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在西湾村

刊发日期:2021-10-21 语音阅读:

□洋中鱼

在永州市现存的历代名家石刻中,“水峙山流”是一个特例。

该石刻为榜书,长115厘米,高40厘米,镶嵌在永州市宁远县西湾村某村民家的门楣上。此书最大特点就是态势险峻,在不对称中求对称,于不和谐中求和谐,结体开张,篆隶兼备,精气神流溢于笔端,似动不动,不动似动,为何绍基榜书中的精品力作。

说是特例,一来这方石刻不是摩崖,而是活碑;二来没有署名和时间。但稍微有点见识的人,一看就知道是“何体”。

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蝯叟),湖南道州(今永州道县)人,亦称何道州。他出入于阮元、程恩泽之门,通经史、律算,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以书法著称于世。他也是近代提倡宋诗的重要人物之一。论诗主张“人与文一”“先学为人”,而后直抒性情,“说自家的话”。他作诗“宗李、杜、韩、苏诸大家”,不名一体,随境触发,较为真挚,为“宋诗派”重要倡导者之一,成就很高,只不过被书法光芒所掩盖。

何绍基出身于书香门第,嘉庆四年农历十二月出生于道州东门乡东门村一耕读民家。幼年家境贫寒,他和弟弟随母就食于州西小坪舅舅廖氏家。八岁那年随父母入京,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士,时年三十七岁。后来,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历充广东乡试考官、提督,视学浙江,擢四川学政。咸丰五年(1855年)辞官,而后便游历各地,踯躅于山水之间,晚年主讲山东泺源、长沙城南、苏州、扬州诸书院。博涉群书,于六经子史,皆有论述,精小学金石碑版,富收藏。著有《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驳正》《水经注勘误》《东洲草堂诗文集》等。

何绍基书法成就很高,行、楷、隶、篆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他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他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总的来说,其书法结合碑帖两派,融汇四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风貌,被誉为“清代第一”,是他“把中国书法艺术推向第三个高峰”。好友曾国藩说他的书法“必传千古无疑矣”,翁同龢说他是“有清二百年第一人”。

其实,何绍基对家乡的情感是很复杂的。他自八岁离家至终老,一生仅四次回乡。第一次是道光元年(1821),何绍基二十二岁;第二次是道光八年(1828),何绍基二十九岁;第三次是咸丰元年(1851年),何绍基五十二岁。只是,前三次回乡的氛围都不好,只有同治元年(1862年)第四次回家时赶上杨翰出任永州知府。杨翰小他十三岁,是他在翰林院国使馆时的同事,十分崇拜何绍基的书法,甚至拜师学书,两人亦师亦友,所以何绍基才玩得比较开心,因而留下了大量题刻,包括这方“水峙山流”。

同治元年(1862)夏天,刚刚即位改号同治的皇帝遣官赴九嶷山舜帝陵祭告即位。时任永州知府杨翰作陪,何绍基书写碑文,该碑文也是何绍基难得一见的楷书精品。

虽然九嶷山离何绍基的老家道州东门村并不遥远,但他一直没有游览过,所以,这次回来祭舜,有感而发,写下一首诗:“生长濂溪水一湾,老来才游九嶷山。半生费劲芒鞋力,踏破人间五岳还。”

祭舜完毕,何绍基提出好好散步游览一下,无奈杨翰公务繁忙,自己先回永州,委托宁远路亭村秀才王继斋带了一个衙役全程陪同何绍基。他们从九嶷山走出来,行至一个村庄,天色已晚,于是就近借宿。进了村庄,看见村庄里十分热闹,一派忙碌的样子,打听之下,才知道这是西湾村,村民大多姓张,此刻村里有三兄弟准备盖三栋房子,一字排开,气势恢宏。

村里有个张秀才,热衷于交友,何绍基一行就住在他家。

何绍基为人低调,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老百姓每年都能见到去舜帝陵祭舜的官员,也就见怪不怪,张秀才便把他们当做好朋友一样热情招待。

第二天清早,何绍基起来散步,在村子周边走来走去,发现这里风景很美,四周群山环抱,村前一条溪水汩汩流淌,溪水之上是小桥,小桥那边是田野,田野上是逐渐饱满的稻谷。

何绍基走了不远,发现那些修房子的人也很早就干活了。他见一个私塾先生模样的人,在旁边的一张桌子上挥毫写对联,于是走过去看热闹。看了片刻,忍不住手痒,就提出代劳。私塾先生把笔递给他,何绍基毫不客气,提笔蘸墨,刷刷刷地写起来,一口气写了二三十副对联,引得很多村民围观,大家纷纷取了回去。

王继斋原想为何绍基介绍本地风俗,见了这种情景,就嘱咐村民们好好珍惜,并说这是本朝的大书法家,这些对联将来会值很多钱。

村里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邀请何绍基题字,何绍基就为他题了“德为福基”四字。另一个人求榜书,何绍基就写下了“疑山拱翠”。一个村民听王继斋说何绍基是书法大家,于是要求落款。何绍基谦虚地说,自己是一个无名小辈,为大家写字纯属好玩,不值得落款。

这时候,一个老人家走过来,递给何绍基一碗茶水。何绍基喝了之后,出于感激,就挥毫写下“水峙山流”四个大字,嘱咐老人家将它刻石安置在门额上。

这本来是一番好意,不料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对何绍基说:“你写错了,应该是山峙水流啊!”何绍基一听,放下手中的笔,说:“在下才疏学浅,感谢您的指教!”就准备与王继斋转身而去。而张秀才此刻也来到现场,一看架势,就知道何绍基的来头,于是向他求书。何绍基无奈,只好重新抓起笔,写了一首诗赠与张秀才:

不问山头与水边,一壶两盏又陶然。狂蹲破屋同听雨,气夺寒云已化烟。

笑我老愁危径仄,喜君闲识野游便。西湾暂借书堂住,剪烛论文得醉眠。

张秀才见了,如获至宝,高兴不已。何绍基后来也把这首诗收入自己的《东洲草堂诗钞》中,命名为《王继斋携榼陪游,夜宿西湾张秀才家》。

其实,何绍基写“水峙山流”是有出处的。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1611-1671年),是南直隶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人,他的人生跨越明清两朝,其故居原名廷尉第。其孙子方正瑗,康熙年间举人,曾官陕西潼商道,仕途困倦,寄情山水,潇洒不羁,人称潇洒公,署其所居曰“潇洒园”。邑人都御史姚元之曾为潇洒园撰联曰:“鱼飞鸢跃漆园吏,水峙山流太史公”。

九嶷山的群峰,山势逶迤,连绵十余里。如果用诗心来欣赏,人们看到的是流动的山和静止的水,而何绍基恰恰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诗人,题写“水峙山流”也在情理之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