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王亚平”的采访,让我感慨:我们凭什么抱怨生活?

文 / 张涔汐

前几天,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涔汐是在深夜看了直播,心情特别的激动,凌晨4点才休息。

我之所以如此激动,其一当然是祖国在强大,第二是我曾经收看过央视军事频道《讲武堂》节目,节目专门做了一期对宇航员王亚平训练科目的采访。

宇航员是从飞行员中选拔,最少要求是有800小时以上的飞行经验。王亚平有着1600小时的飞行经验,刘洋她在成为航天员之前已经累积了12年的飞行经验,被称为“飞霸”,这都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

从宇航员选拔入队,到接受飞天任务,期间要训练4年。

这4年需要完成8大类100多个科目的训练比如基础专业知识,包括高等数学、飞船设计原理、天文学、轨道学、载人航天工程技术、飞行动力等等,一年要学习三十多门课程。

光这些基础专业知识学科的名称,估计大部分人都听晕了,更不要提从零开始学习。你会感慨智商不够高,还真当不了宇航员。

除了基础专业理论知识,还要进行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训练,比如:

72小时呆在一个狭小的环境里面,不跟任何人说话,不能睡觉,还要保持头脑清醒,心理状态稳定一直做各种工作,这就是训练狭小空间适应性。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坐在汽车的座位上绑上安全带,然后不跟任何人交流,72小时三天三夜不睡觉,还要做各种工作,心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大部分人的心理状态是几个小时后,就开始焦虑烦躁。

另外,连续七天以负6度,头朝下的姿势躺着,头部充血,吃饭、喝水、小便都在上面,一直要七天之后才能下来。


01

此外还有各项其他训练。

例如:震动训练、前庭功能训练、着陆冲击训练、听力训练、模拟失重水槽训练、重力耐力训练,模拟海上、沙漠等等复杂地域和极端天气的野外生存能力训练,训练中其中一项训练转起来把人脸都转变形。

你以为能经受住这些训练就行了?

还要看训练考核过后,你的血压、心脏等等身体各项指标是否正常。宇航员们提到其中一个训练从来不让家人看到,因为怕他们受不了。

这就是王亚平所说:有些训练就是度秒如年。

这些都是对人类的身理和心理极限的挑战。

说白了这些宇航员都是必须在智力、意志力、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学习力、个人品质等等要比正常人高太多,才能经受住考验。

甚至有些宇航员刻苦训练15年,才有升天的机会,他就张晓光。

当你了解到他们为之付出多少汗水的时候,你才能体会神州13号圆满升天,这些宇航员到底多么不容易。

天上一秒钟,地上十年功。


02

看完这个直播之后,我想起了一个姑娘。

她就是航天科技集团,钱学森运载技术实验室高级研究员李洪波,在2020年,我听完了她的一场演讲《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

听完航李洪波的演讲,我从内心感慨:

当我们为我们祖国强大自豪的时候,有多少个航天研究员们日日夜夜埋头苦干,熬白了头,有多少老航天研究员们几十年藏在大山沟里做科研?

(《造就》李洪波演讲)

这位非常优秀的航天研究员在整个演讲里,讲述了中国航天和中国航天员的跌宕起伏的历史:

20年前,中国火箭在国际市场上被扫地出门。20年后,中国火箭发射次数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李洪波深情地提到:

中国的航天和航天人走过的历程非常的艰难曲折,1984年,社会环境变了,造导弹的不如造茶叶蛋的,火箭部的老航天人为了挣点儿钱发工资,做过电子琴、造过钛合金骨灰盒,还卖了几个进八宝山。

那个年代火箭院招了10个研究生,毕业后走了8个。

后来航天院的老前辈们不忘初心,开始造火箭卖到国际,卖得风生水起的时候,美国对中国因为莫须有的罪名把中国火箭从国际上扫地出门,美国对华为态度,是重演了20年前对中国航天的态度。

这个时候,很多有想法的年轻科研员去外企工作,因为薪资待遇高啊。

转折点在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后,激发航天人的斗志,一帮老前辈们凭借着一股精神撑着,呆在深山沟里的老三线,埋头搞科研造火箭和卫星。

研究员李洪波了解到一个情况,内心凉了半截,新世纪初期,她大学快毕业去老三线看研发基地,才发现那些航天老前辈的薪资还冻结在上个世纪80年代。


03

我们看到2003年杨利伟参与的神州5号飞天的时候,当时的指挥大厅都是满头白发的老前辈们。

是他们为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坐了几十年冷板凳,一直默默无闻的做研发。

我们看到2020年,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后,一张照片在网络上火了。

她就是姬涛。

(姬涛)

姬涛,她是北京空间信息中继传输技术研究中心的副总工程师,我国天基测控系统“天路”团队的负责人之一。

看完姬涛的照片,当时看看网友的留言:

看着年纪不是很大,头发却白了,这背后付出了多少个日夜,动脑力劳动比体力更伤身体,致敬为国家付出的每一位同胞,有你们我们国家才能更加强大。

同事们评价姬涛是两个字:较真。

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着技术的各种参数和细节,对于技术的细节,她做到了比操作人员更了解。

姬涛说:航天事业由大到强,离不开每一个航天人的较真。

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两个任务间隔仅32天,科研人员连续几个月住在大漠戈壁,完成高强度工作。

你在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时候,他们或许在大漠戈壁执行任务。

今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总设计师张荣桥当场兴奋落泪。


04

后来张荣桥做客《白·问》,白岩松问:

在现场很多您的同仁都显得很平静,甚至很镇定,但是您哭了,眼泪里头是什么?

《白·问》张荣桥专访

张荣桥回答:

据我所知,我们在场的绝大多数同志都流下了眼泪。眼泪有两种成分:

一是激动,因为我们经过了6年的研制生产,在发射场坚持了110多天,发射完之后又飞行了202天,之后在环湖轨道又日夜坚守了93天,为的就是我们今天的成功着陆,这个目标我们如期实现,这也是我们完成了对国家的承诺;

另一个是释放,这么多年为了一个目标,我们全体的研制成员们承担了巨大的压力,成功了之后得以释放,所以眼泪有甜有咸。

看到这些年纪轻轻的航天研究员们不是在慢慢秃顶,就是头发斑白,可以想象他们为了国家的航天事业发展付出了多少?

他们的足迹踏在戈壁、踏在沙漠、踏在草原、踏在大山里。


05

当我们过节放假陪伴家人的时候,他们在做研究;

当我们闲暇逛街全国旅游的时候,他们在做实验;

当我们为了自己的小家熬夜加班的时候,他们仍然在为大家夜里挑灯调代码。

用航天研究员李洪波的话说:

莫道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老一辈的航天人临到退休的时候给组织提出的唯一是:我想去一次发射场,亲眼去看看自己设计了一辈子的火箭,到底是怎么被发射进入太空的?

听完她的讲述,真是让我们为这些默默在为航天事业奋斗一生的老前辈们肃然起敬。

二十多年磨一剑,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难道是凭空得来吗?不!

这是背后默默无闻的航天工作者们,没日没夜拼出来的。

李洪波袒露航天研究员的生活:

有一种单身叫做干航天干成单身。所谓高科技人才拼到极致,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有时候连夜调代码,我就觉得我的喉管和心田随时会爆炸吐血而亡;庆功宴上,也是一群大老爷们在那抱头痛哭;发射失败的时候,有的总师一夜白头,成功的背后都是多少人的血泪。

他们跟我们一样都是血肉之躯的普通人,但是他们心理承受的压力和工作的艰难程度,却是我们普通人的十倍百倍。

相比于他们肩上的担子,心里的压力,遇到的艰难,面对的考验,他们为国家流出的汗水,我们普通人为了个人小家,流的那点儿汗水,受的那点儿人生挫折又算得了什么?

《开讲啦》有一期是关于航天工作人员工作的介绍,听完一个设计师讲述后,一个观众为航天人写了这么一句话:

我们之所以可以潇潇洒洒的浪迹天涯,是因为有你们这些人在为我们早九晚五。

当你了解了真正航天工作者们的工作,你还觉得你有资格去抱怨生活吗?


参考资料:

造就栏目李洪波演讲《伟大的背后是苦难》

央视新闻网

央视军事频道《讲武堂》

《白·问》张荣桥专访


作者简介:张涔汐,青年作家,代表作《你的努力,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头发虽长见识不短,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犀利的解密职场的认知大坑,欢迎关注@我是涔汐,公号(id:zhangcenxi99)让你增值的地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