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文应该具备的有关意识
好多学生总是问共同的话题:如何读懂古文、如何做到真正的读懂作者所写的相关内容、表达的中心思想、如何做到拓展延伸题不扣分......
针对这些高考古文阅读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好古文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还应该具备相应的历史、政治、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积累及相应的思想意识。
首先,我们要转变学习方向和适应命题的考查方向
古文考查的主线:作者的主要写作思路和情感思路——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将古文回归到现实生活,即感悟心得体会收获
其次,考试技巧的转变
尽量不要逐字逐句翻译,了解古文表达的大意就好,只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做到正确处理三个问题就ok!
哪三个问题:
1,此文是什么文体?写作对象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写的?即梳理、概括主要内容,划分文章层次
3,作者为何要写?即写作意图是什么?
学会阅读技巧中的圈画意识,就会快速的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中心等
回归人性的现实,在现实中思考。理解题设的出发点,把你放在现实中的思考,领悟文章的意图联系起来,这样答题就容易了。
再次,我们需要积累哪些方面的知识内容
1.以《论语》为载体的儒家主要思想的价值观;例如中道平和、忠恕宽容、自我约束等价值。以《道德经》《庄子》为载体的道家主要思想的价值观;以《墨子》为载体的墨家主要思想的价值观;以《韩非子》为载体的法家主要思想的价值观等
2.古代一些治国、治学相关的内容(一些先进至今可以沿用的思想)。
(1)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既是古人修身之要道,也是治国之覃思。它同时提供了远患避祸的方法论,比如“未雨绸缪”“曲突徙薪”“防微杜渐”“防患於未然”;比如《国语·越语上》提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时。”明代王廷相在《慎言》中提出:“事虽易,而以难处之,未有不治之变;患虽远,而以近处之,未有不及之谋。”
(2)“法治”思想
在君主专制时代,古人重法思想的提出难能可贵,这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应用,开垦出大量私田的新兴地主阶级开始了领土扩张的兼并战争,礼治逐步丧失约束力,法律成为社会改革的主流。在法律建设上,法家学者们提出了“遵法”“明法”“任法”“壹法”“从法”的蓝图;在法律重要性认识上讲:“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3)变革思维
革新精神是古代治国智慧的又一大亮点,历史上优秀的改革家们也正是因为那不惧天变、不畏人言的变法而留名于世,比如李悝、吴起、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
如今,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应当从古代的变革精神和实践经验中汲取营养,为当前进行的改革开放提供参考和借鉴。
(4)礼教认识
关于礼乐刑政的关系,《史记·乐记》论证为:“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在政治和刑罚的刚性体系外,古代治国者建立了一套柔性的礼乐体系。
所谓“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乐体系中,礼用以辨异,即区分贵贱等级。乐用以求同,即缓和上下矛盾。礼自不必说,至今在道德伦理层面依然起着维系社会价值的重要作用,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第二条便提出要明礼。
3.关注一些重要的问题,例如古代散文、论说文。
4.根据考试说明要求,提升答题能力。例如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等。
最后,我们要掌握一些现代相关知识点,如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政治情怀等内涵。
我们要懂得知识的迁移、运用,做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所以,就要边学习边总结。如何做到知识的总结:最好的方法就是对比。同类知识点的对比,同一思想的知识对比、不同思想同一话题的对比、纵向对比+横向对比等等,只要掌握了对比技巧,我们所学过的古文知识就会牢牢的掌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