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寻找生命中的下一位贵人(合伙人)

每个人对自己的认知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而改变,我也不例外。

我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互联网安全公司仅仅工作了不到一年,就开始辞职创业,到现在已经整整 20 年。换句话说,在成为一名职业科普作家之前,我完全可以说自己是一个创业老兵。2001 年,23 岁的我白天跑客户,晚上就在租来的小公寓里与几个伙伴一起为客户建网站。虽然项目一直有的做,但无法让公司获得快速的发展。
意外的是,当时和我一起创业的学弟阿诺倒是把一个学英语的 BBS 搞得红红火火,当时还叫沪江语林网。我们一边为别人做网站,一边经营自己的网站。后来沪江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猛,阿诺就将它独立出来单独成立了公司,网站先更名为沪江英语网,后来再更名为沪江网,再后来沪江网成了国内著名的在线教育独角兽公司。
图:阿诺(左)与汪诘
2006 年,我参加了一个由央视举办的,当时火遍全国的创业真人秀比赛——赢在中国——上点年纪的读者可能知道这个比赛。

这在当年可是创业圈的盛事,全国共有 12 万多人报名角逐 108 个进京参加决赛的名额,这 108 人被媒体称作创业 108 将。

图:《赢在中国》的嘉宾马云与吴志祥(左)

我很幸运地成为了 108 将中的一员,那一年我只有 28 岁,是所有 108 将中仅有的四名不到 30 岁的创业者之一。

这些人后来很多都成为了大企业家,比如上市公司同程网的创始人吴志祥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图:吴志祥(右)
从北京参加完赢在中国的集训和比赛后,我也获得了人生的第一笔风险投资。但我并没有把这笔钱用在沪江网的发展上,而是选择退出了沪江网的管理团队,单独成立一家公司,去做教育游戏软件。现在复盘的话,这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决策失误。这也是一次彻底改变了很多人命运的决定。28 岁的我,心高气傲,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如果用目空一切来形容当时的我,可能也并不算太过分。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做了六七年的网站了,还继续做网站太没意思,太没挑战了,要做就要做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我想学习谷歌的两位创始人,做一个改变世界的颠覆性产品。

后来的故事,就跟无数个鲁莽的年轻人磕得头破血流的故事差不多,我不但没有实现伟大的创业梦想,连底裤都快输掉了。

经历了整整三年的人生大低谷,在一个与世隔绝的茧房中,我日复一日地读书、思考、写作,我的灵魂日夜与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阿西莫夫、卡尔萨根等先贤为伴,我觉得自己的傲气被一点一点地消除,心智也在一点一点地成熟,我开始真正理解什么是科学精神。就好像一个沉睡的人被慢慢唤醒了,睁开眼之后,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获得了那种脱胎换骨般的巨大喜悦。《星空的琴弦》、《宇宙自然生命简史》、《时间囚笼》等作品,都是在那个期间写成的。

2016 年,破茧重生的我开启了自媒体人的全新生活,我把科普事业确定为自己下半生唯一的事业,因为我希望更多的人能体验我曾经体验过的那种苏醒的喜悦。但是,光靠理想主义是无法改变世界的。要想创作出真正能破圈,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作品,必须要有资金,也就是说,必须要借助商业的力量。我想,只有无知的人才会妖魔化资本和企业家,现代文明社会离不开商业的繁荣发展。我早就把科普创作和商业经营之间的关系想明白了,简而言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关系。

2017 年,我和吴京平老师、谭老师等人一起创立了上海光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正式开始用商业的力量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这也算是我的二次创业。

谭老师是我生命中的贵人之一。在过去的几年,我和他搭档得非常好。我负责创作,他负责创收。2017 年,公司的收入是 80 万左右,足以养活我们五六个人的小团队。2018 年,我们的收入上升到了 180 万,团队也扩充到了 10 多人。这一年的年底,我们还获得了一笔小额的风险投资。2019 年,我们的收入增加到了 500 万,团队也扩充到了 20 多人。在收支持平的前提下,保持了每年 100% 的增长。

但是,这种增长的势头在 2020 年中断了。尽管我们依旧不敢有丝毫的松懈,甚至比以前更努力,但是 2020 年全年的收入只同比增长了 15% 左右。现在,2021 年已进入到最后一个季度,我们估计今年收入的同比增长率大概只在 10% 到 20% 之间,并且很有可能会出现净亏损。

或许我们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疫情的影响等等。但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恐怕还在于我们管理团队自身。我们的管理能力遇到了天花板。随着团队人数的扩大,社会环境的变化,过去的那套运营方法抵达了它的瓶颈。或许是我们的年龄偏大了,有了路径依赖,四年多下来我感到团队有点迷茫,创业的热情也不如以前高涨。

人到中年,需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评估,尤其是对自己想要的生活有成熟的认知。我的朋友吴志祥先生对我说,如果用二分法的话,人可以分成企业家型人格和艺术家型人格。有的人天生具有领导力,他可以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不断攀登越来越高的山峰,他有强大的气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追随他前进。这种人就是企业家型人格。而有的人则更喜欢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不断突破自己的瓶颈,并且沉醉于创作伟大作品的梦想中。这种人就是艺术家型人格。让企业家去当艺术家是屈才,而让艺术家去当企业家则是浪费。

我现在越来越认识到,我本质上是一个艺术家型人格,我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并从中收获喜悦和满足。我希望自己每年的作品都比上一年更有挑战性,我不愿意重复自己。而且,我觉得我也应该把精力和时间尽可能多地投入到创作中,我现在所处的年龄,差不多就是一个科普作家最好的年华,因为知识、阅历、体力、记忆力等各项数值的加权总和是最大的,再往后,阅历增加带来的好处抵不上精力下降带来的坏处。像这样的创作黄金年龄,我估计最多也就只能维持 8 年左右,我应该用这 8 年的时间全情创作,这样才是发挥最大价值的做法,也是对社会更有益的做法。

有些人可能会建议我干脆把公司关掉,一个人潜心创作不是更好吗?嗯,如果我只是想当一个作家,只写书,当然是可以的。但我并不仅仅只想当一名作家,要把科普从小众变成大众,从经典变成流行,光靠文字是不够的,必须要靠视频,甚至是大电影。要实现这个理想,就绝不是单打独斗能实现的,必须借助商业的力量。试想,欧美大厂投资一部科学纪录片,动不动就是几千万美元的投资额,这种量级的影片,绝不是靠理想主义和单打独斗能超越的。想要做出真正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作品,我觉得,只有依靠企业的力量。但做成一家优秀的企业,最需要的是企业家,而不是艺术家。

所以,经过充分讨论,我们希望能寻找到一位愿意和我们一起创业,具有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能力的贵人,带领我们团队二次出发,重回激情燃烧的岁月,重回每年成长百分之一百的初创型企业。

注意,这不是一个招聘职业经理人的招聘启事,而是一封寻找合伙人的诚挚邀请函。你不要问我招聘条件是什么,我说了这不是招聘。如果你也跟我们一样,对科普这项事业充满了使命感,而且你有自信、有阅历、有能力带领我们团队继续实现每年 100% 的收入增长,那么,你就是我生命中的下一位贵人。你想要什么,我们都可以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