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重境界:少年看远,中年看透,老年看淡
人生路上,既有阳光明媚,也会有乌云密布;既有品茶清闲之刻,也有风雨兼程之时。
这一路来,我们哭过,笑过,经历过辛酸,品尝过人间百味。
要知道,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
既然已经无法逃避,倒不如以更为坦荡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
把人生看远、看透、看淡,这样的人生才更美好,境界更为高远。
01
少年看远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精力最旺盛、学习能力最好的阶段,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事物所吸引的年纪。
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在这个最应该摄取知识养分的时期,若是不懂得刻苦求学而选择嬉笑打闹,那么未免对自己的人生太不负责任了。
适时放松一下实属正常,但若是为此荒废了学业便得不偿失了。
回望古今,凡是大成就者,无一不是少年壮志,心怀远方之人。
北宋名臣范仲淹,两岁时丧父,家境贫寒,但少怀大志的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气馁,而且选择在佛寺中,刻苦读书,最终成为文坛大家,名留青史,激励一代代年轻学子。
只有志向高远,人生才会有前进航标,奋进的动力。当人们执着于眼前的目标之时,就不难以装下太多的东西,难以被外界的事物所影响。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真正的胸怀大志的人可能会暗淡很长时间,但总有一天他的光芒也必然会照耀天际。
沉潜,是每个年少之人必定要经历的过程,唯有懂得静下来学习,才能把握住更好的明天。
所以,少年要看远,不能局限于眼前的玩乐,而是要懂得沉下来学习知识,实现心中的抱负。
02
中年看透
人到中年,看过的,经历的事情亦是不少,眼光必然也会有所增长,看到的本质也会越来越多。
到了这个时期,凡事应该深究其本质,不被纷繁复杂的现象所牵绊,不人云亦云,用心去体会、感受事物的本质,如此才能为自己修炼一种独特的眼光,做到洞若观火。
据说乾隆皇帝当年巡察江南时,看到江面上千帆竞渡,不禁好奇地问左右:“江上熙来攘往者为何?”
陪伴一旁的大学士纪晓岚意味深长地答道:“无非为名、利二字。”
此言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看透人生奥秘。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世种种,不过是“名利”二字,不为己求,也需为后代子孙争上一争。
人到中年,就应该有纪晓岚这般眼光和智慧,直接跳过事物表象变化,看清本质。
03
老年看淡
人到了老年,精力已经跟不上从前了,既然力有不逮,那么过多的欲望也是多余的了。
《菜根谭》中有言:“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
一个人的内心若是不被物欲所蒙蔽,他的心情就会像秋天的碧空和平静的大海那样开朗;
对于一个平日闲居无事的人来说,假如有琴书陪伴,就会生活得像神仙一般的逍遥自在。
老年之时,身体本就大不如从前了,又何必为了物欲所缠身?
一个人,要想以清醒的头脑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淡泊。
人活得越久,不应该拥有的越多,而是变得越来越少,减轻身心的负担,让自己轻松面对时光。
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看待一切,远离尘世喧嚣,随遇而安,身在世间却又超然物外。
少年之时,眼光需长远,不能局限于玩乐,志存高远。
中年之时,思考要深入,不能被表象迷惑,洞若观火。
老年之时,欲望要减少,不能为物欲所累,淡泊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