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易姓
我家小筑城之北,
细水春流直绕墙。
行过石桥西畔去,
丛篁深覆读书堂。
——胡长龄《家园杂忆》
这是明朝胡长龄状元写的回忆家乡的一首诗,他的家就在南通最有声名的寺街。南通人都知道在这条街上“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代经史大家胡长龄,近代国学大师徐昂,大画家赵无极、范曾,数学家杨乐,剧作家和演员梁左……,在他们身上,承载着江海文化的优秀传统和人文精神。但很少有人知道寺街还有一个易姓进士府,它位于胡家园2号、3号,胡长龄家的胡家园1号部分宅地原来也是进士府的老宅地。据《通州直隶志》及南通《易氏三修宗谱》记载,清顺治三年(1645年)易象兑(南通易氏第九世孙)考中乙酉科举人,顺治十年(1652年)壬辰科又高中进士,历官浙江崇德、石门等地任知县,任职期间,政尚勤敏,清正廉洁,民翕然颂之,传载县志。家人在其中举后就生活在南通寺街,后建成进士府。雍正丁末年(1727年)易象兑的曾孙易崑又殿试高中进士(武),陞任四川永宁上营副将,历官浙江臺州镇总兵、广东潮州总镇总兵大将军,官至二品官衔。因三十多年为朝廷戍边守缰,丰功卓著,乾隆十六年朝庭颁诰褒奖荣封三代,授易崑(青标公)为骁骑将军、武功大夫并锡之诰命。南通马探花马宏琦称青标公“时缙绅先生奉其为楷模焉”, “正直而为神者非臆说也”。
南通原为海中沙洲,无原住居民,南通易氏从何处迁来?南通有史记载易氏最早从宋朝时迁来,但现在这支易氏已失考。现南通境内易氏是明朝初年由江西避寇迁入,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南通始迁祖为易喜二,繁衍到现在有数千人,在南通境内不少于三千人。据南通《易氏三修宗谱》记载,易喜二先祖为唐代状元易重,江西宜春人,字鼎臣。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乙丑科状元及第。易重善诗,尤工文,有佳作千余篇,名显一时,《全唐诗》存其《寄宜阳兄弟》一首,南通宗谱上也有记载。其后裔均传承其精神,以诗书传家,在晚唐至北
宋二百年间就出了十三个进士、一个状元、一个榜眼,还有荐辟六人(因举荐而被朝廷任用的人才),贡士两人,举人数人,使易氏成为江右名门望族。当时政府把这连续出了九位进士的小山村命名为“九连坊”,并建了牌坊,现这地名沿用至今,易重纪念馆也在九联坊得到重建。这样的文化血脉传承实在令人惊叹不已,被人们传颂了一千多年。
这样的文化血脉同样在迁入南通的易氏后人中也一脉传承,易氏先祖从江西一迁常山,再迁南通海邑(即今天的海门境内江海交汇处),一世到六世庠序少闻,里居未奠,力田初辟,粒食维艰,六世以后,家微饶裕就知其家源、培植子孙,读书、习武并举。在康熙年间,海潮屡犯,长江主泓道北移,到道光年间,大片土地坍没江中,海门县废县为乡,后归并通州建静海乡。易氏族人被迫多次内迁,由海门人变为通州人,并分散居住到南通各地。虽无田可耕,但有书可读,在清朝二百多年间,易氏子孙中进士、举人七位,庠生、国学生、监生、贡生二百多人,有数十人出仕为官,大都数成为当地士坤,多人设私塾开馆教学,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者。乡饮耆宾、皇恩旌寿者数十位,被诰封者近十位。多位易氏生平事迹在静海县志中有记载,易氏成为静海望族。在民国以后,南通易氏也有多位名人,民国时期杰出的语言学家、教育家、慈善家易作霖,著名哲学家、“站在世界最前列500人”易杰雄,南通优秀企业家易昕……
游膠序而食廪饩,岁荐廷陛代有伟人,南通易氏为了后世子孙不忘厥本,知其渊源,通过修宗谱方式进行记载传承,九世易象兑于清
康熙三十二年主持首修宗谱,堂号为余庆堂(易重孙易延庆,字余庆),十三世慰俨公于道光十八年主持继修宗谱,十五世三和公于民国十八年主持三修宗谱。历次修谱,均极为艰辛,有的沐雨栉风,寻源究本,寻访族人于千里,敬宗收族。有修谱未成兄已仙逝,弟承兄志续修而成。谱按创谱原序、凡例、字派、九祖说、家约、列传、行述、序、讚、列女传、簪缨表、文艺、墓图、墓志铭、祠宇图、世系等进行记载,并附同时迁出海陵、南剑、汉湘三支同宗世系表。记载时间从明朝初年到民国十八年,收集全面,记述详实,具有较高的史学、文学价值。现南通《易氏三修宗谱》四卷完好保存于南通博物苑,成为苑藏文物。南通市政府正在对寺街进行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寺街胡家园明代古宅易氏进士府将纳入名人故居进行保护性修建。
每个姓氏都是不朽的传奇,都有厚重的历史。每走进一个人家,就是走进生命生生不息的密码。这些生命密码裹卷在中国朝代更迭中,轻轻揭开一页,我们便不难看到历史的风雨硝烟;静静侧耳,我们也不难听到命运的壮歌。现南通易氏将四修宗谱,将谱写更多的精彩历史和收获更多的血脉财富,易氏在通的六百多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也将成为江海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