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主页丨王征远:怀念大杂院

年过古稀,怀旧之情时时萦绕心间,而且愈发浓重了。

我自童年开始,就住大杂院,一住就是五十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公家分配的宿舍逐渐消失,单位干部职工都要自己买楼房住——商品房。五十岁那年,我离开了大杂院,实现了儿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

我快乐的童年,是在济南市经七路纬五路福德里三号的一个小院度过的,我就出生在这个小院。

这是一个北方城市普通的四合院。院门朝东,正房四间,南北厢房各三间,还有厕所和小贮藏间。大门洞是个带廊柱的亭子间。天井不算大,靠墙窗台下摆满了鲜花。

最难忘的是两株大夹竹桃,夏天开满鲜艳的粉红花,小院显得温馨舒适、生机盎然。

院里住着三户人家,大家相处融洽,如同家人。

那时我家比较富裕,住正房,室内有八仙桌、太师椅、大条几、大棕床、座钟、衣橱等。

最难忘的是有不少书,其中一套古版线装《三国演义》小说,里面的绣像插图,就是我热爱绘画的启蒙教课书。

三年困难时期,好多单位企业关停并转,父亲失去了稳定的工作,家境每况愈下。每月计划供应的粮食,还不够吃二十天的。凡能变钱的东西都卖掉了,买些地瓜干充饥。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我就到郊区去挖些野菜拿回家,母亲洗净后,拌点豆面蒸蒸吃或煮汤喝。

母亲因为把干粮省给孩子吃,只喝稀的,严重缺乏营养而得了水肿病,腿上一按一个窝。

后来几十年,我除了在山艺上学期间住校和工作后住单位外,大大小小住过六处大杂院,其中最大的是德州市京剧团家属院,两间房住了十年。

院子很大,住着六十多户人家。印像最深的有两件事,其一是京剧团的演员曲不离口,走着路也要唱上一段,生旦净末丑俱全,而且是全市最高水平的专业演员,经常能让人大饱耳福;其二是大院地势低,一下大雨,满院的水能积半尺多深。

上世纪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自行车、缝纫机、钟表、收音机等不是每家都有。

如有急事需要用自行车,就只能向同院有自行车的邻居借;如有衣服要缝补或做件新衣服,就要请有缝纫机的邻居帮忙;如有上班或上学的需要看时间,就要到有钟表的邻居家去看,热心肠的大叔大婶也会及时招呼:“到点了,要上班上学的快点走啦!”

大家亲如一家,都把同院邻居的事当自己的事。

气管子、锯、秤、蜂窝煤模子、药锅等生活用具,都是各家互相借着用。

谁家有病人,大家一齐帮助拿药或送医院;孩子放学后家中没人,就主动叫到自己家安排写作业或吃饭;谁家有困难,大家齐支援;谁家吵架闹矛盾,邻居就去规劝安慰。

早晨,早有人把院子打扫干净。

谁家孩子考上大学或娶媳妇嫁姑娘,全院如同节日一般欢天喜地,庆贺大喜,其乐融融……

老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

现在我离开大杂院已经二十多年了,住进了钢筋水泥堆成的商品楼内,生活是舒服了,但一回家就有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感,时常怀念大杂院绵绵流长的亲情。

爷爷奶奶、大叔大婶、兄弟姊妹、街坊邻居的关爱体贴,终生难忘。

去年夏天,到济南参加中学同学聚会时,我特意一大早就赶到济南,慢慢地走在熟悉的街道上,寻找原来住过的几处大杂院。

经七路纬五路我童年住过的院落早已拆除,盖成一大片高楼,胡同对面路东长达百米的石头墙却依然如故。

石头墙是用脸盆大的不规则石头砌成,站在石头墙前的是一位满头白发的古稀老人,用双手拂摸着墙上的每一块石头,非常认真地寻找着用石头砌成的五角星和宝葫芦,脸上不时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老墙仍在,斯人老矣。

六十多年前一齐在石头墙下玩耍的小朋友们,不知你们现在何方?

(已载10月28日《德州晚报》)

■作者:王征远  ■编辑:王晓松

(0)

相关推荐

  • 有声散文 | 刘一达京味系列《四合院变奏曲》演播:洪伯

    "话是人说的,语言的根在民间.要想把北京话写活,不能绷着脸,不能玩儿纯学术."--刘一达 自1978年起,刘一达陆续发表了小说.散文随笔.话剧剧本.纪实文学等80余部作品,其中字里 ...

  • 天津平房老照片,大杂院和段儿房的回忆

    作者:白丁乔 天津人 在老天津人的记忆里,总有一排排的平房和大杂院,那里有来来往往的人情世故,有五味杂陈的柴米油盐,有挥之不去的欢声笑语,更有永远也忘不掉的老街坊们. 那时候的人们都不富裕,但是真快乐 ...

  • 金江:闲逛胡同话胡同 | 就读这篇

    闲逛胡同话胡同 金江 "双节"期间,我一人徜徉在北京南城的胡同里,欣赏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真的别有一番情趣!也不由得让我想起多年前与胡同有关的往事-- 说起来,我对北京的 ...

  • 铁子哥你在哪里?

    院子 布衣乐队 消逝的童年遥远又神秘,无处可寻,只有在梦中时隐时现,闪闪发光,铁子哥的形象和我相处的细节一一显形,聚拢:铁子哥和我说:"啥时你去我们那儿玩儿去啊!"         ...

  • 不知了了 小 院

    小  院(一) 这小院,不能摘去炊烟 否则,谁和山顶上徘徊的夕阳挥手作别 这小院,不能不种白杨树 否则,十五的月亮挂在哪里都不合适 这小院,不可不扎篱笆墙 否则,牵牛花在哪漫步,在哪早思欢欣晚思愁 这 ...

  • 九红:童年大杂院里邻居们的百味人生

    图片来自电视剧<邻居也疯狂> 童年的大杂院,甬道.天井.青梅竹马.百味人生 文/九红 南京建康路上的这个小院,七十年代初,不知在我出生之前,我父母已经住了多久. 小院就在临街的一排房子中间 ...

  • 文友主页丨王征远:伴读

    近些天精神有些恍惚,好像在等待一件事,但又怕这一时刻的到来. 上高三的孙子参加高考了,我的伴读任务就要结束了.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真不知今后的日子该怎样过. 我退休的那年孙子正好上小学,他爸爸妈妈上班 ...

  • 文友主页丨王征远:步入古稀

    一个人的年老是从别人的眼里开始的. 马上就要过70岁生日了,我总觉得自己还和60岁时一样,但别人对我的称呼已渐渐从"老王"改成"王老"了. 一天早晨洗脸时,从镜 ...

  • 文友主页丨和智楣:怀念旧时书卷气

    很久以前,我还不知道有书卷气这个词语的时候,就曾经在一个冬日的午后,被一种美如幽兰,透着淡淡墨香和书香的气息所吸引. 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暖冬,当时我不过八九岁的年纪,寒假在家闲来无事,便跟随院子 ...

  • 文友主页丨董国宾:昼出耘田夜绩麻

    母亲开始种苎麻了,撒了种子的薄地一出苗,母亲的心思就拴在了那块薄地上. 薄地不大,是母亲费了好大劲儿在乱石堆中垦出来的. 一块块硬石和砖块挪走之后,母亲闲不住的手又开始铲地了.瞧一眼裂开的黄土,母亲嘴 ...

  • 文友主页丨李德锋:写作如产蛋

    我是一位文学爱好者,闲来无事,喜欢拿笔写上两句. 朋友见如此痴迷,误以为对我来说,文章不过是唾手即得的身边之物,遂带着羡慕的眼神要我谈感受. 这可难为了我,虽说爱好,毕竟不是天赋.若谈感受,怎么说呢? ...

  • 文友主页丨程毅飞:浅夏时光好读书

    喜欢读书. 喜欢读好书. 喜欢在温润的浅夏时光里,捧一本书,拥坐窗前,让阳光抚摸我的肌体,让书香熏染我的灵魂,让知识修正我的笨拙,让属于雅致美好的情愫在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涓涓真情回到人间. ...

  • 文友主页丨马庆民:又是一年梨花落

    春雨如丝,飘飘洒洒下了一夜.清晨起来,发现片片梨花被雨打湿,零落满地. 我心情突然沉重起来,伤感起来. 十年前,外婆走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细雨纷纷.梨花满地的清晨. 外婆生前特别喜欢梨花,她种下的梨树 ...

  • 文友主页丨徐建中:读书总觉光阴短

    相信很多人在年轻时都发过豪言壮语:不就是读书吗?等工作稳定了,有钱了,一定置一张宽大书柜,买好多好多书,只要喜欢,都买下来用心读. 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忙忙碌碌,那份深藏在心底的读 ...

  • 文友主页丨李艳霞:我想去旅行

    月渐渐地移到我的窗前来,圆润饱满,像大海里一颗硕大无朋的明珠.天是浩瀚的海. 柔柔的月光,和着轻轻的风从窗口流进来,我曾说过南塘的白荷花像这月光,可这月光却并不像荷,它泠泠的,是一条流淌的溪泉. 五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