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回顾了故宫博物院历年举办的佛教主题特展,细数那些佛光照进紫禁城的静谧时刻。
*点击重温往期内容
本期内容将继续聚焦佛教专题,带大家一同走进故宫博物院佛教主题常设展馆,探索紫禁城与佛教的深厚渊源。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初九日,嘉靖皇帝下旨“命建慈庆宫为太皇太后居,慈宁宫为皇太后居”,嘉靖十七年(1538年)七月,“慈宁宫完工,奉章圣居之”。作为慈宁宫的附属花园,慈宁宫花园的始建年代与慈宁宫相近,亦建于明嘉靖年间。慈宁宫花园占地面积六千六百余平方米,园中叠山砌池、建楼筑亭,是明清两朝太后太妃们游玩休憩、礼佛唪经,以及祭祀先皇、寄托哀思之处。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皇帝下旨改建慈宁宫花园,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庄严的佛国氛围。慈宁宫花园北侧的四座建筑——咸若馆、慈荫楼、宝相楼和吉云楼全部成为供奉藏传佛像的佛堂。左至右:
咸若馆 正立面
宝相楼 牌匾
吉云楼 斜侧面
慈荫楼 正立面
如《奏销档》中提到每年正月初一日元旦、正月十五元宵、四月初八日佛诞等日均要“在慈宁宫花园做大供一次,办造五日”;《大清会典事例》则规定每月“初一日、初七日、初八日、十三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五日,以七人在慈宁宫花园放乌卜藏,唪无量寿佛经”。这些礼佛活动皆是为祈求佛祖庇佑太后及太妃们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咸若馆是慈宁宫花园的主体建筑,位于花园北部正中。建筑坐北朝南,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出抱厦三间,进深一间,四周围廊。正殿内装饰考究别致:梁檩上有梵文六字真言,灿然生辉;顶部的百花图天花清丽淡雅;明间及东西次间北壁上还绘有精美的八宝图案,为清宫佛堂所仅见。2014年故宫博物院恢复咸若馆原状陈列,正殿门上悬挂乾隆御笔“寿国香台”匾,大门两旁楹柱上悬挂乾隆御笔“证最胜因,金界庄严欢喜地;赞无量寿,宝轮拥护吉祥云”对联。正殿内明间正中放置供桌一张,桌前设铜炉五供一套,桌上陈设供器和法器。东、西次间正中各有一座楠木七层八边形佛塔,每座塔内分别供奉清乾隆年造的瓷质无量寿佛五百尊。正殿的东、北、西三面墙壁前设有“冂”形通连式金漆毗卢帽供经龛,龛内的四层踏跺上原供奉有金欢门镶嵌珠石磁青纸泥金字《甘珠尔经》一百零八函。明间和东、西次间的北壁前挂供白救度佛母唐卡九幅,东、西梢间的内壁上设有二十四个挂龛,内供四千多尊擦擦佛。慈荫楼位于咸若馆北,故亦称为咸若馆后楼。它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后世屡有修缮。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按照咸若馆的样式,在慈荫楼上层增设了通壁的踏跺式供经龛一座,供奉金欢门镶嵌珠石磁青纸泥金字《甘珠尔经》一部,共计一百零八函。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御笔满汉二体文“慈荫楼”横匾悬挂于慈荫楼上层正中屋檐下。“慈荫”即“慈云环荫”之简称,有两层含义:
其一,佛家称佛以慈悲为怀,如云之广被世界;
其二,“慈”亦有母亲之意,“慈荫”表示母亲对子女的爱护。
宝相楼位于咸若馆东侧,明嘉靖年间兴建,原为咸若馆东配殿,清乾隆三十年改为二层楼式建筑。楼坐东朝西,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宝相楼是一座六品佛楼,即内部按照藏传佛教所说“六品”分别供奉相应的佛像、唐卡、佛经、法器及佛塔的建筑,这是乾隆皇帝创造的一种佛堂供奉方式。宝相楼内陈设的铜佛像、法器、供器、唐卡在民国时期几经离散,一次是发生在民国初年的佛像失窃案,因时局动荡,侦破技术不高,被盗佛像下落不明。另一次是抗战时期的文物南迁,导致如今宝相楼原有室内陈设分居各地的局面:一层的佛像、唐卡、佛塔、供桌、供器及二层的宗喀巴像、唐卡、供桌、佛柜等仍存于故宫博物院,二层供桌上和佛柜中的七百余尊铜佛现存南京博物院,而二层佛柜中的法器等则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吉云楼位于咸若馆西侧,明嘉靖年间兴建,原名为咸若馆西配殿,清乾隆三十年改建为二层楼式建筑,坐西朝东,面阔七间,进深一间。楼内目前基本保持着乾隆时期的陈设状态,且一层和二层的布局基本相同,均是明间正中设供桌,供桌上均供奉无量寿佛等佛像,像前设五供等供器及法器。南三间和北三间的正中各设十三层供台,顶部设佛堂,上与天棚相接,四周满设网格状佛龛。此外,室内四壁及梁架等处亦满设网格状佛龛。供台上及佛龛内均供奉大小形制完全相同的彩绘擦擦大随求佛母共计一万零四十三尊,堪称是紫禁城中现存唯一的一座名副其实的“万佛楼”。这种“万佛楼”的供奉方式,源自于西藏寺庙中的“擦康”,即供奉擦擦佛的佛殿,但西藏寺庙中并未见到像吉云楼这样给人以铺天盖地满目是佛的强烈视觉冲击的“擦康”,应是乾隆皇帝的独创。故宫博物院从建院开始,就有意识地加强雕塑艺术品的收藏。1958年,故宫博物院曾在奉先殿建成了我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专题性质的雕塑馆,馆中精品荟萃,蔚为大观。2015年8月,雕塑馆于慈宁宫内重建,将展示雕塑与慈宁宫古建群为主要内容,在一个空间内呈现两个主题的展品。作为常设专馆,雕塑馆的展览内容包含五个部分:古代雕塑馆、佛教造像馆、砖石画像馆、汉唐陶俑馆和修德白石馆。从三国两晋时期带有神佛雕刻的铜镜、青瓷禅定佛坐像,到十六国时期的铜鎏金禅定佛坐像,再到南北朝时期诸多题材新颖的佛坐像,辽代铜鎏金佛像,以及北宋木雕罗汉像,可谓精彩纷呈。到了元代,蒙古贵族崇信喇嘛教,促使具有先民特色的藏传佛教雕塑艺术在内陆广泛流传,并对明清以来佛教雕塑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佛像的艺术表现形式带来了新的元素。透过佛教造像馆展出的各个时期、不同造型风格的佛造像,可以清楚地辨识出佛陀形象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发展脉络。慈宁宫花园既是明清皇帝重视孝道的体现,也凝结着、记录着紫禁城与佛教的深厚渊源。故宫博物院雕塑馆是一个专业的、成体系的、有规模、品类极其丰富的常设馆,可以说是中国雕塑史的缩影,其中的佛教造像同样见证了紫禁城与佛教的交往历史。更多有关慈宁宫花园与雕塑馆的知识,不如到书中一探究竟。《慈宁宫花园》一书以慈宁宫花园内的建筑为主线,详细介绍了其历史沿革、布局、建筑、文物等内容,透过详尽的图文,带领读者前往花园探秘,发现慈宁宫花园与紫禁城内其他花园的不同之处。本书还曾作为故宫博物院的礼物,被赠予来到故宫参观的法国现任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奥地利共和国现任总统亚历山大·范德贝伦。《故宫雕塑馆》一书围绕“雕塑”这一主题,介绍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历程,并以专题的形式,对中国古代陶俑、名器、汉代画像石、古代造像艺术、曲阳造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对故宫雕塑馆的精品文物作逐一介绍。本书资料详实,图文并茂,是了解中国古代雕塑、了解故宫雕塑馆的最佳读物。《紫禁城杂志》“慈宁宫与雕塑馆——太后宫殿的前世今生”特集,集结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深入浅出的行文,娓娓道来这处位于宫城西边独特所在的故事。若不能亲临现场一览中国古代雕塑精品,或是现场看后仍不过瘾,这本《故宫经典:故宫雕塑图典》便是供读者细细品味的“雕塑艺术图库”。高清图版突出最值得关注的文物细节,文字介绍简明扼要,内容排版脉络清晰,《故宫经典》就是这样的经典。最后要为大家介绍的是系列图书《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雕塑编》。此套系共九卷,分别为《战国至南北朝俑及明器模型》、《隋唐俑及明器模型(上)》、《隋唐俑及明器模型(下)》、《宋元明俑及明器模型》、《砖石雕刻》、《金石造像》、《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瓷器与泥塑》、《木雕、竹雕、夹纻》。本套图书从院藏1万件雕塑类文物中遴选出2000件精品,上自战国,下至清代;内容详实,图文并茂,力图为雕塑艺术爱好者、研究者呈现中国雕塑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下个月,我们将聚焦那些为故宫博物院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代大家们,细数他们的光辉成就。
感兴趣的书友们记得准时来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