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保身处世之法

转:做人谷的博客

一、大气做人

1.立身淳厚,抛弃虚华。老子首先提出了要大气做人。“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三十八章》)可以概括为: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意为抱朴守拙。抱朴:保持自己纯真朴实的本性;守拙:坚守鲁直憨厚的本性。总之,做人要不世故,不圆滑。

2.“谦下”:学江海为“百谷之王”。老子认为,大气做人,就应该向“江海”学习。为什么呢?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大小河流的总汇处,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成为百谷之王;圣人之所以成为天下人心所向,也是因为对民众卑下自处,“谦下”而不高高在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天下的人拥护他。正是因为圣人没有和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不与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六十六章》)

3.上善若水。老子提倡,为人处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他认为,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守柔、不争、处下。“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最为著名的一个哲学命题。“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

4.曲则全,枉则正。老子还认为,大气做人,要受得住委曲,经得起冤枉。他说:受得住委曲,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枉,事理才能得到伸直、纠正。(“曲则全,枉则正”。《老子·二十二章》)同时,还要以德报怨。“报德以怨”(《老子·六十三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七十九章》)。这样才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彻底消除嫌怨。事实上,以德报怨的思想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二、小细作事

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老子认为,宇宙中一切大的事物无不从细小的事物发展而来。因此,干大事必须从细微的小事做起。“大小,多少。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六十三章》)

1.成就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在这里,老子形象地说明了大小这对矛盾的量变到质变关系,在认识论上充满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唯物辩证法思维。

2.持之以恒,目标始终如一。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六十四章》)我国明朝的李时珍是世界级水平的伟大药学家,他的名著《本草纲目》,先后被译成英、法、俄等十余种文字,成为国际一致推崇和引用的主要药典。这部巨著用了27年的时间,三次改写,才最后成书。

3.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老子认为,一个人要成就事业,一是要反对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二是要力戒逞强、逞能、逞勇。不固执己见,就能把事物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就能把是非判断清楚;不自我夸耀,事业才能有成就;不自高自大,才能担当领导。(“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谦虚谨慎,就能事业有成;自高自大,做事必败。因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老子·七十三章》)

4.“贵身”:生命高于一切。老子提出: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十三章》)这是说,以爱护自己身体的态度来对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的重任交给他;以爱护自己身体的信念来对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老子和庄子都认为:“重生者则轻利,重利者则轻生。”轻生的人必然追逐名利,弃身而殉物。这种身且不能安保的人,怎么能治理天下呢?

三、廉洁为官

老子认为,从政做官必须与众不同,首先应着重提高品德修养这个做人的根本。

1.领导者自律“不欲以静,天下自正”。老子认为,当官的根绝了私欲,社会就自然会风气良好。“不欲以静,天下自正”八个字精辟地道出了为官者节制个人欲望的社会意义。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驱。但他一生廉洁奉公,从未给自己和亲属置办过任何家产,私谋过任何特权,真正实现并承诺了“天下为公”的誓言。

2.“圣人不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老子从德才兼备的优秀领导人、名士的人格高度,提出的理想人格要求。老子认为,缤纷的物欲世界使人目盲,糜糜的音乐使人思想麻木,鲜美的滋味使人每天想念,纵马打猎行乐使人心性浮躁发狂,稀有难得的货物使人行为不轨。所以,老子提倡,“圣人”不要多积蓄,自己的财富要用来济众,完全为人民;给予别人越多,自己越感富足充裕。(“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八十一章》)

主编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史学家司马光不光自己生活简朴,还教育后人崇尚俭约,提醒儿子警惕奢侈的祸害:“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希望他绝不可因奢侈而“败家丧身”。

3.私欲是罪恶之源“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要顺其自然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他不主张去欲、无欲、绝欲。但是,对于自然之外的人为欲望,即人们常说的身外之物,如声色犬马、财物名利之欲,就必须减少到最低程度,根绝了私欲就可以得到安静的地步(“不欲以静”。《老子·三十七章》)。老子高度概括了人与财物名利的辩证关系:“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古往今来,多少贪夫殉财,不知足,不知止,栽进了罪恶的泥潭。

4.推功揽过乃领导应有的品格:“能受国之垢,乃天下王”。如前所说,老子认为最高尚品德的人应该像水一样,永远处下,有时处在人们最不愿意去的地方、最脏污的地方。推及领导者呢?就应该能够承担国家遭受屈辱和灾祸的责任,这才是社稷的主人,这才叫国家的君王。(“能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能受国之不详,是谓天下王”。《老子·七十八章》)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推功揽过。

西汉名将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兵北击匈奴,参加漠北战役。由于李广指挥的东路军没有向导迷了路而未能如期参加漠北会战。战后,责令李广的部下来对质受审。李广挺身而出,为部下揽过自责,他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东汉名将冯异的品德更是在中国历史上传为佳话。冯异驰骋沙场十几年,战功累累,但每次战役结束后,诸将并坐论功时,他为了避功,常常一个人独自坐在大树底下读书思过,他为牺牲的战友、士兵深感难过。因而,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

四、老子之善

善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这一核心价值的形成,与儒学的长期浸润密切相关。然而,我们讨论中华文化中善的思想时,也决不能忽略道家。道家虽以探索宇宙本原之道为其哲学旨趣,但其最终落脚点仍然在人道上,在思考社会与人生的本质时,道家同样是求善的,这一点在老子思想中有典型的体现。

老子之善,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1.上善若水

对于善,《老子》第8章有一个总的看法:“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河上公章句》是这样解释“上善若水”的:“上善之人如水之性。”结合《老子》章旨与河上注可以看出,水针对道而言,水的品性几近于道;善则是针对人来说的,个人体道,乃为上善。唐玄宗疏解此章时,曾指出“水之三能”:“水性甘凉,散洒一切,被其润泽,蒙利则长,故云善利,此一能也。天下柔弱莫过于水,平可取法,清能鉴人,乘流值坎,与之委顺,在人所引,尝不竞争,此二能也。恶居下流,众人恒趣,水则就卑受浊,处恶不辞,此三能也。”

注文阐明了水的三种品性及其作用:其一,水无所不在,滋润万物,一切物类皆赖水的润泽而生长;其二,水以柔弱为品德,不与人争,而是顺随引导,该流则流,当止则止,无所不可;其三,人之品性,好居上位,恶处下流,而水则处下不争,居污不辱。水的品性,正与道的特点类似,所以老子以水喻道。而这个比喻的目的,则在于阐明上善之德,具体来说,乃有“七善”:

(1)居善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老子反之,认为人应该效法水的品性,处于卑下之地,低调生活。一味争强好胜,不是好事。《老子》66章云:“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江海正是因为处于低下的位置,反而成就了其浩瀚与博大,所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63章)。

(2)心善渊:渊,深也。人的内心要象水一样深沉平静。《老子》第15章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善于体道的人,其品性与水相似。

(3)与善仁。水善利万物,而不求回报,也不去争夺什么,最具有仁爱精神。

(4)言善信。即讲求诚信。《老子》第81章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的话往往不动听,漂亮话往往多虚假,所以要善于鉴别,以诚信为上。

(5)正善治。为政要合乎正道,即按道的原则做事。道的原则就是水的原则,也即无为的原则。

(6)事善能。做事有滴水穿石、以柔克刚的韧性,诚如《老子》第78章所言:“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7)动善时。水能方能圆,总是能够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对方的状况以作出最恰当、最合理的调整,最能发挥所长。

从上所论可知,老子所言之善,不仅包括“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81章)的仁爱精神,也包括言必真实、善信不欺的诚信态度,还包括澄静清虚的心境。同时,老子之善并非随意的迁就、忍让与施舍,而是讲究原则与精神的,那就是“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之善,与宋襄公式的仁义有很大的差别。

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老子思想中关于善的另一经典表述是:“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49章)一般来说,与善者相处较为容易做到,但要包容不善者,则很难了,但老子认为,只有能够做到“不善者吾亦善之”,才是真正的“德善”。此点,确乃显示出了道家宽阔的胸怀。南宋吕知常注曰:“夫善否相非,诞信相讥,善与不善,信与不信,世俗之情,自为同异耳。故有好善之心者,圣人不违其性,辅之以上善,使必成其善。苟有不善者,亦因以善待之。善不善在彼,而吾所以善之者,未尝渝也。百行无非善,而天下莫不服其化,德之厚矣。”(《道德经讲义》第49章)道家主张善待天下所有人,善者使之更善,不善者使之得到感化而迁心为善,从而达到“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的理想状态。吕注还强调了一点,只有世俗者才有善与不善之别,至于圣人本身之善是不会变化的,善与不善者均以善待之,这也是不会改变的。

老子“不善者吾亦善之”的思想还反映出了道家的超越精神。如北宋王雱注云:“善恶生乎妄见,妄见生乎自私。公于大道,则虽目睹善恶,而心无殊想矣。故圣人因世之情,强立毁誉,而心知善恶,本自非相,故不善之善,非怜而恕之,乃不觉有异也。忘善恶之实,真善也。”(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卷八)王雱此注,借助于佛教的观点以明老子对待善的超越境界。善与不善都是出于名相的执着,圣人之心能够超越名相与妄见,达到无心之境,从而实现“忘善恶之实”、超越善恶的真善。

3.以德报怨

与“不善者吾亦善之”思想密切相关,在如何解除矛盾、化解怨愤上,老子主张“以德报怨”(第63章)。《老子》第79章指出:“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什么是“和大怨”呢?河上注云:“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以相和报也。”这一解释是可取的。而孔子所主张的“以直报怨”,其意正与“和大怨”相近。当然,在老子看来,这种“和报”怨愤的方式,必然损害人情,留下余怨,因而不可为善,所以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老子认为,对待怨愤的的最好方法是以德报怨,这也是老子之善的最高境界了。

相对于孔子的以直报怨来说,老子的以德报怨更显示出一种宗教式的情怀。这点恰在以后的道教教义中得以印证,如南朝道士顾欢在诠释《老子》时发挥曰:“自然无情,以与善为常,司契之人,是道之所与也。然则此经所明,是自然之道,可以与善,不可示恶也。问曰:盖闻常善救人,则善恶无弃,天道普慈,无物不育。善者己善,何须此与?恶者宜化,何为不示耶?答曰:道教真实,言无华绮。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下士闻道,大而笑之。闻而勤行,以成其德,闻而大笑,只增其罪。故以道与善,成人之美也;不以示恶,不成人之恶也。”(《敦煌本老子道德经顾欢注》,《中华道藏》第10册)天道以与善为常,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是老学之要义,也是道教的宗旨。应该看到,老子所倡导的以德报怨思想,实际上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从道的层面来看,以德报怨即是道的体现,乃为大善。其二,从社会个人的角度看,以德报怨思想的重点在于为善去恶,而不是无限度地容忍或者放纵邪恶。

综上所述,上善若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以德报怨三个方面,实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反映了老子之善的主要内涵。老子论善,既体现出了中华文化中固有的为善、求善精神,同时又保持着道家特有的清醒与智慧。对道家关于善的思想的继承与弘扬,将有助于矫正我们民族性格中的某些偏颇之处,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水的美德:

老子的思想学说具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和实践性,五千字的玄言虽然精深玄妙,却有着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尤其在教导人如何为人处世上,他给出了很多重要而又朴素的方略,那些看似很矛盾、看似很愚蠢的观点,揭示了人如何在一个纷繁动荡的社会中保全性命、立身立德的真理。而水本来只是自然界一个常见的自然物,在《老子》的文中,水由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在文中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喻体,老子曾经在书中多次提到水、甘露、江海、川谷等水的意象,以水为喻,来论述其处柔、守雌、虚静的人生观,水几乎承载了所有老子所要表达的美德,所以他才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大致来说水的美德有如下四种:

首先是水对于人类具有至善之功: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说:"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对于世界上的生命的意义那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这样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据说人不吃饭可以活七天,但不喝水只能坚持不到三天。水不但为我们直接日常饮用,而且滋养万物、灌溉良田,有了水植物可以生长、有了水动物得以繁衍、有了水世界才变得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水不但滋养了人类的生命而且还作为重要的能源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水电作为新一代的环保能源正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此外,水还以千变万化的姿态,或为飞泉、或为小溪、或为湖泊、或为大海,来给我们以无限的审美享受。可以说水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实在是非常巨大。

但是水虽然有至善之功,却默默无闻的流向低处,甘愿处在一个谦卑的地位,所以说水的第二种美德就是至谦之德。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就是说: "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厌恶的地方,所以这样最接近于道"。本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只是一个自然现象,但是这个自然现象却揭示一个重要的美德,那就是一个人虽然居功至伟却仍然要保持至善至谦品行。

老子认识到,处于高位、尊位的重要人物,自我意识强,容易产生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等不良心态,但是往往也是这些人容易为人所嫉妒、所攻击,所以对于这些人来说,象水一样守虚谦下是十分重要。虽然有时有的人可能对于世界的作用和影响非常巨大,但是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养光韬晦,一味的夸耀自己的成绩,这样就很容易引起他人的憎恨和厌恶。

最后只能给自己带来灾难,所以《老子》将"谦下"作为一条重要的处世原则,特别强调:"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说"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可见这样的理论不但适用做人,也适用于政治。善于用人的为官者是礼贤下士的,善于听取属下的意见的,谦下不骄的。而独尊、独断则是非常有害的。他告诫人们"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守虚戒盈,甘处柔弱,才能保持常德,立于不败之地;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才能够明察事物。

第三是水有至大之量,所谓"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为百谷王",就是说"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

老子喜欢用江海来比喻人的处下居后, 同时也以江海象征人博大包容之气度,一滴水可以说是非常渺小的,只要阳光一出来,它就马上会蒸发,但是由于水的谦卑,永远往低处流,不断的汇集承接终于变成海,但是纵然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海洋也永远不会拒绝其他的水滴的加入,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包容,成就了海洋的浩瀚,而人就是应该学习这种包容的气度和涵养,自古以来多少的历史无数次的证明,只有那些善于吸纳人才、宽容异己的帝王将相,才能有所作为,比如三国的曹操、汉朝的刘秀就是这样的例子。

最后是水德中的至柔之刚,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就是说"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表面看来这是一个奇怪的悖论,水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但同时又是天下最能攻坚克强的,一滴水不断的坚持就可以凿穿金石,即使是最锋利的宝剑,不管怎么砍也砍不断水流,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就是这个道理,这根源就在于水的坚持和汇集,一滴水,只要坚持就能洞穿石头,一滴水,只要坚持就能锈蚀宝剑,一滴水,只要不断汇集就能集聚强大的力量无坚不摧。

回顾刚才所说的水的四种美德,可以发现一个逻辑的上的联系,那就是先要努力创建于社会有用的功德,施行至善,但是有了功德却不能高高在上,得意洋洋,而是保持谦卑的低调姿态,继而有了这样的谦虚恭谨的态度,就会有一个宽容的开阔的心胸,继而又在这样海纳百川的肚量中不断积累知识能量,最后这样不断的积累汇集终于会产生巨大的力量,而任何的人经过这样的一个人生修炼过程,不但可以安生立命,而且必将大有作为。

老子三宝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哲学思考是一种"进路"(Approach),而此进路就中国哲学来说,就是"道"。老子所建构的形上思维及宇宙观,是道家哲学的开宗;而究其目的,乃为决定其人生与生活世界的态度。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这段话已透露出老子是一位认真思考、用心生活的哲学实践家。本文即从"人际互动"、"生活态度"与"处世原则"等三种角度切入,以彰"三宝"现代运用之一隅。

一、慈

人际互动

老子说:"慈,故能勇。""慈"有仁、亲之义。"仁"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所以"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就会心生不忍;"亲"是"至情"的表现,故荀子言"人之于其亲也,至死无穷。"换句话说,只要心存善念、至情,就能勇于表达与接受挑战,甚且至死不渝。例如,对爱情或婚姻的追求来说,一旦出于至情,就会产生勇气,有了勇气,自然能抛开束缚、全力以赴;消防队员进出火场,舍己救人,牺牲奉献,可说是仁德与勇气的极度展现。

总而言之,心"慈"行"勇",由近而远,由寡而众,发挥人性光辉的感染力,则人际之间的良性互动自然可以逐步扩展、生生不息!故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这就是"上行下效",它可以在你我之间积极地展开!

二、俭

生活态度

老子说:"俭,故能广。""俭"是一种生活态度,"广"则有扩大、延伸之义。对全球资源消耗快速、气候变化日趋异常、物种生存面临威胁的当前社会来说,想要获得永续发展、共生共荣,则培养俭朴的生活态度,可以说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例如,食虽不必"一箪食,一瓢饮",但也不宜"杯盘狼藉";衣虽不必"百补千缝",但也不宜"锦上添花";住虽不必"仅容旋马",但也不宜"雕梁画栋";行虽不必"曳轮濡尾",但也不宜"朱轓皂盖"。

老子认为对"五色"、"五音"、"五味"的过度追求,是人产生"目盲"、"耳聋"、"口爽"等病状的主要来源;而"驰骋畋猎"、"难得之货"则是令人"发狂 "、"行动 "的重要媒介。也就是说,在感官与生理上的过度需索,是造成人性堕落、萎靡的主要原因。所以古人说"俭德"可以"辟难";即持俭能"五世其昌",行奢则" 富不过三代",当前的节能减碳政策与资源再生议题,不就是有鉴于此吗?

总言之,"俭"是一种"抱朴之道",吾人若抱持此道,则胸中"山水",位置可以"自如",这就是老子"俭,故能广"所蕴藏的深层意涵,也是《中庸》"无入而不自得"一语的重要指涉。

三、不敢为天下先

处世原则

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敢为天下先"是一种"不争"的处世原则,也是谦退之心的展现;而"成器长"则是谦退、不争所带来的正面效益。

从"不争"到"成为万物之长",这是多么玄妙的生命发展历程,一般人恐怕难以理解、想像,只能用"不可思议"或"匪夷所思"来形容;但如果体会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意涵,那么这种历程也就不足为怪了!

对现代人来说,生命历程可以是曲折、复杂,也可以是笔直、单纯,这原本取决于个人的意识、才力与选择,并无强制性;唯若要步入成功之路、领袖之列,那么心怀谦退的处世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所谓"满招损,谦受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即是此意。例如,行事作风要低调含蓄,避免锋芒毕露;待人接物要谦恭有礼,避免肆无忌惮;旅远客居要入境随俗,避免喧宾夺主;述职履新要按部就班、以退为进,避免好大喜功、急于求成。

总之,吾人在处世方面若能秉持不争、谦退的原则,并且融合创新概念,那么不仅可以安身立命、广结善缘、成就事业,更可因此受到各方赏识、拥护,进而到达百川汇海、众望所归的境地!

分享:
(0)

相关推荐

  • 老子孔子孟子的人生哲理名言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老子孔子孟子的人生哲理名言,欢迎阅读. 孔子的人生哲理名言 1.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三人行,必有 ...

  • 老子传下来的道家保身操

    这是一种很适合中老年人锻炼的方法 老子传下来的"道家保身操" <史记·老子列传>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他养寿 ...

  • 老子传下来的“道家保身操”

    武术之家 这是一种很适合中老年人锻炼的方法,老子传下来的"道家保身操",<史记·老子列传>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quo ...

  • 传说老子活到160岁的“道家八式保身操”

    道家八式保身操 传说老子能活到160多岁,真可谓是养生延寿的大师.今天向大家揭秘老子的养生方法--"道家八式保身操",坚持锻炼,可以防治疾病.保健延寿. 老子像(资料图:图源网络) ...

  • 学经典 | 《除欲究本》卷四 · (四)太子保身思免祸,哲人遇害终修行

    太子保身思免祸 哲人遇害终修行 <除欲究本>卷四 诗曰: 因为京城利害关,哲人早入夕阳山. 再闻汴老说原故,摆手摇头永不还. 昔日东京汴梁,梁王朱温,所生三子.一名有杰,一名有同,一名有贵 ...

  • 自怜人怜,自弃人弃,3句话让你保身立命,免遭陷害,少受算计

    自怜人怜,自弃人弃!一位被斗下台的老领导说:职场如战场,笑到最后才是最大的本事,靠能力和努力可能会得到你想要的,但学会保护自己才是最长远的.3句话送给你,可保身立命,免遭陷害,少受算计. 我的这位领导 ...

  • 保命延壽法 前言

    保命延壽法(又名:戒淫修福保命) 前言 保命延寿法(又名:戒淫修福保命) 天华出版社编著 前言 纵观今日世界,道德沦丧,淫风狂飙,已经吹向青少年,举世同然.而今家长,多为双职,事业忙碌,虽以物质令儿女 ...

  • 保命延壽法 第一章 家室篇

    保命延壽法 第一章 家室篇 第一章 家室篇 嫂叔之礼 不可违逆 井泉生,广东广州府钦州县人.幼时奋志读书,十四岁即已闻名乡里:上有两位兄长都已娶妻,二哥不幸早亡:由于二嫂年轻美丽,又无子女,长辈希望她 ...

  • 老子道德经隐藏的81法

    ​(1)心法 (2)观星法 (3)灵童法 (4)百字文法 (5)归命神旨法 (6)三观法 (7)三语吐纳法 (8)静虑唯真法 (9)天人合一法 (10)吐真十三步法 (11)舌柔术法 (12)剑姿五势 ...

  • 魏晋人物谈|王戎:低调保身与率真性情的成功实践(2)

    南开大学宁稼雨的雅雨书屋:青灯摊书.传道授业.以文会友.闲情雅致. 二.在政治漩涡中回避政治 本来王戎已经进入人生辉煌时段,应该按照既定道路继续走下去,但政治嗅觉和士人本色,加上几次仕途难免的小坎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