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印会河教授抓主症验方集粹(五)
1.9 戊己丸加味(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黄连6克,吴茱萸3克。白芍15克。煅瓦楞子3O克(先下)。
[功用]泻肝和胃。
[主要症状]腹痛便泻。以情绪波动时为甚,痛和泻交替发作。肛门灼热。
吐酸烧心嘈杂。甚则下利完谷。舌绛无苔。脉弦数。
[辨证要点]本证系肝郁气滞,气郁化火,肝气横逆,克制脾胃,故见腹痛便泻。以情绪波动时尤甚,腹痛则泻,泻后痛止,如此更替,每日可数次。并伴吐酸烧心,胃皖嘈杂不适等。
[适应证]功能性腹泻、粘液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反流性食管炎、胃炎以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
[加减法]本方可与痛泻要方(防风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白芍15克)配合使用。二方同以治肝为主,一以健脾,一以和胃,如肝盛病伤脾胃,则以二方合用为宜。若泻下粘稠不爽,可改本方为大柴胡汤(柴胡10克,黄芩10克,白芍15克,半夏10克,枳实10克,生军6克,生姜6克,大枣5枚)加煅瓦楞子30克冶之。
[验案]
万某,女,30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55417。初诊:1993年6月28日。主诉:胃皖疼痛20余天。病史;近来因情志不遂。经常胃皖疼痛,伴有烧心吐酸,嗳气,手足发凉,腰背酸痛,大便溏薄,1日1-2次。
检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上腹部压痛明显,舌质红,舌苔根微黄,脉弦细。
辨证:肝胃失和。西医诊断:浅表性胃炎。
冶法:泻肝和胃。
处方:黄连6克,吴茱萸3克,陈皮10克,白芍15克,防风10克,白术10克,煅瓦楞子30克(先下),煅牡蛎10克(先下)。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随诊:1993年7月1日。患者服上方3付。胃痛即止。烧心、吐酸、嗳气也减轻,来门诊询问是否继续服药,嘱其仍须治疗,以期巩固,于是遵嘱服完7剂,其病告愈。
[按语]
本方为戊己丸与痛泻要方合方,均以冶肝为主,适用于肝脾不和所致腹痛便泻,痛泻交作,或脘痛吞酸嘈杂等症。戊己丸清肝泻火,和胃降逆,痛泻要方健脾泻肝,二方同中有异。该患者胃痛吞酸,肢冷便搪,乃由肝盛制脾所致,故以合方泻肝、健睥、和胃。方中黄连泄火降胃,使火热不致迫便下行,吴茱萸暖肝解郁,合黄连可健胃制酸,白芍以平肝止泻。煅瓦楞子和煅牡蛎制酸并能止泻,故收效甚捷。
1.10 清利肠道方(印氏方)
[方药组成]
桃仁10克,杏仁10克,生薏仁30克,冬瓜子30克(打),黄芩15克,赤芍15克,马齿苋30克,败酱草30克。
[功用]清理肠道。
主要症状:便垢不爽,1日数次,腹部隐痛,肠鸣后重,舌苔黄腻,脉弦细。
[辨证要点]本证系湿热停蓄于大肠。虽已引起气滞。但血瘀尚未甚。故见便垢不爽,肠鸣后重,腹痛不甚,因气滞的主症者为胀满, 血瘀的主症者为疼痛。此证以气滞为主,血瘀较轻。
[适应证]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急、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加减法]凡久病肢冷畏寒,腹痛喜暖,寒象明显者加肉棒3克,取其温中散寒,厚肠止泻。
[验案]
张某,男,32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573100。初诊:1992年8月17日。主诉:慢性腹泻1O余年。病史:患者1O多年来经常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有粘液,无脓血,腹痛即有便意。每日1~5次,急躁暴怒常为腹痛诱因,寐少,纳尚可。
检查:腹部有压痛,舌苔微黄,脉细。
辨证:肠道湿热。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
冶法:清利肠道。
处方:条芩15克,赤芍30克,丹皮15克,桃仁12克,生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打)。马齿苋30克,败酱草30克,木香6克,黄连6克,上肉桂1克。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92年8月24日。药后腹痛腹泻均减轻,大便已无粘液,里急后重感亦消失,舌苔少,脉细,上方加杏仁10克。7剂。
三诊:1992年8月31日。腹痛消失,大便溏,每日2次,有下坠感,腹部自觉较前宽松舒适,舌质红,舌苔少,脉细。原方加鸡冠花15克。煅牡蛎30克(先下),10剂。
四诊:1992年9月7日。症状基本消失,惟大便溏且爽,每日1~2次。舌苔薄白,脉细,再以原方7剂巩固。
[按语]
此方系印老研制的清利肠道方,主治大肠病。包括结肠炎、结肠溃疡在内的炎症性大肠疾患的最常用方剂。凡见大便垢不爽者,基本上即以此方冶之,该方系《金匮要略》中的大黄牡丹皮汤去大黄、芒硝等的猛攻峻下,重用败酱草、马齿苋的清热解毒,特别是马齿苋一药,民间用冶菌痢,常以此一味煎汤服之辄愈。
本方优点在于:(1)取效快。一般在1周内即有明显效果。(2)无不良反应。在此以前印老也曾用过枳实导滞,木香导滞等方。虽有疗效。但亦有其缺点。
例如:通因通用,在初服药时,欲通不通,常致腹痛加重,便频增加,而使用本方则无此弊端。慢性结肠炎,里急后重。便有粘冻。每逢寒凉或饮食不节或情志波动,症状加重,甚至便有脓血。痛楚不堪,纤维结肠镜或大便常规检查往往无阳性发现,抗生素有时只能取效于一时,有时用后出现便秘,腹胀,或肠道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
本方集清肠解毒,开利肺气、活血逐瘀于一方之中故对便垢不爽,里急后重,脓血粘液,往往能取得满意疗效。此即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