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博士毕业,啃老15年,榨干家庭”:废掉一个人,只要这三点
01
古人曾感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世间的一切都是下等品,只有读书才是最为高尚的事儿。
对于“读书”,中国人特别看重。在他们看来,只要这个人有高学历就可以了,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
可是,人有了高学历之后,是否就万事无忧了呢?其实,并非如此。比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以及一个人的心态。
曾有教育家说过,我们应该培养有思想,懂得感恩父母和社会的人才,而不该培养只会考试且毫无感情的机器。
读专业的书籍,并不是最重要的。唯有我们读好人生这本“无字”之书,我们才懂得如何做人,才懂得如何活好这一生。否则,哪怕我们读到博士,也都毫无用处。
02
一位80后的经历,我博士毕业,啃老15年,榨干了整个家。
张先生的家庭并不富裕,所以父母希望儿子可以努力读书,进而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18岁那一年,张先生就立下志向,以后要读到博士,以高学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光耀门楣。
考上了一本大学之后,张先生也就努力学习,简直活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模样。
在4年的努力下,张先生还是没有考上硕士研究生。这个时候,父母就劝他,你都23岁了,读完大学就很不错了。如果考不上研究生,那不妨找份工作赚钱。
但是,张先生的内心极度不满,甚至还有些偏激。他不仅骂了父母,说他们没有远见,而且还低落了一段时间。
后来,张先生连续考了两年的研究生,终于考上了。对此,父母也是喜忧参半。喜悦在于儿子的学历更高了,而忧心在于儿子只会读书,根本不管父母的死活。
三年的研究生岁月,让张先生产生了这么一种心理,还是一直在学校读书最好,工作赚钱什么的,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慢慢地,他也就立了这么一个目标,读到博士,其它的以后再说。
03
研究生毕业的张先生,也就顺利地考上了博士。不过,有过博士历经的人都知道,读博士,也许就是“精神异常”的开始。
也许是张先生很少接触社会,所以他越是读博士,个人的性格就越是偏激,不是抱怨这里不好,就是埋怨那里太苦,仿佛整个世界都欠了他一般。
读博士这段时间,父母都劝他,你都快30岁的人了,怎么就不去找工作,不去成家立业呢?一直依靠父母,父母也没钱养你了。
听到了父母的劝告后,张先生愈发生气,还抱怨父母不理解他。因此,他不顾家庭负债累累,还是选择不工作,不听劝,钻了牛角尖。
五年之后,张先生从艰苦的博士生涯中毕业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高学历人才。但是,年近35岁的他还是不想去工作,认为工作没有任何的价值。
为了儿子的工作和婚事,父母简直就是操碎了心。没车没房没工作没存款的他,年纪又大,而且就只有一张博士学历证,根本没有女孩看得上他。
他埋怨父母不给他买房,埋怨父母没有提供好的家庭环境,还心安理得地啃老。
如今38岁的他性格孤僻,一个朋友也没有,甚至没有任何工作经历,榨干了父母和家庭。
04
谈到这位张先生,就想起前段时间上了新闻的“啃老博士”李明亮。这两者,其实就是同一类人。
大多人都特别疑惑,有高学历的他们,为何还在家“啃老”,亲手埋葬了自己的人生呢?那他们读到博士,又有何意义呢?
其实,要想让这些高学历的人废掉,只需要这三点。
第一,不接触社会,不了解大千世界,这是一个人的钻牛角尖的根源。无论你读书到了多少岁,都需要到社会打拼。
倘若一个人只沉浸在书本里面,而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那这个人读如此多的书,也都毫无用处。
第二,父母过分宠溺孩子,让孩子产生了无止境的啃老心理。没有人天生就是啃老一族。正是因为父母的教育不当,导致了孩子出现啃老的心理。
在如今这个社会,父母不该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只看重孩子的学历,更需要教孩子感恩,教孩子做人。如果连做人都不懂,读那么多书又有何意义呢?
第三,心理过分脆弱,不认清现实,这是年轻人的不足。为何有些人越是读书,内心越是扭曲呢?因为这些人的内心过分脆弱。
人在社会上生存,不该只看重智商,还需要看重情商和逆商。尤其缺少了逆商,那这个人就容易产生“恐惧他人”心理。
对于人类来说,第一时间所要阅读的,应该是做人的“无字之书”,其次才是学校的有字之书。不懂得翻阅人生这本大书,哪怕你学识渊博,也发挥不出来,过不好这一生。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