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为六经病通用方

第276条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病,脉浮者”,很多注家宗吴谦之观点:“太阴经病,脉当浮缓;太阴藏病,脉当沉缓。今邪至太阴,脉浮不缓者,知太阳表邪犹未全罢也。故即有吐利不食,腹满时痛一、二证,其脉不沉而浮,便可以桂枝发汗,先解其外,俟外解已再调其内可也。于此又可知论中身痛腹满下利,急先救里者,脉必不浮矣”。将太阴里证与太阳表证挂钩,解为“太阴兼太阳表证”,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太阳病脉浮缓是桂枝汤证,有汗恶风。太阳病脉浮紧是麻黄汤证,无汗恶寒。阴不得有汗,所以,虽然脉浮,但太阴病无汗,从“可发汗”也可反证这一点。如果是“太阴兼太阳表证”的无汗,为什么不用麻黄汤而是用桂枝汤?我们不能宗注家之说,而是要宗仲师之说,这就是“太阴病,脉浮者”,没有太阳病什么事。可以兼见无汗、四肢烦疼,严重的或见腹痛。
“可发汗,宜桂枝汤”,康平本为“少可发汗”,“少”者“稍”也,稍稍发汗的意思。太阴本湿而标阴,发汗是手段,不是目的,发汗过多会伤津液,所以少可发汗是合理的。具体应用时可以减少温覆取汗的程度或缩短取汗的时间。“宜桂枝汤”不是必须用桂枝汤,而是适宜用桂枝汤类方治疗。如果“腹满时痛”,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如果大实痛,桂枝加大黄汤主之。这也说明桂枝汤在太阴篇不只是“本为解肌”,也可少予发汗,这里用“可发汗”,就是强调太阴病不一定就是“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也可以从太阴表解。
太阴病的本质是脾阳虚,不能输布津液,因之出现一个病理产物,湿!风能胜湿,所以用桂枝汤来祛湿。湿邪在表的四肢烦疼,湿邪在里的腹满时痛,桂枝汤都能治之。太阴篇一共八条条文,内容涵括了太阴中风表证、太阴虚寒证、太阴发黄证、太阴大实痛,居然没有后世常用的理中汤,除四逆汤外,桂枝汤一以贯之,说明什么问题?仲师非常注重太阴为“开”的功能!桂枝汤在太阳篇是疏布阳气,在太阴篇是疏布阴津,既能在表疏布,用桂枝汤,也能在里疏布,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想疏哪里疏哪里。参《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太阴打开,才能完成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过程。

第277条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1. 自利不渴属太阴,那自利而渴是不是肯定属少阴?
2. 汗、吐下都会伤津液,自利也应该会伤津液,人脱了水为什么会不渴呢?
3.“宜服四逆辈”,四逆辈包括不包括四逆散?为什么不是“宜服四逆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