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三十二)

学霸相争,孙贤得利

现在的高考都有学霸,动不动就拿满分,其实古代的科举也同样有学霸,只要他们出场,就没有别人什么事了。

不过,要是有两个超级学霸正好在同一年考试呢?

按照常理来说,状元肯定是其中的一位,谁拿都正常。但万事没有绝对,比如在明朝就出现过一个这样的例子,两位超级学霸火星撞地球,最后状元却落到了另一个考生手里。

那是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的科举中,出现了两个大学霸,一个是浙江海盐人张宁,另一个是江西安福人彭华。

在会试中,两个学霸也充分体现出了学霸的水平,把别的考生都甩在了后面,稳居前两名。但究竟谁排第一,谁排第二,考官们却为难起来。

黄谏认为,会元当属张宁,而钱溥和张穆则认为,彭华更胜一筹。双方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得请主考官商辂来判决。

商辂又仔细看了看两人的卷子,最后给拍了板:“张宁这次考得非常好,但是综合三场来看,彭华更好一些,这次就定彭华吧。”

主考官拍了板,大家也就没话说了。但是黄谏仍然不甘心,始终认为张宁水平更高,还满世界宣扬:“会元虽然不是张宁的,但状元肯定是他的!”第二天又给张宁送去一块好料子,让他做身好衣服,等中状元的时候穿。所以,张宁同学还没等殿试呢,就成了京城人人皆知的大名人。

到了殿试那天,张宁正在埋头答题,突然感觉旁边站了一个人,好长时间都没离开,抬头一看,原来是礼部侍郎姚夔(音同“葵”)。姚夔看着他,笑眯眯地说:“果然文才不错,不过好像意思有点偏了。”

张宁一惊,我本来的意思是劝皇上勤政,姚大人说偏了,那就改成修德吧。于是,张宁又撕了重写。

过了一会儿,礼部尚书胡濙(音同“莹”)也来了,又给张宁提了点意见。接下来,又来了几个人。总之,张宁的身边基本没断过人,都想来看看这个大名人考生水平到底怎么样。

到张宁快做完的时候,姚夔和胡濙又来了,对他说:“小张啊,你的卷子还要在皇上面前读,不妨再多写一点。”张宁看了看卷子,为难地说:“再写点也不是不行,可惜纸不够用了。”姚夔便让人又找来几张纸,让他继续写。

过了一会儿,时间到了,开始收卷子了。可张宁还没写完呢!怎么办?张宁急得眼泪都下来了。这时,胡濙说:“你先交卷吧,等明天早上我跟考官说说,让你写完。”有礼部尚书这句话,张宁自然就放心了。

第二天一早,胡濙和姚夔找到考官们,想让通融一下,但这几个考官还挺正直,以不合规矩为由拒绝了。胡濙又说:“其实他不是没做完,只是都写在草稿纸上,还没来得及抄写,有什么关系呢?”但考官们还是不同意。胡濙和姚夔也不敢闹得太大,毕竟考试作弊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弄不好还要坐牢,也就遗憾地退了出来。

殿试成绩出来后,张宁排在二甲16名。而另一位学霸彭华,也因为会元的事影响了状态,发挥失常,只得了个二甲21名。

就这样,原本众望所归的两位大学霸,却意外地双双发挥失常,最后状元被一个叫孙贤的河南杞县考生拿去了。

【孙状元花絮】

孙贤考中状元后没几天,就被选为太子的老师,跟太子混得火热。又过了几年,太子登基,孙状元自然也跟着飞黄腾达,做到了太常寺卿,官居三品。

据史书记载,孙状元这个人“刚急易怒,度量狭小”,仗着自己是皇上的老师,经常干一些让人说闲话的事,最狠的是还打起了太子的主意。

成化七年(1471年),孙状元上书说,皇上虽然龙体安康,但也该早立太子,“以固国本”。

在历史上,大臣们往往都喜欢建议皇上早立太子,往大了说,是为了国家安定,往小了说,也是为了太子登基之后能记着自己的好。但这位孙状元的小心眼儿这时候也体现出来了——为了不让别人说闲话,在建议立太子的同时,也向皇上提交了自己的辞职报告。

当然,在孙状元心里,这份辞职报告就是做个样子,自己正值壮年,又是皇上的老师,正是为国效力的大好时候,皇上哪儿能轻易把他放走,还有很多大事要跟他商量呢!

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皇上竟然批准了!

妈呀,真的批准了!

皇上啊,我那就是做个样子,您怎么还当真了?不带这么玩的啊!

然而,一切都无法挽回了。总不能再哭着喊着要求留下吧?还要不要脸了?

回到老家后,孙状元还是没顺过气来,这也不顺眼,那也不顺眼,没过几年就气死了。

再补充点有意思的花絮:在本科一甲中,状元孙贤长得黑乎乎的,榜眼徐溥长得雪白雪白的,探花徐辖则是金黄色的脸盘儿,于是人们就叫他们铁状元、银榜眼、金探花,这一科也被戏称为“金银铁榜”。

与此类似的还有65年前那一科,状元彭时出身儒家自不必说,榜眼陈鉴却是个道士,探花岳正更是一个和尚,三人同登一甲,却分别代表了儒、道、释三家,一时传为美谈。

另外,本科还有一位越南的考生,名叫阮勤,名列三甲第80名。考中进士后,阮勤就留在明朝做起了官,政绩还不错,最后做到了南京刑部侍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