浒墅关头听人语
项苏农
一
明人唐之淳在建文三年(1401),于翰林侍读任上去世。他生前曾经写了首《自京还越道中杂占六绝句(初八日出通济门以下皆车船上所作)》,其中有句:“欲过虎丘寻剑石,望亭亭上望枫桥。”就沿途道中观景而言,如果他晚去世30年的话,站在江南河的望亭亭上,在望见枫桥之前,应当先望到的是坐落于长洲县境内的浒墅钞关。
所谓钞关就是朝廷户部所设的收税关卡,清人赵慎畛在《榆巢杂识》中对此做了解释:“以其纳钞,故曰'钞关’。”他还说到了源起:“始设钞关宣德五年,户部尚书郭资言,钞法不行,由商贾居货不税,请行纳钞法。”不过清人侯方域在《四忆堂诗集校笺》中有两条相关笺注:“浒墅关,在长洲县西北”“元置抽分司,宣德四年,废抽分司设钞关。”也就是说浒墅钞关设立的时间,虽然《明会典》未有记载,但如果根据赵慎畛的说法,可知是在1430年。
明朝的浒墅钞关,是对来往的船只,或按其大小长宽、或按其货物种类,依照钞法例纳钞的关卡。在当时的民间,已经被简称为浒墅关了,明人徐熥有首《浒墅关怀王百谷》的诗,内有“枫桥西下夕阳斜,重到关门问酒家”二句。到了清代时,更是被缩称为浒关,清人叶方蔼就写有题为《舟抵浒关立春后一日》的诗。
钞关依钞法例,应当是对货而不是对人纳钞,不过有时也有胡作非为之举。有一本叫《崇祯记闻录》的书记载道:“朱术珣者,任户部主事,榷浒墅关。苛刻异常,乱则重罚,空船亦责其纳钞;女人过关,纳银八钱。商贾及民,无不痛恨;而莫可如何。”说的是明朝崇祯年间,有个叫朱术珣的人,以户部主事也就是司级官员的身份,被直接派往浒墅钞关主持关务。他仗着自己身为国姓,认为和当今皇上是一家,现在又是为皇帝收税,所以飞扬跋扈刻薄冷酷,乱立名目违法纳钞。不要说对运河上通过的一只空空如也的船了,就是连坐在船里的老幼妇女,在过关时也全部要按照人头缴纳通关钱,被统一收取最低价,也就是银子八钱,如果不交就不放人过关。明人徐树丕在《识小录》中《关政之恶》条下说他:“从来浒墅主政狼藉者有之,然未有如朱术珣者之穷凶极恶也。”
说起来同样是船过浒墅钞关,因为监理钞关的主事之人不同,所以有的船能过有的船就过不了。《尧山堂外纪》“顾明”条云:“顾霞山坐事亡命,过浒墅关,关吏呵止之,顾献诗曰:'落魄江湖过浒头,潇潇行李一扁舟。撑肠拄腹三千卷,尽欲濡君助国谋。’主事亟延接之,厚赠去。”说的是在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个号霞山的武进人顾明,在家乡犯了罪,就想逃到吴中一带来避难。当他带着一船行李来到浒墅关时,因为没有缴纳通关钱,被守关人拦住了。但他运气特别好,在现场遇到了一个非常喜欢他写的诗的钞关主事,这个主事不但请他饱饱地吃了一顿饭,在下令将他的船只免费放行时,还另外送了他不少钱作为盘缠。
有一个人就没有顾霞山这样的好运。据《清史稿》载,这件事发生在清朝道光年间:“太监马进喜以在浒墅关伪称奉旨进香,交刑部治罪。”关于马进喜交刑部治罪的最后结果,《清实录同治朝实录》是这样记录的:“内监放太监马进喜等,业经朕严行惩责,发往黑龙江外。”不过《清实录道光朝实录》记载的却是:“在逃太监张来喜即马长喜,假冒顶带,由浒墅关行走,当经拏获。”
还是按《清史稿》的说法,称这个人为马进喜。他因为在宫内“冒滥名器”,事发之后不知怎么就逃出了皇宫,而且还公然坐着一条船,沿着运河往江南而来。说“公然”是有根据的,《清实录道光朝实录》说他:“捏写奉旨进香黄旗,标插坐船。”马进喜到了镇江府的丹阳驿站后,穿着有品级的太监服饰,头戴红顶花翎,对驿丞说他是宫中内侍,这次是代表皇帝去杭州灵隐寺进香。在他的诈称之下,丹阳知县出钱为他雇了一条大船,而他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面写着“奉旨进香”的黄色旗帜,悬挂在所乘船只的船头之上,浩浩荡荡顺流而下。沿途州府的文武官员,看见了很是惶恐,在他停歇的码头上,纷纷前来拜见并送上大量的钱物。
马进喜坐的船到了浒墅关,他在通关的时候,当时钞关负责主事的是满人延隆。延隆是一个很认真的人,在此之前曾经当过江苏织造。他想到朝廷曾有规定,不准太监与外人交结,更不准太监差往各省。于是马上在心中认定这个“奉旨进香”的差事是无中生有,这个大为招摇的内侍身份是很可疑的。追查之下,发现这人竟然是在逃的太监马进喜。延隆因此受到了道光皇帝的嘉奖:“著加恩以郎中升用。”
二
浒墅关是浒墅钞关的简称。关于浒墅关地名的演变过程,就数元人高德基《平江纪事》说得比较分明:“许市,去吴县西二十五里。旧传秦始皇帝求吴王名剑,白虎拒丘上。帝刺之,虎西走二十五里而没,地裂为池,因名其地曰虎疁。至南唐讳琥,钱氏讳镠,遂改名许市。后人讹旧音,于许字加点水为浒,市讹为墅,迄今两称之不能辩云。”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一路东巡到吴中的途中,听说吴王阖闾宝剑就埋在虎丘山下的阖闾坟墓里。当他来到阖闾坟前,看见坟头上有一只白色的老虎占据着,就拿出一把随身的剑去击杀老虎。受到惊吓的老虎,在往西面跑了二十五里地后,忽然就地不见了。后人就把这老虎消失之地,称为虎疁。虎疁在李唐王朝的时候,因为唐太祖名中有虎,为避讳,改虎为许呼作许疁。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又因为吴越国王钱镠的缘故,为避音讳,再改疁为市称许市。到了宋元之际,有人根据唐人读音,犯了自以为是的错误,将许字加三点水为浒,将市字错讹为墅字,最后是将错就错,浒墅就成了方志和正史里的标准地名。明人郑若曾在《江南经略》云:“浒墅(俗名许市),在阊门外西北二十五里,南北运道之要冲也。”
史书里偶然也会把浒墅写错,在北宋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资治通鉴》里,记录了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674年)十二月发生的一段史实:“李藏用与展将张景超、孙待封战于郁墅,兵败,奔杭州。”顾祖禹在《二十一史方舆纪要》中,对“郁墅”注释道:“即浒墅之讹也。”
恽毓鼎的《澄斋日记》有一条云:“过浒墅关小泊,买席并豆腐干,皆土产也。”恽毓鼎(1862—1917),河北大兴人,最后官至国史馆总纂,前后担任晚清宫廷史官达十九年之久。他记买浒墅关席的这件事,发生在光绪十六年(1890)的时候。
顾禄的《桐桥倚棹录》记载“今种蒯草织席者,浒关为甚。”意为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在吴中只要是种蒯草的地方,都有农户用蒯草
在编织草席,其中就数浒墅一带编织草席的人最多。如果按照明人王鏊在《姑苏志》的说法,草席应是“出虎邱者佳,其次出浒墅”。因为所有的草席,都要运到浒墅经过钞关加税后才能往外销售,所以这地方无形之中就成为草席的集散中心和交易市场。这些出自吴中各乡村的草席,在被标上钞关纳钞印记之后,统一称为“关席”。“关席”因为质量好经久耐用,特别是通过运河船夫的口口相传,因此畅销于江南一带,成为很有名气的浒墅关土产之一。以至于恽毓鼎坐船途经此地时,也忘不了要购买关席一张,并郑重其事地写进日记里。
明人叶权曾根据他在嘉靖年间遍游各地的耳闻目睹,写了一本名《贤博编》的书,其中有一段写道:“今时市中货物奸伪,两京为甚,此外无过苏州。”接着举一例:“浒墅货席者,术尤巧。”正因为“术尤巧”,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他没有进一步展开说明,想来无非是以假充真或以次充好。只是希望恽毓鼎这次购买的“关席”,是真正浒墅生产的好席。
晚清人姬文的《市声》,是清末仅有的一部以上海工商界生活为题材的章回小说。这部小说在提到管账先生王小兴的出身时说:“原来他向来在那苏州浒墅关席店里做徒弟,生成一副伶俐身材。”在另一部由嘿生写的晚清小说《玉佛缘》中,也有句描写道:“女子严氏,家住枫桥镇上,她丈夫沈二,在浒墅关席铺里做伙计的。”从书中一个“浒墅关席店里做徒弟”,一个“浒墅关席铺里做伙计”的说法里,可以知道此时的“关席”,在生产和销售上,已经从原来一家一户自产自销的沿街叫卖方式,过渡到了前店后坊招收学徒、形成一定商业化规模。
三
南宋范成大在淳熙四年(1177)五月,离任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后,由成都起程,坐船沿岷江东下回到临安(今杭州市),他将沿途所见所闻,写成了游记《吴船录》。书中在记载十月二日这天的日记云:“未至浒墅十里所,泊。”
未是未时,时段是下午一时至三时,虽然是农历十一月的时节,但吴地的平江府,毕竟还是没有天黑。范成大成为有史记载的在浒墅这地方泊船的第一个名人,遗憾的是没有写下他当时的所见所想。
浒墅泊船,其实别有情调,可以眼见“浒墅关前薄暮过”(钱谦益《夜泊浒墅关却寄董太仆崇相四首》),可以耳闻“浒墅关头听人语”(郑善夫《病起送方思道》),可以和方回一样,看见了“太湖晚山雨,白鸟去冥冥”(《晚望浒墅》),和宋荦一样,听到了“浒墅箫鼓竞,金昌香花罗”(《康熙乙酉扈从恭纪七首》)。时间上最好是秋天,“夜色一村雨,秋声两岸虫”(厉鹗《秋夜泊浒墅》),下雪天也不错,“窗虚得疏响,舟重压新寒。梅落倡楼笛,芦垂钓子滩”(李确《雪夜泊舟浒墅》)。
对范成大而言,好在目的地临安已经不远了,只要“一过浒墅关,茫茫从此去”(郭麟《舟中杂诗》),就会“吴关迷曙色,已挂一帆风”(曹尔垓《浒墅关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