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来自神经行为学家的“天堂游记”

编案:五十年前,精神科医生布鲁斯·格雷森偶然参与救治了一名因服药过量而昏迷不醒的女大学生。第二天,女孩醒过来,说她在昏迷期间“看见”并“听见”了格雷森医生和她的室友的对话,并强调她还看见当时格雷森的领带上沾有一团意大利面酱的污渍……

格雷森医生大为震惊,且对此现象十分不解。从此,他开始从科学的角度着手研究濒死体验这个未曾被专业人士涉足的领域。

五十年来,格雷森博士不断收集相关案例,他不但获取了大量宝贵的资料,也得出了科学且深入研究结果。他发现,濒死体验约占总人口的5%,是一种需要被科学界重新正视的现象,也是在特殊情况下发生在人们身上的正常体验,它会对体验者产生一系列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濒死体验不仅减少了体验者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也不可思议地减少了他们对生存的恐惧。濒死体验能让体验者更充分地活在当下,而不是沉湎于过去或幻想未来。

可见,濒死体验让体验者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生活,进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了解濒死体验能让你重新评估你的生活,重新审视你的生活,发现人生的真谛,积极乐观地投入到生活中去。”

此外,作者还阐述并分析了濒死体验与幻觉的区别、濒死体验与精神疾病的区别,以及濒死体验的真实性,它是否受人们固有观念的影响等。通过从生物学、脑科学角度对濒死体验的研究,作者进而讨论了思维是否能够独立于大脑而存在,并将讨论扩展到濒死体验对人们当下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重新发现生命之美,找到生命的意义。

研究证据表明,濒死体验与幻觉非常不同。但这本身并不一定意味着人们对濒死体验的叙述准确地描述了当时发生的事情。
在过去的40年里,我不时地在想,濒死体验到底是人们对真实经历的回忆,还是垂死之人希望的反映。我的一些医学界同行认为濒死体验纯粹是幻想,因此认为任何针对濒死体验的研究都是不科学的。但是如何使得调查研究变得科学并不是我们研究的主题,科学与否在于它是否基于细致的观察、充分的证据和合理的论证。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医疗技术方面的进步也让神经科学家能够了解濒死体验和其他在大脑受损时意识继续存在的现象。几个世纪以来,医学专家一直在使用一种模型,这种模型能很好地把非物质的思维描述为物质大脑的产物。
不过,虽然这种模型适用于日常生活,却无法解释濒死体验。
天体物理学家奈尔·德葛拉斯·泰森在区分个人真理(个人真理对你个人来说可能很有说服力,但你不一定能够向其他人证明)和客观真理时这样说道:“客观真理是科学发现的那种真理。无论你相信与否,它都是真实的。它存在于你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团体之外。”
随着我对濒死体验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我认为我的研究发现似乎符合泰森关于客观真理的标准—来自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人们都有濒死体验,不管他们是否相信它。我在《看见生命》一书中引用的一些濒死体验者所描述的事情与他们的文化和宗教信仰相矛盾。有些人是无神论者,他们不相信有更高级的能量或死后的世界,但他们无法否认当他们的身体被宣布死亡时,他们感受到了意识的存在。在我看来,对濒死体验的研究显然是一门严谨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观察性的科学。
当然,在处理观察结果时,我们需要考虑收集濒死体验记录的人有意无意的偏见。在所有的研究中,我们都必须不断地监测我们自己的偏见,并分析它如何影响我们对数据的解读。有时候,我会听到倾向于某种解释的研究人员说,科学站在他们这一边。但我从父亲那里得知,科学不会偏袒任何一方。这是对所有现有数据进行评估的一种公正的方法。问题不是科学是否站在你这一边,而是你是否站在科学这一边。

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检验濒死体验是否真实

那么,我们如何采用科学的方法检验濒死体验是否真实呢?从表面上看,质疑某人的经历是否真的发生过似乎很荒谬。
哲学家亚伯拉罕·卡普兰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回来后声称他看到了一种奇异的动物:骆驼。他说,这种动物能够在连续多日不喝水的情况下穿越炎热干旱的沙漠。家乡的学者们对此感到惊讶和困惑。他们对这个人说:“我们不知道你说的这种动物是否存在,但我们将召开一次会议,根据我们的生物学知识,讨论这样的动物是否可能真的存在。”听闻此言,这位旅行者回答说:“是否可能真的存在?我要告诉你们的是,我曾经亲眼见过那种动物!”
正如心理学家鲍勃·范·德卡斯尔所说,如果你被一辆卡车撞了,你就知道自己被一辆卡车撞了,任何人的怀疑都无法使你相信那辆卡车只是想象出来的。我还没有被卡车撞过,但我在差不多半个世纪前被霍莉“撞”过,当时她坚持说她在另一个房间失去知觉的时候看到了我领带上的污渍。我不知道如何理解那件事,但我不能假装它从未发生过,也不能把它当作一种错觉或是我想象出来的事物。对于那些没有发生在我身上,而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濒死体验故事,我又应当如何处理呢?我怎样才能确定它们是否真的发生过呢?
正如前面我在谈到意识离开身体继续观察世界这种情况时指出的那样,此类故事很难核实。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简·霍尔登审查了93份关于濒死体验期间体外感知的报告,发现其中92%被外界证实是完全准确的,而6%包含了某种错误,只有1%是完全错误的。显然,部分濒死体验者可能无法准确地描述所发生的事情,一些关于濒死体验的故事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编造的,但这无法否认所有的濒死体验报告。
13世纪的神秘主义诗人鲁米曾经写道:“世上没有假黄金,除非还有真黄金。”所以,世上也不会有假的濒死体验,除非有真的濒死体验,但问题是如何区分它们。我不知道如何检验超自然领域的故事的真实性,却可以检验物质世界中的所见是否真实。

濒死体验者的记忆是否可靠


一种方法是确认濒死体验者的记忆的可靠性。有几个因素让我怀疑有关濒死体验的记忆可能并不可靠。首先,许多濒死体验发生在心脏停搏时,这通常会导致人们对心脏停止跳动前后发生的事情失去记忆。其次,濒死体验有时发生在服用致幻剂的人身上,这会干扰当事人的记忆。第三,濒死体验通常发生在创伤性情况下,这会影响记忆的准确性。第四,濒死体验的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强烈的积极情绪,可能会影响体验者的记忆。最后,濒死体验有时会在事情发生很久之后才被当事人讲述出来,这通常会导致记忆的细节的减少,缺乏生动性。所有这些因素都对濒死体验记忆的可靠性提出了疑问。
一些研究人员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濒死体验的故事被人们添枝加叶、大肆渲染,特别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对濒死体验的记忆会变得更加美好。因为到目前为止,我研究濒死体验已经40年了,所以我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从2002年开始,我开始追踪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采访过的濒死体验者,并让他们再次向我描述其濒死体验。我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叙述并没有变得更加美好。事实上,这些濒死体验者在20世纪80年代跟我讲的和几十年后跟我讲的并没有什么不同。这表明濒死体验者对其体验的记忆是可靠的。这也进一步表明研究多年前的体验和研究最近的濒死体验一样有效。

濒死体验是否受观念的影响

关于濒死体验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它是否受人们观念的影响。我们知道,文化制约作用和文化期待影响着体验者对他们感知的理解。还记得卡车司机多米尼克把他在濒死体验中穿过的隧道说成是“排气管”吗?人们在濒死体验中所经历的是不是他们所期待或希望发生的?我同样也能够检验这个想法。我在弗吉尼亚大学的导师伊恩·史蒂文森在雷蒙德·穆迪提出濒死体验这一术语之前,多年来一直在收集这样的故事。伊恩根据它们最突出的特征,将其归入不同类别,如“出体体验”、“临终幻觉”和“幽灵幻象”等。
我从伊恩收集的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的案例中挑选出24个最完整的案例,并用雷蒙德描述的15个常见特征对它们进行评估。然后,在吉娜·阿塔皮里(她是一名医学院学生,跟着我实习)的帮助下,我挑选了24个近年来我自己收集的濒死体验案例,分别与伊恩的那24个案例匹配,尽量在濒死体验者的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濒死原因,以及医学上的濒死程度等方面保持一致,不过也有例外。
雷蒙德所描述的所有濒死体验特征——比如离开身体,感觉祥和,遇见他人,看到光环笼罩的“人”,听到音乐,以及回顾人生等—在1975年以前的记录中出现的频率,与近期记录中的频率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穿越隧道的感觉——在最近的故事中这种感觉更常出现。但不要忘了,我已经把隧道从我的濒死体验量表中剔除了,因为有些研究人员认为,所谓的隧道,不过是我们事后编造出来的东西,目的是向自己解释我们是如何从一种情境转移到另外一种情境的。
我和吉娜也评估了在伊恩收集的案例和我最近收集的案例中,有多少故事体现了雷蒙德所描述的濒死体验产生的影响,诸如改变了价值观,减少了对死亡的恐惧,相信死后意识继续存在,不愿向别人讲述这种经历,等等。同样,在雷蒙德1975年写《死后的世界》之前,所有这些影响在他的记录中出现的频率,与近期记录中的频率一样。因此,近几十年来,人们对濒死体验的描述没有发生改变,而且它们似乎不仅仅反映了人们熟悉的死亡模式。
但是这些一致的描述是对真实发生的事件的记忆,还是只是想象出来的?事实上,大多数濒死体验者对其体验的真实性相当肯定,说它们“比真实还要真实”,或者“比我经历过的任何事情都更真实”。放射肿瘤学家杰弗里·朗对600多名濒死体验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其中96%的人认为他们的濒死体验“绝对真实”,没有一个人认为这种体验“绝对不真实”。在我的研究中,参与者们也认为其濒死体验绝对真实,其中,71%的人说他们对濒死体验的记忆比其他事件更清晰、更生动,只有3%的人说他们的记忆不那么清晰或不那么生动。
杰恩·史密斯在23岁那年曾因分娩时对麻醉产生不良反应而有过濒死体验。她告诉我:“我从不认为那可能是一场梦,我知道那是真的,比我所知道的任何事情都要真实。”利安·卡罗尔在31岁时肺部出现了大量血块,导致心脏停止跳动。她在提到自己那次濒死体验时说:“对我来说,那次死亡经历比我的生命更真实。”南希·埃文斯·布什在27岁那年因为对氧化亚氮的不良反应而有过濒死体验,她说:“是的,那种体验比真实还要真实,是绝对的真实。”29岁那年有过濒死体验的苏珊·利顿告诉我:“我对当时发生的一切没有丝毫怀疑,所有的一切都让人感觉无比真实,其真实程度超过我们在正常情况下感受到的物质世界。”克里斯·马特在21岁那年开车发生侧翻时有过一次濒死体验,他说:“我毫不怀疑那种体验是真实的,它比我们在这里经历的任何事情都要真实得多。”31岁时曾试图自杀的尤莲·斯托特说:“那种体验是世界上最真实的事情。相比之下,我在肉体中的生活只能算作一场梦。”
有一些方法可以用于分辨记忆是关于真实事件的还是关于幻想的。我和精神科实习生劳伦·穆尔采用的是记忆特征问卷(Memory Characteristics Questionnaire, MCQ),这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量表,用来区分关于真实事件的记忆和关于幻想或梦境的记忆。记忆特征问卷研究的是这两者间有显著差异的方方面面,比如记忆的清晰度和细节,记忆中感官的敏锐度,对事件背景的记忆,回忆时的思维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情感强度,等等。我让那些曾经差一点儿死亡的人对三种不同经历的记忆进行分级:第一种是他们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第二种是同期发生的某个真实事件的经历;第三种是想象出来的事件,发生时间与前两种大致相同。
我和劳伦发现,对于有濒死体验的人来说,他们对那段经历的记忆就像是对真实事件的记忆,但不同于对想象事件的记忆。事实上,在人们的记忆中,濒死体验比真实事件更真实,就像真实事件比想象的事件更真实一样。与真实事件的记忆相比,他们对濒死体验的记忆更详细、更清晰,来龙去脉更具体,感受更强烈。这正是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告诉我的:他们的濒死体验比日常体验更真实。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曾接近死亡但没有濒死体验的人来说,他们对自己差点儿死亡这件事的记忆不比其他真实事件更真实。比利时和意大利的另外两个研究团队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此外,意大利的团队还监测了濒死体验者在回忆濒死体验时的脑电波状况。他们发现,此时濒死体验者的脑电波更像人们在回忆真实事件时的反应,而不像在回忆想象出来的事件。
因此,对濒死体验记忆的科学研究证实,这些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始终如一,它们并不依赖于人们熟悉的死亡范式,而且它们看起来就像是人们对真实事件的记忆。但如果濒死体验是真实的,而不是幻觉或幻想,我们又该如何解释它呢?这个问题引导我继续研究人们在与死亡擦肩而过的过程中,他们的大脑会发生什么变化。

本文节选自《看见生命:一个医生的濒死体验研究报告》,标题编辑所加

【内容简介】

自古以来,就有关于濒死体验的报道。但对于濒死体验,医学界普遍选择了忽视,认为这是“人类大脑的诡计”或体验者的幻觉,因为人们大都倾向于将死亡视为意识的终结、生存的终结。对许多人来说,濒死体验是令人恐惧的,它会引发体验者强烈的恐惧和焦虑。

五十年前,精神科医生布鲁斯·格雷森博士通过偶然的机会,发现一位患者产生了濒死体验——她在昏迷时,“看到”了另一间屋子里的格雷森领带上的污渍。为了探索这个不解之谜,格雷森博士从此踏上了艰难的科研之旅。

本书涵盖了这位精神病学教授数十年来对濒死体验坚持不懈的研究记录。在书中,格雷森博士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基于其丰富真实的临床案例和翔实的研究数据,告诉我们什么是濒死体验,并讨论了濒死体验的科学性和意义。更重要的是,格雷森博士认为,通过对濒死体验的深入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对生命与死亡的认知,增强对意识的认知,从而拥有正确的生死观,学会发自内心地热爱生命,珍惜当下的生活,找到人生的意义。

【作者简介】

布鲁斯·格雷森(Bruce Greyson)博士是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神经行为科学教授。他曾在密歇根大学、康涅狄格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的医学院任职。他是国际濒死体验研究协会的联合创始人兼主席,以及学术期刊《濒死研究杂志》(Journal of Near-Death Studies)的主编。此外,他还是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的杰出终身会员,曾因其医学研究获得美国国家级奖项。

【目录】

序  探索未知的领域

第1章  面对无法解释的科学

第2章  超越时间的维度

第3章  回溯自己的人生

第4章  找到更多的濒死体验者

第5章  深入研究不同的个案体验

第6章  意识与身体

第7章  解离症或创伤性应激障碍?

第8章  濒死体验是真实的吗?

第9章  濒死生物学

第10章  解密濒死时的大脑

第11章  思维与大脑

第12章  意识的延展性

第13章  天堂还是地狱

第14章  遇见神祇

第15章  从此改变

第16章  寻找濒死体验的意义

第17章  重获新生

第18章  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19章  新角度,新思维

第20章  发现生命之光

致谢

领视

艺术、影视、学术、知识多元素聚集的趣识型公号
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错误的记忆可以被逆转,“记忆操控”真的存在?

    你对自己的记忆深信不疑吗? 在电影<记忆碎片>中,男主人公Leonard在遭遇袭击后,始终保留着妻子被杀遇害的记忆.为了给妻子报仇,他不惜一切代价地想要找回记忆,找出凶手. 记忆碎片中Le ...

  • 死而不亡,行走在科学边缘的濒死体验——死而复生男子讲述亲身经历

    关于我们何时死亡的问题是人类最大的谜团之一.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死后有生命,但许多人声称有传闻作为证据.据英国<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3月2日报道,大概40多年前,一位名为兰 ...

  • 一张图告诉你,童年的记忆为何凭空消失?

    人类的记忆范围和记忆保持的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扩大和延长的.1岁左右的儿童记忆的范围很小,起初只能认妈妈.亲人,然后才能再认周围的事物,他们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 例如: 1.将1岁幼儿与一起生活的亲 ...

  • 一篇来自西沙群岛的游记

    踏破铁鞋写在前面的话 目前西沙航线有两条船运营, 分别是"南海之梦"和"长乐公主", 南海之梦吨位更大一些. 两条船硬件设施都比较一般,价格很贵. 想去西沙,可 ...

  • 一篇来自西沙的邮轮游记

    写在前面的话: 西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水很清,天很蓝.大家以前只能在课本+新闻联播里才能看到的地方,现在可以乘坐邮轮去一睹西沙的风采. 不过西沙航线也有个缺点,那就是 因为价格高,我们每次推荐的时 ...

  • 你记忆中的韩国音乐? 来自 李家焕

    #好音乐# 在你记忆中,韩国音乐或许仅仅是男团和女团,偶像组合,又或是唱功平平,作品表面的三流歌手,本贴带你探究真正的韩国乐坛. 首先,韩国或许是世界唯一一个在流行乐坛拥有完整体系的国家.我们先从喜闻 ...

  • 【音箱测试】限量纪念CD选曲来自10家唱片公司优秀作品精选

    【音箱测试】限量纪念CD选曲来自10家唱片公司优秀作品精选

  • 一篇来自革命老区濠头庙前3月3日的日记…

    原标题:3月3日日记 "种树皆待春,春至难久留" 时至三月,春满庙前.尽管跨年以来新冠疫情防控消耗了村民们的许多精力,但有着春季植树传统的庙前村,与往年一样,山间谷里随处可见村民们 ...

  • ◇星夏卷•文学星座•散文篇◇《吾家有女》||□ 王宇鹏

    <当代文学家·星夏卷>(当代文学出版社)火热征稿中! 知名·专业·权威 星夏卷·2021·总第四期 (网纸同步) 散文显示屏 星夏卷 文学顾问:孔灏.相裕亭.徐继东.李锋古 书法顾问:侍少 ...

  • 一篇被多家选刊转载的文章

    作者 | 鞠志杰 原题 | 依靠 曾经以为,独处是件惬意的事,没有人打扰,干着自己愿意干的事,海阔天空,自由自在. 然而,当孤独彻头彻尾地袭来时,所有的高傲便都成了自欺欺人,渴望被别人需要,同时也需要 ...

  • 牧古说古珠第二十一篇-北方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的珠子

    夏家店下层文化位于中原文明的东北面,分布在江西.内蒙古东部和河北部,大部分叠压在红山文化的上面,绝对编年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大致与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和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平行.夏家店 ...

  • 第四百二十篇    赤峰市康家湾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

    X 康家湾遗址.2006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康家湾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该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和夏家店下层.上层文化的遗存,以夏家店下层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