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报里的会宁老实圪塔“陈喇叭”陈祥 || 作者 杨海川


会宁县陈祥同志工作事迹
—— 省报里的老实圪塔“陈喇叭”
作者    ‖   杨海川
杨海川在唐关(通渭碧玉关)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建国初大沟抗美援朝等为国征战人员事略》《接骨(下)》《接骨(中)》《接骨(上)》《老兵传奇(二十一)》《老兵传奇(二十)》《老兵传奇(十九)》《老兵传奇(十八)》《老兵传奇(十七)》《老兵传奇(十六)》《老兵传奇(十五)》《老兵传奇(十四)》《老兵传奇(十三)》《老兵传奇(十二)》《老兵传奇(十一)》《老兵传奇(十)》《老兵传奇(九)》《老兵传奇(八)》《 老兵传奇(七)》《老兵传奇(六)》《老兵传奇(五)》《老兵传奇(四)》《老兵传奇(三)》《老兵传奇(二)》《老兵传奇(一)》

2002年9月4日的《甘肃日报》观察与人物栏目里,用一个整版面,以《老实圪塔“陈喇叭”》为题,报道了在地县广播事业中勤苦贡献三十年的陈祥同志的事迹。在白银区《为了人民的重托》劳模事迹文稿汇编中,有陈祥先进事迹较为全面的记叙。在大沟镇志“社会生活·家用电器”中也有关于陈祥在农村广播事业中的相关文字。

陈祥,大沟镇宋坪村曹坪社人,1952年8月11日生。1960年至1971年读书,高中毕业后,进入大沟公社广播站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调会宁广播局,会宁有线电视台等单位工作。2012年8月退休。

读书其间,曾担任学生团队组织的班长,排长,连长之职(这是当年学校军事化管理与活动的编制形式。一个班的领队与负责人为班长,一个级的领队与负责人为排长,全校学生的领队与负责人为连长)。

在大沟公社广播放大站工作之初,并不是接班与上班那样简单。而是找木头,兴泥土,修建机房,用后时代的话讲就是创业。木头不够用,就和老父亲去挖自家的榆树。做机座没有砂,去六七里外的牛家河沟去挑。那时候没有民用电,早中晚三次广播都得自己发电。最费劲的是远近村落的广播线路架设,在大沟工作的十六年中,他带领群众架设了大沟专线10条,57公里,村社线86条,113公里,入户线458公里,安装喇叭2400多个,广播入户达百分之百。据约算,他走过的路程可绕地球两圈还多一些。

1986年8月调县广播电視事业局工作,后来是桃华山广播电視转播台,县有线电視台,县广播电視局,在县广播电視台至退休。工种:县集体工(1997年以工代干),1997年被县人民政府3号文件通知为有线电視台副台长(副科级)。2001年县委22号文件通知为会宁县广播电視事业管理局工会主席。曾经是会宁县第七届、第十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党代会代表,白银市委第四届、第五届党代会代表,白银市六届人代会代表。1980年、1995年、1996年、2000年获省人事厅、省广电厅先进工作者。1986年、1993年获白银市优秀共产党员。1988年获白银市委,政府先进工作者。1976年,1978年,1980年,1982年获定西广电处先进工作者,1989年,2000年获白银广电局先进工作者。2004年获会宁县(工人明星)称号。1974年至2004年获县委县政府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60多次,县广电部门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60多次,1999年9月获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一个极其普通的基层事业工作人员取得这样的成绩,在四十年的工作历程中,他的付出与牺牲的确是巨大的。在大沟人们的印象中,他整天是急急忙忙的。除了栽杆扯线需要群众帮忙之外,常规的维护与检修绝大多数是他一个人去完成。一根安全带便是他唯一的战友,肩上斜背一卷铁丝,草帽布鞋,苦行僧一般来来去去。但每天早中晚三次会宁县广播站的播音从不缺少。早上的《东方红》乐曲,成了叫醒青少年早课的时钟。午间的《歌唱祖国》成为山野劳作的农人午休吃饭的提醒。晚上的《国际歌》曲终,便是这片热烈山乡进入梦乡的时节。而在公社那个油黑的机房里,他一个人踢踢腾腾在鼓捣,发电,调音,每次两个小时不差分秒的监守。而当白天,却要上山下沟,走街串乡,家家户户拉铁丝线,装置喇叭。无论冬春秋夏,还是大年小节,无论雨雾霜雪,还是黎明昏夜,他都象一个严密装置中的铁人儿不停息地运转,运转,整整一十六年的光景,用坏了多少只线钳,磨透了多少双鞋底,已是无法统计的数目。然而,他以自己巨大的付出,为大沟广播事业在全省赢得了先进模范的表彰,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慰藉。

1987年,陈祥调会宁工作,大沟的广播工作就渐渐停下了。他一走,似乎带走了一个时代。人们再也听不到那响彻街坊的高音喇叭里传出的具有历史高度的乐曲了,听不到中央气象台,会宁气象站的天气预报了,更听不到党中央的各项号召了。

陈祥在会宁以后,工作头绪更加繁杂,保管、统计、机器维修、线路故障排除等等都得他亲手操持。在一个严冬的早晨,他爬上桃花山顶一百多米高的电视信号塔去排故障,那个彻骨的寒冷,手脚早已冻僵,浑身的负重与颤栗,由此而来的危险性让在场的人们提心吊胆,老天爷,你好好个,千万别有个好歹,上面挂的那可是个好人……整整四个小时,他总算排障成功,安全返回地面。安全生产在工业战线上强调到想象不到的高度,但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中,为了一个目标,真要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慨!而这个被誉为“铁人儿”的陈祥就有这种精神。战场上常有“我先上”的英雄,而在危险环境中,陈祥是决不会看着别人身赴危境而能心甘的人!

他又背着炒面在新堡子、红堡子、郭城驿安装“村村通”闭路电视线路,由于地处平川,他配置了一辆破自行车作为战车,比布鞋底做量天尺快捷多了。

……

歌颂英雄的高歌猛进是最快意的事,而要直面英雄切身的牺牲却无异于一种苦难!对于启蒙于红色教育的六零后尤其如此。据报道:陈祥十一岁失去母亲,十二岁他就担起挖锅造饭,喂猪添炕的家务活,替父分忧,拉扯两个小兄弟,古之谓孝悌,在他身上完全得以体现。陈祥在大沟公社工作期间,其妻王桂芳曾将一个孩子生在土堆上,由于没人照料而夭折了,那时他忙于工作。更有一个五岁的男孩,患感冒没有及时医治而失去,这次他又是忙于工作!常人不能理解的事都发生在他的身上,然而,他并不是无情无义之人,泪只能往心里流。这段报道,任何一个为人父母者都难以卒读。

这里,让人很自然地想到他的妻子王桂清,十八亩地一个人耕种,那怕遇到任何困难以至于苦难,对于忘身于工作的陈祥从没有过一声怨言,泪水只往心里流。可以肯定地说,陈祥的成就离不开王桂清的贤良与吃苦耐劳!而当回眸相濡以沫的来路,他仍有许多的愧疚!他对家人的照顾太少,家里花用上也从不宽裕,但他给周围群众的帮助却从不显示吝啬。修音像机器别说手工费,材料费大多自己垫付。业内这样不说,即使坐班车,遇上靠几只鸡蛋周转的穷乡亲买不起车票,他却帮买车票,济人一时之困。这个习惯的溯源,与他读书时代学习张思德,雷锋的红色教育不无关系。

一个替他人着想的人是好人,一个替众人着想的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替众生替全体人民着想的人便是一个伟大的人!

出生在这片贫瘠黄土地上的陈祥,便以他仅有的力量,形成了他这样一个高尚的人格。为民众的事业,为周围的群众带来温暖与光热!

但他的形象永远是一身油腻的劳动者模样。他曾用自行车带着高中上学的儿子在大街飞驰,有同学问儿子,蹬车带他的是谁,儿子随口应道:这是一个远舅舅。

时代发达了,儿女们自然爱护面子,而他却永运改变不了这个“远舅舅”的形象!

2020年11月2日傍晚

(事迹素材由大沟马湾社原社长王启明提供,特此致谢!)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