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妻子贡献了书名

新作《文城》上市两个月以来,作者 余华 近日首次亮相,在新近落成营业的北京五道口Pageone书店,与文学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杨庆祥 ,青年新锐作家陈春成、梁空、孙频,以及B站“百大UP主”智能路障等对谈。

《文城》是余华的第六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人和他一生的寻找,主人公林祥福从北方一路南下,寻找一个叫“文城”的地方,从而引出一段动荡年代中,普通人在命运的浪涛里艰难选择和生存的故事。余华透露,《文城》从构思到完成足足花了二十一年,“这是我最接近完成,又最难完成的作品,终于把它完成了,这让我信心倍增。”

妻子贡献了《文城》书名

余华把《文城》定义为“非传统的 传奇小说 ”,和《 活着 》式的 写实主义 小说截然不同。“传奇小说的叙述通常是用 故事 带动人物,写实小说通常是用人物带动故事,所以传奇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故事,虽然传奇小说里也会出现令人难忘的人物。”余华说。

新书上市后,“文城”这个书名是读者们 最初 讨论的焦点。余华透露,其实作品最初名为“南方往事”,但他一直不满意,“'南方往事’给人感觉到书名相对比较虚。”后来,妻子提出了“文城”的建议。余华一听便觉得十分合适。“选择'文城’这个书名,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城是不存在的。”余华补充说,“它是一个开放的书名,但所有故事都跟它有关。”

文学寻找的是“有意思”

谈到文学的意义,余华表示,“文学寻找的是'有意思’,哲学可能寻找的是'有意义’。我们在一部作品中,肯定能够读到意义,但是文学的目的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寻找有意思的东西。”

在与B站的“百大UP主”“智能路障”对谈时,余华再度谈及对 短篇小说 和长篇小说的看法。“短篇小说是一种工作,长篇小说是一种生活。”余华回忆起自己最初创作《 许三观卖血记 》时的情景。原本只是想在《 收获 》上发一篇短篇小说,当编辑来催稿时,他发现写成了中篇,再写下去又成了长篇。

希望能够写续集

《文城》上市后收到了各种各样的评论,其中自然也有批评的声音,这一点余华看得很开:“我已经被骂了快四十年了。”相比 《 兄弟》和《第七天》,这次大家的批评似乎温和了许多,还让余华有些不适应。“骂我的那帮人可能要歇一歇,等我下一本再出来骂。”他认为批评有两种,一种是真诚的批评,哪怕不同意也要重视对方的观点;一种是自以为是的批评,不必太当回事。一个人受到的关注和批评是成正比的,“应该把它当成好事。”

记者了解到,自《文城》一书开启预售以来,首印50万册、预售当天即加印10万册。此次见面会,一周前活动门票一经释出便一秒售罄。活动在多个平台同步直播,观看人数达数百万。

面对读者对《文城》是否会写续集的疑问,余华回答:“原本决定不写了,因为如果再写21年,我已经82岁了,但出版后看到很多读者想知道人物后面的故事。我现在希望能写续集。”

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