是极美的,残阳将天空渲染出浓烈却又温煦的颜色。只一瞬,仿佛日月悠长,游人们便迷迷糊糊地步入了夜色里。

等到夜色完全暗沉,人间的烟火却刚刚升起。

在大陈岛,特产大黄鱼是肯定要吃的。和朋友过来,每次都会点,味道很是鲜美。当然,大家还会点辣螺、泥螺、梭子蟹、皮皮虾等一些常见的海鲜。坐在海边,吹吹海风,似乎吃什么都感觉分外有滋有味。此时重要的倒不是吃了,而是这份难得的闲适。

岛是水中的山。

步行的方式虽然比较自由,但在面对有些坡度不小的道路时,直让人感到窒息。在石屋和杂草丛生的小路中穿行,更让我们产生一种在山林中行走的错觉——夏日上岛,建议穿好长裤长袖,以免恶毒的蚊虫叮咬。不过,幸好岛上四通八达,在狭小的羊肠石道里七拐八拐,总能看见新风景,最后也总能拐出去。

岛上留有许多石房子,整齐规整的石房子是当年政府统一修建的,用于安置长潭水库的移民。我们遇到一位还住在石房子里的老夫妻,他们年轻的时候迁至大陈岛安家,如今几十年过去,他们也已经退休,准备颐养天年。住在老房子里,夫妻俩的日子过得不紧不慢,很是悠闲,“我在梅花湾还有两个店面,可以租给别人”。

的确,吃喝不愁,面朝大海,这样的日子真是许多人都羡慕不来,这也是为什么大陈岛吸引越来越多异乡人来此观光、开店、定居。

岛上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的便民服务也让海岛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风从海上来,吹动上大陈岛的一个风车运转,就可以满足全岛居民的用电;下大陈有三个水库:大小浦、南磊坑、玻璃坑,可以解决大部分居民的用水;不断缩短的航行时间拉近了海岛与大陆的距离,建设中的水上飞机项目,更是将这个时间缩短至15分钟……每一次改变,都在续写着大陈熠熠生辉的发展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