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右旗历史寺庙简介

中国的寺庙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神秘的一部分,分布在各地的寺庙,既具有特殊的地域文化信息,也反映了当地民众的一种道德观念、精神追求和生存常态。

巴林右旗的寺庙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作为地方文化的珍贵遗产,即与全国的宗教文化脉络相承、息息相通,又有其独到的特色。

历史上巴林右旗的寺庙很多,几乎遍布全旗各个苏木乡镇,但由于战火和人乱很多寺庙都被毁坏,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不完全统计,巴林右旗被毁坏的寺庙就多达几十处。

荟福寺位于巴林右旗大板镇(俗称东大庙),是巴林右旗现存唯一一座较大较完整的寺庙,始建于(1706年),荟福寺由旗札萨克乌尔衮和康熙帝次女固伦荣宪公主主持初建,初名“巴日苏模(虎庙)”,据传说:康熙皇帝巡幸巴林看望女儿时曾在巴尔达木哈皮山(现巴彦汉山)的松林中捕获一只斑斓猛虎,这只虎皮后来内充白草,眼嵌玻璃球,栩栩如生地供在寺中,这便是“虎庙”一说的由来。后改名荟福寺。

(1726年)固伦荣宪公主扩建了“荟福寺”,扩建殿宇25间。

清乾隆十一年(1786年),于殿前朝格图诺尔增建80间楼阁式庙宇,称“曹格钦杜刚”,同时修建钟鼓二楼和“四大天王”

殿。

1913年1月18日,后大殿毁于火灾,店里供奉的180卷“甘珠尔”经、252卷“丹珠尔”经和建庙以来保存的经卷、典籍、经幢、佛像以及金匾等均被焚毁。

1916年,在原后大殿旧址重建阁楼式殿宇49间,又于该殿西侧又建陪殿3间,供奉“九神”像。在多伦塑三世佛、三圣佛、十八罗汉等很多佛像供奉寺内。

1918年于寺院北侧兴建“常念珠殿”。1935年在后大殿阶前,由劳布僧章其布葛根主持修建“班丹普日来普木”塔。

1937年又主持兴建“哈敦银大木”塔。

1939年,寺内喇嘛希日布出资,用汉白玉雕了一对大狮子和一对小狮子置于寺前。此庙喇嘛最多时500余人。

圆会寺:建于大板镇西部,俗称西大庙。1667年由固伦淑慧公主聚资首建3间庙宇。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增建35间,后又于殿侧建房屋12间。至宣统元年(1909年)部分庙宇毁于洪涝,翌年,旗衙门出资扩建为81间。

1922年又增建25间,庙宇共128间。寺内主佛像“释迦牟尼”,其它铜、泥佛像多尊,法器极多。喇嘛最多时750人。这座寺庙应该是巴林右旗最早修建,规模也最大,喇嘛也最多的寺庙,只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中拆毁。

重庆寺:位于原洪格尔苏木,习称洪格尔庙。(又因该地盛产黄色的花,也称黄花庙)。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由“八支箭”台吉初建,共80余间,分为6座殿堂。主佛像“宗喀巴”经卷有蒙文、藏文“甘珠尔”经各一部。喇嘛最多时500余人。1966年拆毁。

嘉祐寺:位于古日古勒台,习称古日古勒台庙。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建,以后多次增建,成为巴林右旗名庙之一。主佛像“三世佛”,有“甘珠尔”经1部,法器极多。清嘉庆年间请廷理藩院赐庙号“嘉祐寺”。喇嘛最多时500余人。1966年拆毁。

阐化寺:位于查干诺尔苏木吉尔喀朗图乌兰哈达山前图力嘎嘎查境内。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建,寺后有石洞,因此又称“阿贵庙”。此寺系巴林右旗名庙之一,因有活佛3名,故成为巴林右旗南部喇嘛教徒的信仰中心。殿宇近百间,主佛像“释迦牟尼”,共有八个大殿,喇嘛最多时达到700名。庙内曾供有100斤黑金活佛一尊、铜像1003尊。同时藏有泥像32尊、唐卡98张、藏文经268卷、蒙文经129卷、各种佛事活动器具2076件。1966年拆毁。

为了抢救保护和利用好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巴林右旗人民政府组织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社会融资对阿贵庙文史遗址进行了重建,2011年开始复建,新建了展览室、神殿、游客接待中心等。如今,阐化寺等重要文化故址和两眼永不干枯的“圣井”犹存。阿贵庙山里有天然形成的奇峰丽石,犹如飞禽,似如走兽,惟妙惟肖,比比皆是。山的周围有广袤的草原、晶莹的沙漠、潺潺的河流、明珠般的湖泊;真可谓气象万千,景色怡人,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旅游景区。

隆福寺:位于宝日勿苏镇东北部,习称会庙。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建,殿宇45间,主佛像“三世佛”法器极多。初建时有喇嘛15人,最多时180人。此庙1966年拆毁。

嘎拉达苏台庙:法名“普佑寺”,清乾隆年间建于嘎拉达斯台。由于巴林西部开垦、兵x匪患等原因,于1913年迁到阿巴达仁台山查干宝力格。巴林王府从沙巴尔台迁到大板后,王府决定将沙巴尔台王府的前大殿和东西陪殿移给普佑寺喇嘛使用。解放后,1947年,普佑寺的喇嘛重新迁到查干宝力格庙。庙宇在“文化大革命”中拆毁。

苏布敦庙:建于清乾隆年间。初建于旗西部(今林西县城东8华里处),规模较大,后迁建于查干沐沦河西吴善庆(乌勒辉充嘎)院内,复迁至沙巴尔台河南,建庙宇3间。主佛像“三世佛”,法器较多。喇嘛最多时有25人。1966年拆毁。

乌牛台庙:清乾隆年间初建于乌牛台山南麓,1913年毁于兵X,迁建于旗东部乌苏依肯艾里西北。喇嘛最多时百余。50年代毁坏。

西拉新希勒庙:庙址在益和诺尔苏木哈拉金山西麓,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殿宇25间。主佛像“无量寿佛”,存蒙、藏文“甘珠尔”经各1部。喇嘛最多时80人。1966年拆毁。

新庙:又称“宣教寺”请嘉庆十九年(1814年)建寺,原址在乌力吉沐沦河东部,放垦后迁建于洪格尔苏木依合贺日木图山南。殿宇百余间,主佛像“释迦牟尼”,存有藏文“甘珠尔”经1部,法器较多,喇嘛最多时225人。1966年拆毁。

东拉新希勒庙:清道光年间建于益和诺尔苏木哈拉金山东麓。殿宇34间,主佛像“释迦牟尼”、“弥勒佛”,法器极多。喇嘛最多时有150人。1966年拆毁。

珠拉沁庙:位于查干沐沦苏木,清咸丰四年(1854年)建,1913年毁于兵X,后重建,殿宇20余间,主佛像“三世佛”,存有藏文“甘珠尔”经1部,法器较多。喇嘛最多时300人。1966年拆毁。2011年在原址新建一座殿堂。

岗根庙:清中叶建。初建于亚马图山西北(今查干沐沦苏木岗根营子),1913年毁于兵X,后迁建于旗东北部岗根。喇嘛最多时70人。1966年拆毁。

平顶庙:建于沙巴尔台苏木苏吉营子。有藏式平顶大殿1座,喇嘛最多时60人。1966年拆毁。

要日吐庙:亦称“王爷庙”。庙址在巴彦琥硕镇东部,清光绪九年(1883年)建。喇嘛最多时80人。50年代毁坏。

亚马图庙:1941年建。因建于亚马图山前,故称“亚马图庙”。于50年代毁坏。

床金庙:位于岗根苏木东部。清康熙元年(1662年)建,殿宇80多间,主佛像有“释迦牟尼”、“那仁哈吉德”等,存有蒙、藏文“甘珠尔”经各1部,喇嘛最多时150人。1966年拆毁。

贝子庙:位于幸福之路苏木,清康熙年间建,为巴林左翼旗贝子府家庙,后扩建殿宇70多间,主佛像“释迦牟尼”,存有“甘珠尔”经1部,法器很多。喇嘛最多时260人。1966年拆毁。

陈板庙:庙址在幸福之路苏木东部,由陈板喇嘛建造。于50年代毁坏。

太本庙:建在朝阳乡西部,查干沐沦河北岸。有殿宇40多间,喇嘛最多时200余人。1966年拆毁。

索博日嘎庙:在索博日嘎古庆州白塔前,初建于清朝中叶,1929年重建,殿宇9间,主佛像“三世佛”。喇嘛最多时50人。1966年拆毁。

娘娘庙:清顺治年间,固伦淑慧公主,在大板修建龙王庙。后来,清康熙年间固伦荣宪公主在院内东侧又建三进殿宇的娘娘庙。前殿三间内供奉南海菩萨。中殿三间内供奉泰山娘娘。眼光娘娘、子孙娘娘、灵应娘娘、班疹娘娘、送子娘娘、婴育娘娘、痘疹娘娘、送奶娘娘。后殿三间供奉日老菩萨、月光菩萨。道士最多时10余人。1958年拆除。

玉皇庙: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建于大板。康熙皇帝曾为此庙题写“吉祥云”匾额。前殿三间供奉玉皇大帝,东厢陪殿供奉药王爷,西厢陪殿供奉关老爷,后殿三间供奉释迦牟尼佛像、燃灯佛像、弥勒佛像。1958年拆除。

经堂庙:清康熙年间建于大板。庙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王母娘娘神像、天齐王神像。庙院内东西两侧有钟鼓二楼。1958年拆除。

九神庙:清时建于大板经堂庙东侧,只有一件殿堂,供奉九尊泥塑神像,有龙王爷、牛王爷、马王爷、虫王爷、苗王爷、五道爷、山神爷、土地爷、财神爷、1958年拆除。

关帝庙:清道光三年(1823年)建于大板西郊,有殿堂二间,供奉关帝塑像,前两侧有站班4像,左为文官赵累、王甫;右为武将周仓、关平。1966年时毁坏,现仅存两间殿堂。

格斯尔庙:清乾隆二十一年(1776年)由巴林右翼旗第八世札萨克多罗郡王巴图建。庙正南向,殿堂一间,围以院墙,位于旗北部沙巴尔台河北岸,沙巴尔台苏木政府驻地西3公里布敦花艾勒东土坡。庙内供奉格斯尔宝格都塑像。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为祭祀日。草原人民为感激格斯尔大汗降妖造福于草原,届时,附近牧民们带上羊乌叉、黄油、奶豆腐等前去祭祀,以祈求大汗保佑草原兴旺、风调雨顺。1966年毁坏。

为弘扬格斯尔文化,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沙巴尔台苏木政府在自治区格斯尔工作办公室和各界专家、学者和广大牧民的热心关注帮助下,在原“格斯尔”庙遗址的东侧巴罕宝力格处重建了格斯尔文化中心——格斯尔庙。从此,格斯尔庙在巴林草原重现,重建的格斯尔庙占地面积为九百平方米,由主殿。门殿、围墙组成。主殿中供奉格斯尔宝格德骑马戎装、腰配弓箭、手握神枪、乘坐四蹄登云、腾空而行的赤兔马塑像。

当年,格斯尔文化中心——格斯尔庙建成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沙巴尔台苏木政府隆重举办了格斯尔文化中心落成典礼,北京、呼和浩特、锡林浩特、阿拉善、赤峰以及全旗各苏木乡镇万余人参加典礼、祭祀活动。从此每年都举办一次隆重祭祀活动,与当地的那达慕同时进行。

2004年,巴林右旗沙巴尔台苏木党委、政府斥巨资在清代“格斯尔”庙遗址上重建。新建“格斯尔”庙,占地面积为二百三十八平方米,主殿为三十平方米。殿内供奉“格斯尔宝格德”塑像一尊。格斯尔文化是巴林草原蒙古族习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巴林草原书香文化起点,流传至今,是巴林草原文化的重要支脉。

《巴林格斯尔传》是巴林文化的产物,起源于巴林文化繁荣时期,国际格斯尔文化研讨会,曾两次在巴林右旗召开。2008年巴林右旗为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格斯尔文化之乡”。

寺庙文化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原因,便是它的社会稳定功能,以行善为宗旨的道德式律和行为规范和其所倡导的忍耐、宽容、平等、博爱、慈悲、不杀生等。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保护人际关系稳定,调和社会矛盾,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维系世道人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也是有积极的作用。

(0)

相关推荐

  • 探秘阿贵庙

    我就赌你不敢点小蓝字! 探秘阿贵庙 在巴林右旗的查干诺尔境内,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古老喇嘛庙--"阿贵庙",距今已有200多年了.这座庙,有很多神奇的传说-- 四座大庙 去年的8月31 ...

  • 陇县在外历史人物简介

     元  李公赐 任直隶高邮州知州等职.  明  艾 英 明永乐年间任浙江右布政使.  戚 宣 永乐十二年(1414)任建川州知州.  高 振 永乐二十一年(1423)任燕山左巳经历.  崔 忠 宣德元 ...

  • 揭西有一座已有千年历史寺庙

    三山国王庙坐落于广东省揭西县良田乡河水村玉峰山下,又称为"明贶庙"."霖田祖庙",俗称"大庙".潮汕古代的山民多以狩猎和山林为生,敬奉山神, ...

  • 纳米比亚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纳米比亚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Namibia),简称纳米比亚,原称西南非洲,北同安哥拉.赞比亚为邻,东.南毗博茨瓦纳和南非,西濒大西洋.国土面积824,269平方公里,居非洲第 ...

  • 科摩罗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科摩罗联盟(法语:Union des Comores:阿拉伯语:الاتّحاد القمريّ‎ ),被称月亮之国.香料之国,是非洲一个位于印度洋上的西部岛国,位于非洲东侧莫桑比克海峡北端入口处,由 ...

  •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宝清抗战重要历史遗址简介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宝清抗战重要历史遗址简介

  • 斯威士兰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斯威士兰王国(英语:The Kingdom of Swaziland),简称斯威士兰(台译史瓦济兰).位于非洲东南部内陆国家,北.西.南三面为南非所环抱,东与莫桑比克为邻.国土总面积17363平方公里 ...

  • 莱索托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莱索托王国(英语:Kingdom of Lesotho,意为"说索托语的人们"),简称莱索托,原名巴苏陀兰,位于非洲东南部,地处南非高原东缘德拉肯斯山西坡,为内陆国家,因其国土完全 ...

  • 马拉维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马拉维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Malawi),简称马拉维.位于非洲东南部,是个内陆国家,地形狭长,处于南纬9.8至17.5°,东经33至36°之间.北与坦桑尼亚接壤,东.南与莫桑比克交界 ...

  • 博茨瓦纳历史的简介

    博茨瓦纳(英文名:Botswana)又译为波札那,全称博茨瓦纳共和国,是位于非洲南部的内陆国.该国地处南非高原中部的卡拉哈迪盆地,平均海拔约1000米左右.东接津巴布韦,西连纳米比亚,其国土北端只有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