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玺璋 | 读《浮士德》三题
一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是一个整体,这很可能是我们在20世纪获得的一种关于人类的最有价值的看法。对于生活在二十世纪的我们来说,他们的不可分割性首先表现为,如果浮士德的身体中没有梅菲斯特这个精灵,那么,这个浮士德就只是一具死气沉沉的躯壳,梅菲斯特赋予他生命的活力,以及行动的意义,梅菲斯特和浮士德一起,才构成了一个人的完整性。
歌德使我惊讶之处,恰恰就在于他的《浮士德》已经包含了这样的思想:人的存在要有一种否定性的力量,要有一种怀疑的精神。怀疑的立场就是理性的立场。然而,理性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怀疑自身,导致了对一切价值的重估。歌德达到这一思想深度的第十二年,试图“重估一切价值”的尼采才刚刚出生。这难道不是歌德的深刻?
二
梅菲斯特是人的一部分,尽管有很多人都不肯痛痛快快地承认这一点,但它的存在却是事实。它不是什么“异己的力量”,它是上帝赋予人类的另一张面孔,我们叫它魔鬼,可它并不是鬼,它更像隐藏在人的心灵深处的魔——心魔。在我看来,舞台上那个外在于浮士德的梅菲斯特,只是一个非我的神话,一个想象的对立面。日裔美国学者酒井直木先生就曾精辟地指出,异质并不是另外一种东西,它就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之中。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要从自身寻找异质并将它排除出去,变成自己的“他者”、“非我”,目的无非是要通过他者的眼光看出自己的本质,即通过否定来确证主体。在这里,浮士德的所谓本质就因为有了一个区别于他的梅菲斯特而显现出来。由此可见,当我们把浮士德的本质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而信仰而追求的时候,我们恰恰忽略了这种本质的纯洁性和完整性都仅仅存在于自我的想象和描述之中。事实上,人们创造了一个非我,一个他者,正好说明了人们对自己的不满,正如艾利奇·海勒所说:“浮士德何罪之有?就是他精神上的奋斗不息;何谓浮士德的得救?也是他精神上的奋斗不息。”
三
完美,永恒,绝对真理,终极价值,所有这些关于世界整体性的描述,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先验的性质。换句话说,世界在人的观念中才有可能表现为整体性。然而,“一旦我们捏造了一个观念世界,我们就剥夺了现实世界的价值、意义和真理……”(尼采语)很显然,当浮士德试图把握和拥有这一切的时候,他发现自己面临着两个难题:他的想象可能给他一个宇宙,然而,他的生活永远不能穷尽这一切;既然思想是理解的工具,那么对人来说,最好的生活可能还是理性的生活,而不是自然的生命。事实上,直到最后我们仍然不能肯定,浮士德那漫长的追求,是否使他接近了真理?也许,他将永无休止地追求下去,直到有一天他离开此地去见上帝。但他并不能向上帝证明他拥有了一切;也许他在尝到了人生的一切感受,即充分的经验之后,承认最终得到满足,并决定放弃永恒的奋斗,那他就等于选择了死亡,心甘情愿被打入地狱。
《浮士德》结束时,浮士德被上帝接纳了。然而,参见上帝时,他能对上帝说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