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芦溪县首届女作者诗词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稿)
曾建开
召开今天这次女作者诗词创作研讨会,县诗词学会酝酿已久,早在去年12月下旬,我就在芦溪教育科研网上发布了这一设想。上个月30号,县学会在南坑镇组织的金秋诗会上已向各位到会女作者发了邀请通知书,后来在确定了本次研讨会具体开会时间和地点后,又由成前同志再次电话通知了拟邀请作者,我也当面通知了王琴等人。学会原拟邀请11位女作者出席这次研讨会,但今天还是有几位诗友因事请假未到,个别作者如芦溪镇中李文辉老师未能通知到。本来我没有准备在今天的会上发言,只准备来听取大家的讨论,现在既然还有一点时间,那我就谈点个人看法好了。我今天要说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增强我县女作者在诗词创作方面的群体意识,二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女作者的诗词创作与鉴赏水平。
先说第一个问题:如何增强我县女作者在诗词创作方面的群体意识。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我个人认为,一个地区的诗词文化底蕴,要靠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创作,只有诗词作品的大批量与高质量,才能形成深厚的诗词文化底蕴,这就需要提升我们在创作上的群体意识,形成较高的创作自觉性、主动性。作为诗词作者个人而言,我们的诗词创作出于一种对传统诗词文化的爱好与兴趣,我们也许仅仅是为了消遣,也许是为了丰富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这都是很正常的。但是作为一个诗词学会组织,它的目标便不再如此单纯了,它的使命必须是集合和团结一大批有志于诗词创作的作者,通过组织集体采风活动、吟诗会、各种创作笔会或研讨会,以及开展培训工作,来提高全体会员的创作与鉴赏水平,为本地区营造一个良好的诗词创作氛围,建立一个供众多作者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它的终极目的,是在本地区传承祖国优秀传统诗词文化,努力增强和丰富本地区的诗词文化底蕴。
根据我在网络上看到的有关研究资料,我国历代女作家大约有4000人左右,其中清代女作家约占百分之七十。《续修四库全书·总集类·闺秀》收入清人编撰的本朝妇女作品总集凡10种,计300多卷。其中蔡殿齐辑《国朝闺阁诗钞》100卷,完颜恽珠撰《国朝闺秀正始集》及《续集》,收录1500余位女性的诗作。清代女诗人的作品所占比重这么大,固然是由于清代距现在才几百年时间,湮灭的女诗人作品相对较少,但清代中国人口大增以及经济发展较快、多数地区社会长期比较稳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历史上,我国产生过不少非常著名的女诗人,如蔡文姬、薛涛、李清照、朱淑珍、秋瑾等等。清末,在我们萍乡上栗,李有棻的继室俞镜秋及她的三个女儿都会做诗,可以说是一家人都是诗人。俞镜秋和她的大女儿纕蘅(李恒)、二女儿沅芷(李观)、三女儿慧仙(李萃)均有诗作存世。这是我们萍乡人的骄傲。早在建国前夕的1947年,我市李苏菲先生便将俞镜秋母女四人的存诗合编为一集,书名为《李氏闺媛诗钞》。但是这个集子经过几十年的沧桑,已很少有人能见到了,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李汝启手中有一册油印的这本书,也是在本世纪初才收藏到的。今年7月份,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李氏闺媛诗钞》李蕙注释本,前不久我有幸获赠一册得以浏览学习。
当代女诗人人数众多,2002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当代巾帼诗词大观》,内收入上千位女诗人的近六千首诗作,可谓洋洋大观。自本世纪初家庭电脑开始进入平凡百姓家后,大大方便了普通民众的诗词创作学习与交流,一大批中青年女诗人脱颖而出。现在不论在哪个诗词论坛上,都活跃着一批女诗词作者的身影。我所熟知的一些省外女诗人,她们都是从2004年以后在诗词论坛上开始学习诗词创作的,比如在我们《芦溪诗词》前三期上发表过诗作的清荷(丁金霞)、珠草(山桂荣)、雪薇(韦秀孟)、月如霜(范旭梅)、朱虹、孙淑静等等。她们以及还有天津的秋江月影(崔丽娟)、杭州的飘飘若云、河北省邯郸的浮云(程静涛)等女诗词作者,也都曾在诗文天下论坛上活动过很长一段时间,她们都是从诗词论坛上开始学习诗词创作的。到现在,这些女作者中绝大多数人的诗词水平已经提高不少,其中有一些人早已经是省级甚至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了,个别的作者已经出版了自己的诗词选集。到现在,网络上究竟有多少女子诗词作者在活动,谁也说不清楚,总之这个群体的人数应该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在当代这种诗词文化大传播的大背景下,我觉得我们芦溪的传统诗词女作者应该有一种文化自觉,有一种群体创作的意识。我希望,今天在座的各位女作者能够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共同营造出这样一种良好的地区性女作者群体意识。我们的文化眼光应当放远一些,也许再过一百年、两百年后,当我们芦溪的后来者提到21世纪芦溪县诗词创作成果的时候,他们会为曾经有过你们这样一个女诗人群体的存在而感到欣慰与骄傲。
那么,我们应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这种群体意识呢?
首先,我觉得县学会要为本县的女作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组织我县女作者的集体活动来增加作者之间的接触与创作交流,比如通过组织女作者的集体采风活动、对女作者群体的培训、开展女作者的诗词创作笔会或研讨会等形式来提升这种群体意识。
其次,如果条件成熟的话,在适当的时候组建一两个女子诗社的可能性也并非没有。女诗人结社,大约始于清代袁枚的女弟子席佩兰等人,当时这个结社,产生了一大批女诗人的诗词作品,开了女子结社风气的先河。后来曹雪芹在他的名著《红楼梦》一书中所描述的大观园中探春、薛宝钗、林黛玉等青年女子的海棠结社活动,就有着袁枚女弟子结社的影子。
第三,要求我们的每一位女作者都要树立起一种群体意识的信念,即我们的诗词创作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消遣和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而是心中要有一个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在若干年后,你也要出一本自己的诗词集子,这样你才会去努力创作、才会有一种创作上的动力,才会下功夫去提高自身的诗词创作水平。如果我们芦溪的女作者都能这样做的话,就会相互影响,形成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创作风气、一种群体共识。在同一个地区同一时期内,众多女作者的诗集出得多了,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待这种文学现象,它自然就是一个诗歌创作群体的形象。
第四,我们可以通过在诗词会刊及各种媒体上的经常性的宣传,来强化这种群体意识的建立与发展。譬如,在会刊上、报纸上开辟女作者诗歌作品专栏专版,集中刊发女作者的诗词作品;在报纸或视频媒体上作女作者专题采访报道等等。
第二个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女作者的诗词创作与鉴赏水平。
任何一个传统诗词作者,都会想努力提高自身的诗词创作水平与诗词鉴赏水平。我个人认为,诗词的创作与诗词作品的鉴赏是密不可分的。应该说,一个诗歌鉴赏水平低下的作者,是谈不上创作出高质量的诗词作品来的。有的作者对诗词鉴赏掌握了相当的理论知识并能运用这种理论知识来衡量他自己的作品,评论他人的诗词作品他也能讲得头头是道。有些诗词作者所掌握的诗词鉴赏理论知识虽然不是很全面,但他在鉴赏知识的某一个方面甚至多个方面,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还有一种作者,他自己创作的诗词有一定水平,但是他却无法明晰地表达出自己在诗词鉴赏方面的感想,这并不是他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鉴赏理论知识,而是他不擅长于逻辑思维,不能将他自己的想法给予适当的归纳和提炼,将创作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进行表述。
现在我来谈一谈怎么样来提高女作者的诗词创作与鉴赏水平这个问题,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只能供大家参考。
一、对诗词创作要有足够的热情,对自己的创作能力要有自信。对于任何一种知识领域,如果没有足够的热情的话,就不会对它产生强烈的兴趣,不会去努力追求以获得这个领域的知识。这个假设对于学习诗词创作也同样适用。有足够的热情,才会产生获取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追求。大家对于学习诗词创作,究其最初的动机,年轻人大多可能是出于一种好奇心理,想加入其中来“玩玩”,而老年人学诗词创作则多是为了“有事可做”而不至于虚度余年。但是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创作常识后,就不能再抱着“玩玩”的态度,而是应当向“诗人”这个目标前进。如果仅仅是抱着凑热闹、消磨时间的态度来学习诗词创作,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尚未被自己发现的潜力,其中有些人身上有一种潜力,那就是对诗歌的把握与创造,对诗美的理解、发现和发掘。
我们在学习诗词创作的过程中,肯定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而因此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创作信心。在这种情形下,对自己有足够能力的暗示、他人对自己的鼓励,都是使自己克服困难、走出困惑的精神动力。在学习诗词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坚定自己的信心,追求成功。
二、解决诗词创作怎么入门的问题。初学诗词创作者都是对古典诗词比较爱好的人,但是真要他们自己拿起笔来写诗词,就不容易了。大学古代汉语教材中都编有诗词知识的内容,然而,不论是中文本科毕业生还是教古代汉语课程的讲师或教授,仍然绝大多数不会诗词创作。这就说明,掌握了所学诗词创作常识与诗词创作实践并非是同一回事。创作最忌抄袭,然而学习诗词创作却必须从模仿开始起步,这就象小学生练毛笔字那样,必须要先从描红开始。经过仿作阶段以后,渐渐熟悉和领悟到了传统诗词写作的基本规律,便可以进入到真正的诗词创作阶段了。
三、要扩充作者本身的词汇量。我们发现,初学诗词作者中,有很多人的习作都有词不达意,生造词汇等毛病。其原因,除了立意不明晰、逻辑混乱等问题外,我认为词汇量贫乏是一个主要原因。有的作者交来一叠诗稿,十多首诗词中,翻来复去总是重复使用那么几个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词汇,这就很成问题。特别是初中毕业以下文化程度的作者,这种情况更加突出,词汇量贫乏已成为一些作者提高诗词表达能力的瓶颈。写诗词,每位作者脑子里都必须要有一个词汇丰富的词汇仓库,否则便很难进一步提高诗词创作水平。这就好比我们想要建一栋非常漂亮的房子,可是却没有足够的符合建筑要求的材料,这房子怎么能建起来呢?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实用的办法就是精读一些较优秀的诗词选本,从阅读中去多积累词汇。中国是一个泱泱诗国,诗词选本多如牛毛,大家各自都有一份工作,因此我们也不可能去读很多的选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读,也没有必要读那么多。但是也不能不读诗词选本,所以选择便只有一个:精读三四册优秀诗词选本。《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都是公认比较优秀的诗词选本,还有《中国历代女子诗词选》,再读两三本古代作者的诗词专集,如杜甫的专集、辛弃疾的专集。有时间也可以选读一些今人的优秀诗词选本。精读不是泛泛而读,而是要反复多次读它,在阅读中去仔细琢磨其中的词汇是怎么用的,为什么要这么用。精读中当然也要学习它们的布局方法和表达特点,使自己有所感悟、有所收获。重复多次读并不是一定得同时读上几遍,也可以隔一段时间再去重新读,在重新诵读中可能你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联想、新的理解。读诗应该要读出声音来,叫做“吟诵”,不只是用眼睛看诗,读出声音来了,诗词的韵味才会全部显现出来。
由于时代的推移,汉语语言词汇也在不断发生演变。古近代写文章用的是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有了很大的差异,我们不说太古远的,象我们比较熟悉的清代人物胥绳武、刘凤诰、敖星煌他们的文章,我们现在读它就有很多困难,不读注释就难以理解。原因就是古代文言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变化太大了。但是传统诗词所用的语汇系统,其演变就远没有古今文章中所用语汇这么大的反差。虽然传统诗词中的语汇古今也有变化,但它的语汇系统相对比较稳定,变化还不是那么大。
当然,我们生活在当代,也要尽量使用当代新词汇。使用当代新词汇时,要注意对现有词汇进行一些提炼工作,使之更具有诗的韵味。
四、要重视到网络上去学习和交流。现代网络是一个重要媒体,互联网上的诗联网站、论坛非常多,大大方便了当代诗词作者的学习和交流。我建议大家花些时间上中华诗词论坛上去读诗词和诗论文章,那里有相当多的初学者,也有相当一批优秀诗词作者,这对提高我们的诗词创作水平会有很多裨益。
我们要提高诗词写作水平,对仗是必须要学会的,对仗过不了关,就不可能做好七律,因为七律中中间两联都必须是月对仗。我建议大家到中国楹联网站上去学习一下对仗修辞。我在2004年9月刚刚学会上网时,就在诗文天下社区论坛的联版上去练习做对联,每天晚上都去对上十几联,三个多月下来就对了上千副联,其中一部分(600余联)辑录成了《天心阁对联选辑》,至今还挂在一些论坛上。后来我还在那联版上做了两年的版主。这种练习对于提高我的对仗写作能力很有效果。
五、要熟悉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诗词典故。我向来都不大提倡做诗经常用典故,因为诗词中使用典故会增加普通诗词读者阅读和理解的困难。但是作为一个诗词创作者,却应当掌握一些常用的诗词典故,否则,如果古人和当代人的诗中用了典故,我们自己都读不懂别人做的诗了。我国汉语中典故浩如烟海,不可能、也不必要都一一懂得,但是对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典故却是必须知道的。我的看法,最少要掌握50个到100个诗词常用典故。典故实际也是一种词汇,但它比普通词汇所包涵的内容更多一些,有些典故还具有比喻和暗示意义。
六、诗词创作要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方法。关于写诗要不要用形象思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在报刊上引起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热烈讨论,但没有得出最后定论。直到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公开了毛主席给陈毅谈诗的两封信,毛主席在信里面认为写诗必须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这才有了定论。这当然与毛主席的权威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举世公认毛主席的诗词是当代诗词的一个高峰,毛泽东是当代诗词创作的实践者。毛主席用自己的创作实践体会来证明了要写诗就不能不用形象思维,这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我们搞诗词创作的人如果不学会在诗词中用形象思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出来的东西便会干巴巴的没有文采、没有韵味,就会成为顺口溜,没有人爱读。因此诗词创作中的表达不能过于直白,不能把事情的结论或自己的看法直统统地写出来,而是应当让读者自己得出感受后的结论。
七、要善于捕捉灵感。诗歌创作既要靠生活的积累,更要靠善于在生活中发现亮点。这亮点可以是美,也可以是丑;既可以是浓烈,也可以是淡泊;既可以是历史和现实,也可以是未来。然而,诗歌创作光有发现还不够,还要能够插上丰富联想的翅膀。发现与联想的交汇,撞击出灵感的火花,捕捉住这朵火花加以放大,用适当的词汇去表达它,那便是诗。
灵感的火花往往如夜色中划过天穹的流星,稍纵即逝,只有思想敏锐而又擅长抓拍镜头的摄影师,才能抢拍到这美丽流星的画面。所以在诗词创作中,迅速捕捉诗意的灵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灵感是长时间思虑后的恍然大悟,就像烧开水过程中在较长时间加温后的瞬间沸腾。因此不少诗人有过这样的体验:晚上睡在床上打腹稿,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觉得很有意思的诗句,他立即就爬起来,甚至等不及披上衣服就马上用笔记录下来。因为他知道,等到天亮醒来后再作记录的话,很有可能到那时这句诗却记不清晰了。这就是诗词创作中的“抓拍”。即使是白天,也应及时将自己脑海中冒出的诗句记录下来。
创作一首诗词,有时可以一气呵成做出来,有时却得花上好几天时间才能完成它。诗情激发时,有时如雨停之后茅檐上滴水,仅一点两点;有时却如涌泉喷发。我做诗最多的一天,一气做了三十来首,这就是灵感突发加激情奔放了。诗作者往往仅想到一个较好的诗句,由此而构思成一首完整的诗词。我这里举一个自己的例子。记得2006年清明节,我因事到麻田乡蔡家村我表哥家,那天下午我往离蔡家街上不远的仓老自然村找蔡相钧先生,第二天上午我又去了一次仓老。回到芦溪县城后,总想做一首诗,但没做出来。几天后我在诗文天下论坛上“对联雅座”版面上出联时,突然间脑海中冒出一句:“瓢舀清泉饮落花”。于是我以这一句为下联,配上上联“足敲乱石穿芳草”,然后构思成了一首七律。
八、关于诗词创作中构思的独特方式。诗词创作构思方式与写文章的构思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写文章一般是先确立主题,然后再围绕主题开列一个写作提纲,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何处详写、何处略写,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事先有一个大致的布局。诗词创作则一般在动笔前并没有事先的布局安排,往往灵感一来便写下第一句,开头的一句几乎就决定了整篇的基调,如押什么韵部的韵、何种平仄格式、基本内容等等。诗词的布局,往往是在整首初稿出来以后再进行调整,一边修改一边调整它的总体布局。因为诗词的篇幅大都短小,几十个字或百把个字,且又对灵感的依赖性比较强,而灵感什么时候能暴发出来,作者自己根本就不能事先预料,会蹦出什么样的句子事先也不知道,这就使事先安排其布局成为一件极困难的事。只有在比较长的古风诗构思过程中,才有可能事先安排一个大体的层次布局。我与成前都有过体验:在诗词论坛上做诗,特别是酬答诗友的赠诗或是和作他人的诗,尤其是这个时候做的是绝句,我们有时在他人发表诗作后的7至10分钟之内就做了一首绝句发表出来,连打字带选韵字、作修改,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就谈不上事先构思,我们在写上一句的时候下一句得写什么连自己都不知道。当然这种创作方式不会经常出现,而且写出来的诗作往往会有一些毛病。所以我们在诗词创作过程中,要非常重视这个下笔第一句的分量。第一句下得不好,后面的诗句便不好做了。当然,有的时候,我们写下的第一句并不是诗词作品的开头那一句而是中间的某个位置的那一句,这种情况下,其前面诗句的平仄就都得根据诗词格律进行依次倒推了。
还有一种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是,我们在创作律诗时,中间两联要求对仗,而每一联的下联末字又必须押韵。有时为了防止上联出来后再对下联时,下联没有合适的韵字与上联的末字对仗,我们不得不打破常规,先做出下联,再用上联来与下联对仗。因为上联的末字是仄声字不须限韵部,可选择的空间很大,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对仗的难度。这种将诗句前后顺序倒置的创作构思方式,与写文章的构思方式是大有区别的。
像以上这种创作经验或是创作构思方法,很多诗词作者都有过,但是我可以说,迄今为止,在任何一种诗词创作常识书籍中都不可能读到这种创作技巧介绍。
九、要重视训练审视自己作品的能力。大家都知道,不论是写文章还是做诗,都要进行反复的修改,使之更臻完善。在传统诗词创作中当然也应当是这样。在修改之前,每位作者的心目中都会有一个预定的标准,否则你就没法下笔。诗词固然要符合它的格律,包括平仄及韵脚,还有对仗、领字等等,但这些都是形式美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的问题,只要懂得诗词格律常识的人都能比较容易地看出来。我这里所说的审视自己作品的能力,主要是指审视一首诗词在立意、布局、意境等方面所存在缺陷的能力。立意是确立一首诗词作品的主题与表述方向,是创作需实现的目标;布局是调动、安排内容表述的先后,是一种实现主题意图的手段和途径;意境是实现主题目标的最终结果,一首诗所营造出的意境的高下,决定了这首作品的成功所达到的程度。如果我们自己写出一首诗词作品后,左看右看都看不出它究竟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又怎么能决定要修改它的什么地方呢?因此,作为一位诗词作者,应当养成这样一种“职业习惯”,作品初稿出来后,就应当从上面所说这三个方面去进行审视,也就是从作品的总体方面去进行自我鉴赏,发现了问题后,再从每一句诗的语言结构、所用词汇方面进行调整和修改。如此反复多次,必有收获。
这里我向大家提个建议:只要不是“交卷”时间限制得紧的话,对自己的作品便不要刚一写出来便匆匆忙忙地拿出来发表,而是可以先放在一边,过几天再对它审视一次,看看还有什么地方可以修改得更好一些。另外,将诗稿与诗友交流,征求修改意见,也是一种可取的办法。原华云乡刘松涛老师写诗就是这样,他做出一首诗,往往在几个月甚至一年多后才会拿出来示人,此前一直不断地进行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了为止。所以刘松涛老师的诗词作品虽然产量不多,但大都质量比较高,风格清丽,意境优美。当然。我们也不必学他将一首诗弄这么长的时间,但他的这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审视、修改自己诗作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十、要努力追求诗词语言的现代性,体现时代风格。每一时代必须有自己时代的语言风格,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就要努力在自己所创作的诗作中去追求当代的语言风格。我在前面也谈到了要尽量使用当代词汇来创作诗词的事。
由于我们生活的时代与古人不同,我们看到的事物、或所经历的事情,都是在古代不可能有的,比如乘坐当代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使用的工具和用品如拖拉机、挖掘机械、彩电、洗衣机、电脑、手机、数码照相机、摄像机,所看过的电影、电视剧、飞船上天、导弹发射,所听到的光碟、MP3、MP4,所经历的事件如免农业税、抗击非典、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由此而产生了许多古代所没有过的新词汇、新提法、新视野。我们要在诗词作品中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和思想,必然就会用上这些新时代才会有的新语言、新词汇。新时代的诗词作品,不可处处模仿古诗词,一味追求“古香古色”,把当代诗词弄得与古诗词几乎毫无区别,把我们的会刊搞得“老气横秋”,而是一定要富有诗词语言的现代性,这样才能够体现当代诗词风格的时代性。
我以为,当代诗词的风格,应该以清新为主、多种风格并存。作为诗词作者个人来说,你的个性与行为风格往往就会决定你的作品风格:性格豪爽的人的诗词风格一般会属于豪放类,性格内向的人的诗词风格很可能会属于沉郁类,性格平和的人的诗词风格很可能会属于澹泊温婉类,如此等等。当然,同一位作者由于每个阶段经历的不同或所处年龄阶段的不同,其作品风格也会有所变化。譬如女性作者中,李清照的词风以婉约为主,但也偶尔会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的雄浑、豪放之作;秋瑾女侠的诗词风格以豪放为特征,而其送挚友离别时,也会吟出“月满西楼谁伴我?只有箫声怨咽”(《金缕曲·送季芝女兄赴粤》)的幽怨之音。我们可以尝试创作不同风格的诗词习作,以丰富自己的作品风格,向读者展现出自己思想的不同侧面。
我们县学会会员李荔,她的诗词作品不是很多,学习诗词创作也才三四个年头,但是连很多青年人都喜欢读她的作品。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她的作品风格清新,善于使用当代新词汇入诗,且又不失含蓄之旨,意境也比较优美。我觉得她的这种风格追求及创新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在座者如敖永青老师,你的诗也是写得很不错的。
十一、对传统诗词和新诗要兼收并蓄。中国传统诗词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的近体诗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现代白话自由体新诗从诞生到今天才不过近百年的历史,还需要接受长时期的检验。我认为每一种诗体都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从最简单处说,我的感觉是:传统诗词最适合于个人独处时细细品味,而新体自由诗歌比传统诗词更适合在公众场合朗诵。
在现代和当代中国,许多名诗人和文学家都是对传统诗词和新诗兼收并蓄的,如朱自清、鲁迅、郭沫若、丁芒、刘征等等,他们既写新诗,也创作传统诗词,而且都很有成就。作为一位当代的诗词作者,对这两种诗体的作品都应该经常阅读,做到兼收并蓄,这对于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开阔自己的诗歌视野会有很多益处。从传统诗词作者一方来说,可以适当吸收新诗的一些表现手法;从新诗作者来说,可以学习传统诗词的含蓄表现风格,增强新诗的韵味。最好是这两种体裁的诗歌都要有创作实践,以亲身体验两种诗体在写作方面的异同。实际上,县诗词学会的会员中,有不少人都是这样做的,而且其中很多都是从写新诗转向诗词创作,同时仍坚持新诗创作的。今天在座的几位女作者中间、周英老师、黄清娥站长就是其中之一。
十二、要给自己定下一个创作目标。这个目标,首先是作品质量上的目标,但是作品质量不是工业产品质量那么好界定的。我认为作品质量要达到的第一步,就是要在自己诗词作品中消灭概念化和口号化;第二步是要布局合理,消灭生造词汇,能较好地体现作品的主题;第三步是诗词要有韵味,达到大多数作品有较好的意境;第四步是能创作出一定数量的精品之作。精品之作拿什么标准来衡量?那就是在正规诗词大赛中取得较前的名次的作品,一般来说都可以称之为精品或准精品。创作数量上也应该有一个恰当的目标,比如每年自己要创作多少首诗词,十年之内出一本自己的诗词专集等。
我们不论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一个预定目标作为前进的方向,就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努力工作。诗词创作也是如此。没有预定目标,我们就不会坚持经常性的创作;没有相当数量的诗词习作练习,作品创作质量也不可能会得到较大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尽量挤出时间来坚持诗词创作。其实只要安排好了,时间是有的,问题在于我们要有恒心。平均一个月写三首诗词多不多?我认为是可以做到的。如果不坚持经常写,时间丢得太长了就会感到手生,这个我有过体会。大约在2000年吧,我的好友陈布仑先生建议我不要每年都写那么多的诗,我采纳了他的这个建议,结果我在第二年便只写了三十多首,到后来我都觉得自己灵感没有了,没法写出诗来了。可见还是俗话说得对,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诗词创作上我们也要做到持之以恒,常写常新。
以上拉拉杂杂地说了这么多,其实总起来意思就只有一个:希望大家努力创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为芦溪的诗词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县学会将争取每年都举办一次女作者诗词创作研讨会,为大家交流切磋诗艺提供平台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