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鉴| 中国文人画的审美超越

清 恽寿平 晴川揽胜图 绢本 112x39.1辽博

在中国文人画的审美中,“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南田论画》)文人画家在自己的绘画中体会到了虚之实和实之虚。在文人画中,空白并不是空的,它刚好是空的相反,它是充满,它是洋溢。中国文人画最伟大的超越莫过于对有与无的超越。在文人画中,有与无都不是绝对的,有亦是无,无亦是有,有无相通且相生。笔墨、线条,不只是造型的需要,它本身也被赋予了意义,其意义在有中之无;空白不只是被涂抹,它本身也被赋予了意义,其意义在无中之有。中国画不会像油画那样把所有的空白都涂满,必须留下一些空白,因为它欣赏着两者。
元  倪瓒  容膝斋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的文人画,主张“得意忘形”。忘形,不同于变形。它既非有形,又非无形;它既是有形,又是无形。它包含了两者。忘形不是去排斥形,而是去关注本性。只有在见到了本性时,形才可能被忘掉。有形、无形都是对形的执着;忘形,才能不为形所累,才是对形的超越。
在对待方法上,文人画提倡“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这里的无法就是忘法。它既非有法,又非无法;它既是有法,又是无法。它不是对技法的排斥,而是使技法纯熟到忘却。有法、无法,都是对技法的执着;忘法,才能不为法所缚,才是对技法的超越。
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的文人画家,以绘画为“墨戏”“聊以自娱”,发胸中逸气,写天地生机,“心淡若无”。所谓“笔笔有天际真人想,一丝尘垢便无下笔处。”其操笔则解衣盘礴忘我无为,“如卢敖之游太清,列子之御冷风”,“人见其梨花龙翔,而不见其人与抢剑也。”

元  黄公望  天池石壁图  故宫博物院藏

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形式。但是中国的文人画家能运用形式而不被形式所运用,运用形式又不在形式里。任何艺术都离不开技法,但是中国的文人画家能运用技法而不被技法所运用,运用技法又不在技法里。任何艺术都离不开思考,但是中国的文人画家主张思考而又不昧心性,“信笔取之,不滞于思”不把自己束缚在思想观念里。所谓“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南田论画》)

宋  苏轼 墨竹图轴

西方艺术不停地变换形式、变换技法、变换观念,是因为它太关注于形式、技法和观念,所以会很快地厌烦某种形式、技法和观念。然而对形式、技法与观念的变换,不可能解决对形式、技法与观念的厌烦。执着于形的人,必然为形所累;执着于技的人,必然为技所累;执着于观念的人,必然为观念所累。要解决它,需要改变对艺术的关注点,需要更加关注艺术的本性。画家只有不依附于形式、技法与观念,才能不执着于对形式、技法与观念的改变。为了摆脱某种形式的束缚,挖空心思去寻觅新的形式;为了摆脱某种技法的束缚,千方百计去寻觅新的技法;为了克服某种思想观念的束缚,不得不钻进新的观念。这种做法虽然摆脱了想要摆脱的形式、技法和观念,却永远摆脱不了束缚。
中国的文人画不是摆脱某种形式,而是摆脱对形式的执着——忘形;不是摆脱某种技法,而是摆脱对技法的执着——忘法;不是摆脱某种观念,而是摆脱对观念的执着——忘我。
明 唐寅 观瀑图
—END—
梦绾美术史

这里是林夕学姐的艺术考研殿堂,独家分享若干美术史的干货资料、备考心得、血泪经验、艺术资讯等精华笔记,希望我们可以一起为艺术而战,我在这里等你哦!
8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鉴赏 | 文人画的书卷气

    来源:美术报 中国文人画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审美观念随着不同时代的哲学思想.文化思潮.审美理想而不断变化,也随着不同阶段文人画家的生活实践.审美实践.艺术实践而不断丰富.北宋"书画同源& ...

  • 绘画的历史经验说明,无论是再现客观生活,还是表现主观情思都可产出优秀作品

    唐宋以来,中国画论有重大发展.五代宋的"写心"说和"图真"说,在传神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绘画的典型化理论.宋元的写意论则总结了唐代以来抒情性绘画的创作经验,继传神论 ...

  • 中国文人画的审美超越

    恽寿平作品 在中国文人画的审美中,"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南田论画>)文人画家在自己的绘画中体 ...

  • 季酉辰:中国文人画的审美超越

    季酉辰:中国文人画的审美超越 水墨味 季酉辰,号北鱼,1945年出生.曾任河北美术出版社编审,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 中国文人画的审美超越 季酉辰 –– 在中国文人画的审美 ...

  • 【图文】中国文人画的审美超越

    一点书画关注2021-10-03 06:32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倪瓒作品在中国文人画的审美中,"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quo ...

  • 边寿民认为:画诗书的综合,才是中国文人画真正的艺术

    文/卢秀辉 边寿民(1684年-1752年),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晚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江苏山阳人(今淮安区). 边寿民家世代书香,可是他的祖父和父亲在举业上都很困顿 ...

  • 【艺术史图文】中国书画艺术——中国画 (文人画,山水画 花鸟画,水墨画,人物 )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国画 ...

  • 中国文人画最后的一笔

    溥心畲(1896年9月2日-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 ...

  • 中国文人画里的岁寒三友

    松竹梅--松,四季常青: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故合称"岁寒三友". 松.竹.梅做为中国文人画经久不衰的题材,经常一起出现在画中,取松茂而文.竹瘦而寿.梅寒而秀,是三益友之意 ...

  • 中国文人画为何以禅宗为本

    文人画以禅宗为宗,自晋唐之始重"神"与"气韵",注重心灵的虚静,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旨.文人画的写意笔法就如同写诗一样,它们都运用自己 ...

  • 中国“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四条屏拍出千万天价

    吴昌硕被誉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其绘画上承徐渭.八大山人的笔墨而具自家神貌,下则启齐白石.刘海粟.潘天寿等花卉之风气,可谓开一代先河者,吴昌硕对于后世的影响巨大而又深远,而其大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