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咳嗽,病不离肺,亦不止于肺

1



大医

双合

小儿咳嗽,是儿科临床最为常见的证候之一,多由于各种病邪刺激气道而发生。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

小儿肌肤娇嫩,腠理不密,容易为六淫外邪所感,以致肺气不宣,气道不利,则发生咳嗽。

此咳多见于冬春气候多变的季节。

小儿脾常不足,加之饮食不知自节,很容易为饮食所伤。

脾伤则运化失司而易聚湿生痰,痰湿内蕴,上阻于肺,则致肺失宣降,亦常发生咳嗽。

至于形体虚弱,久咳伤津,必致虚火上浮,而肾气亏损,肾不纳气。肾虚,则水不润金、肺气更虚而咳嗽往往加剧。

由此可见,引起咳嗽的情况很多,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内伤饮食或形体虚弱等都可引起咳嗽。

《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正是说明咳嗽虽然主要是肺经的病,但也并不是单纯的肺经病,而常常与其他脏腑都有关系。

先师据其临证经验强调,小儿肺气不宣,不仅本身可发生咳嗽,同时,还容易引起脾胃郁热,湿热生痰。

反过来,湿热痰浊,又会影响到肺气的宣降。又如久咳肺虚,子盗母气,必然会导致脾虚而中气不足。

中气不足、运化不健、则痰湿随之而生。

痰湿阻肺,肺失宣降则其咳进一步加重。由此可见,肺脾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非常密切的。

除肺脾关系密切而外,临床上,肺虚及肾,形成肺肾两虚;

肺虚肝逆,形成肝火灼肺;

逆传心包,形成心火烁肺等多种情况也屡见不鲜。

又如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为水之上源,肺气清顺,则大肠的传导才能通畅,膀胱的气化才能正常,水道才能维持通调。

否则,肺气虚弱,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肠传导和膀胱气化功能的正常发挥,这不仅可引起排泄失调。

同时、又可因为水湿代谢失调而停湿生痰,从而使肺气更加受阻,咳嗽更加缠绵不愈。

因此,凡是表现以咳嗽为主证的疾病.都必须注意到其它兼证,从而考虑到与其它脏腑之间的关系,才不会顾此失彼。

大医
双合

小儿咳嗽,治本三法,多方配合先师指出,关于小儿咳嗽的治疗,前人有不少经验可供借鉴。

如《幼科全书》谓∶'治法有三∶有发汗者,有泻下者,有清补者。'

2
大医
双合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谓∶'治嗽大法,盛则下之,久则补之,风则散之。'

证之临床,小儿咳嗽,表证为多,在治疗上自当宣发肺气,表散外邪,使邪从外达;疏通肌腠,宣通卫阳,使热从表解。

发汗即是解表。所以,治疗外感性咳嗽,主要是用发汗法,解表法,也即是'风则散之'。

小儿胃肠病多,如积食化热,腹胀食减,则易致痰浊内生,阻滞气机,而见咳即作呕作吐。

这类咳嗽,多属于肺胃不和,积热内盛。如兼大便干燥,可用下法。

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当积食不消或胃火太盛者,往往一经泻下,则热去咳止。

此即是'盛则下之'。但是,也应知道,泻下之义,并非单纯通大便。

大凡清热、泻火、利小便、通大便等能使邪从下去者,都属泻下之法。

至于久咳不止,虚火上灼,口燥咽干,实咳潮热者,治须养阴润肺为法;

如咳嗽气短、食减腹泻又当补脾益气为治;

若至肾虚久咳,肾气不纳,则治宜纳肾固本,培元敛肺方可有效。此即为'久则补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咳嗽这个病,在治法上同样不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

但又须知,泻不单纯是泻肺,如有心火则泻心火,有肝热则泻肝热,有肠热则泻肠热。

补也是一样,不是单纯补肺,而是脾虚则补脾,肾虚则补肾。

当然,咳嗽毕竟是以肺为主体,无论是泻或者是补,都应当有主有从,主次兼顾。

根据先师的经验,认为小儿为稚阳之体,加之寒温不知自调,所以,最易感冒外邪而引起咳嗽,且咳嗽病作,总以表证居多。

而小儿又'阳常有余',生长力旺盛,患病又表现为热证多,实证多。

不过,多与少,只是相对的,阴阳也是如此。'阳常有余。则阴常不足',故久咳不已。又最易伤阴。

所以,治疗小儿咳嗽,解表不宜过于发散,泻热要注意存阴。即使有可下之证,也是宜轻下,而不宜峻攻。咳嗽有久新之分,新咳多为外感,久咳多属内伤。

外感咳嗽宜着重解表,先去其外邪,但应佐以清热,内热与外邪方能同时清除。

内伤咳嗽宜着重于调补,但如有浮热,亦应佐以清解,以遏其热势。

总之,治疗小儿咳嗽,除总体原则采取解表、泻下,清补三法而外,尤当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临证,针对不同病情,清燥、除湿、滋阴、降火、扶脾、补肾、泻大肠、利水道诸法,都可以加以配合。

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