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赣州城,近80次修城背后的人与事

赣州古城,又称“江南宋城”。赣州的古城墙,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宋代原址原砖遗留至今的城墙。透过城墙上数以万计的铭文砖,可以读到一座城市一千多年的历史过往。这些铭文砖历经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成为一部宏伟的从不断代的史书,记载了这座城市的悲欢。我们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会无缘无故的修城墙。故,每一次城墙的修葺背后,必然都有一个城市变故的故事。
△清同治年赣县志城区地图
在回顾这些修城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座三面临水的城市,这座通衢闽粤赣湘的城市总是和水患、战争纠葛在一起。
我发现,在古代《赣县志》上这样写到:“古者设险守国,筑城凿池,即司空所掌居四民时地利内事也。赣宅江西上游,当五岭要会。观察使总戎坐镇于是,重兵驻焉。盖以壮形势,而固疆圉,洵为地方根本之计。至城中街市,本宋刘彝守赣所经理,今虽不尽如昔,而遗意犹存……”
而我们也因此萌生疑惑,在赣州的历史上,关于修筑城墙这件事,每一个朝代都进行过多少次大规模的修葺?每一次修缮的背后又到底隐藏了哪些故事?在历经数月翻阅大量史料及铭文砖核对之后,目前整理的资料显示自宋代砖城建立以来到1988年,有资料记载的就有近八十次,不被历史记录的日常修缮更是无法统计。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赣州修城史,去发现每一次修筑城墙背后的那些人,那些事。
△刘念海 摄
建 城 史
在赣州的2200多年历史中,因地理位置重要,故以军事必要而设立,秦始皇五十万大军下江南,其中一路就在大余。后因建制和城市扩张的需要几经易址,最终在晋永和五年定于章贡二水之间,延续至今。
汉高帝六年(211年庚子,使灌婴定江南,立赣县城以防赵陀,即今府西南益浆溪。
晋太康末,徙于葛姥故城内。
按:《舆地志》云:葛姥者,汉末避黄巾贼,出自交趾,赀财钜万,僮仆数千,于此筑城为家。殁后有灵异,人因立祠祀焉。《虔州图经》云:晋太康末,洪水横流,忽有大鼓随波而下,入葛姥故城。众力齐曳,蹲而不动。卜于其地置县吉,遂徙以就焉。又《图经》称,章贡二水合流为赣,其间置邑为赣县。以字释地,鄜氏非之,辨见《山川志》。
东晋永和五年(349年)己酉,高琰守郡移筑土城于章贡二水间。八门,曰:正南、兴贤、西津、百胜、建春、湧金、朝天、安教。县城池附。
义熙二年丙午,徙于赣水东。
刘宋为南康国,城于雩都。
萧梁承圣元年(552年)壬申,复归于章贡间。《名胜志》云:旧城基在枤华坊,今古城巷是。
唐末五代时期,卢光稠广其东西南三隅,凿趾为隍,三面阻水。又增五门,曰:永平、后津、永通、贡川、巽川。
△赣州出土的汉砖,车马图
宋 代

宋代的赣州经历各种是苦难的,更是辉煌的,赣州城从那时起由军事转为经济并达到相对的高度。在此期间开始建筑砖城延续至今。古城也经历了最少14次的修葺,并将城市六街的格局拉开延续至今。也因为宋朝廷的南迁,使得赣州的城市地位得到提升,经济发达,税赋充裕,城建体系得以完善和保留下来,至今我们将赣州称为“宋城”。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五月江水暴涨,坏城门。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久雨江溢破城郭。

嘉祐年间(1056-1063年)州守孔宗翰因贡水直趋东北隅,城屡冲决,甃石当其啮处,冶铁锢基,上峙八境台。

熙宁年间(1068-1077年)知军刘彝开水窗以防城内水患。后知县黄文暠、赵汝盥,郡守梁继祖、赵继善、赵公你、陈辉、高夔、张贵谟、杨长孺、郑性之相继修城。目前城墙上已知的最早纪年铭文砖就来自熙宁二年(1069年)。

绍兴二年(1132年)李敦仁等就抚顺官隶诸军,霖雨连春不止,坏城四百九十丈,圯城楼敌楼十五所。

△宋代纪年赣州城墙铭文砖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知县黄文暠详州守赵继善增修城垛。
绍熙二年四月(1191年)修葺城墙。
嘉定八年(1215年)修葺城墙。
嘉定十年(1217年)知军留元刚修军门楼(明洪武年改为宣明楼,2012年复修 并重命为军门楼)。
嘉定十七年(1224年知县赵汝盥申请州守郑性之浚濠加葺。
绍定贰年(1229年)修葺城墙。
绍定伍年(1232年修葺城墙。
嘉熙戊戌年(1238年)修葺城墙。
淳祐乙巳年(1245年)修葺城墙。
咸淳四年六月(1268年)修葺城墙。
德祐元年(1275年)修葺城墙。
注,在检视历代的已知铭文砖中我们发现:
烧造的窑口,有第一务、第二务、第三务、西窑、南窑、中窑、下窑。
各地烧造的有,赣县、安远、虔化(宁都)、于都、兴国、石城、会昌、信丰。
△各地烧制的赣州城墙铭文砖
元 代
元代的赣州如中国其他同期城市一样,初年因元帝昭告天下不得增修城池,很长一段时间,朝代更迭的战争最后损毁的古城都没有得到修复。后因周边省市农民军起义,元朝末年紧急修筑,累计也才两次,然而依旧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

元诏天下无修城池,日就毁圮。
至正十三年(1353年癸巳,四方兵起,江苏、安徽一带的农民起义军进 入赣南,攻占了赣南的会昌、兴国县城,进而进逼赣州城。赣州路郡守全普安撒里紧急筹款,逹鲁花赤同监郡全普庵撒里乃复增筑。
至正十八年1358年戊戌秋九月,伪汉兵攻五阅月,城陷,其将熊天瑞据之,稍加修理。俱就毁堕。
△元代赣州城墙铭文砖
明 代
明代的赣州城迎来了又一次的修筑高峰,超过21次大修。朱元璋提出“高筑城广积梁缓称王”的战略要求,高规格,严要求。在明代洪武年的铭文砖上我们可见,从州府主官到各县主官,甚至到工匠都必须将自己的名字印上,以备巡查追责,称为最典型的责任制。当然也正是因为城墙坚固,人民忠诚,这里成为了明代最后的倔强和气节。

明初:指挥杨廉重修。
明洪武年间:赣州城修缮由赣州府提调官同知朱敏、司隶彭民安总督造,赣县提调官典史张大本、主薄、张圭、司隶聂靖、照磨谢、总甲曾志立、甲首谢添、小甲王均保、窑匠张慧□。造砖人夫后以清、陈真一、李仁二、刘正俊、李桂盛、夏子民、谢存太、刘丙廉、朱復可、陈受春、邓朝英、黎道川、丘绍宗、王原享、叶受甫、谢景仿、康禄三、谢添与、刘荣一、刘受可、朱士隆、刘一清、黄宗源、黄应万、张振齐、曹公达、梁辰德、袁伯成、邓福隆等参与。
信丰县提调官主薄郜宽、典史陈仲辉、总甲许思益、甲首邓德夫、小甲崔文五、人夫姚安二等参与。
瑞金县提调官县丞梁克礼、司隶刘谦、总甲曾文富、甲首中允可、小甲廖仲文等参与。
兴国县提调官主簿张皓、司隶陈成、总甲谢邦俊、甲首杨茂中、小甲谢文达等参与。
宁都县提调官主簿张子春、县丞马鹏翼、司隶陈真等参与。
石城县提调官主簿王时进、司吏黄均饶等参与。
龙南县提调官主簿宋光大、司吏刘太伯等参与。
于都县提调官知县艾贵泰等参与。
安远县提调官主簿孔希敏参与。
会昌县提调官□等参与。
△明代赣州城图
永乐十二年(1414年)雨水坏城。
成化贰年陆月(1466年)修葺城墙。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乙已,知县黄鋹、知府李琎修。
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知县黄世忠、知府周凤继修。
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都御史金泽开镇于虔,檄知府何珧、推官张瓛、知县蒋曙增高三尺。
弘治十三年(1500年庚申,都御史韩邦问葺之。
弘治壬戌年(1502年)修葺城墙。
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都御史周南、檄知府朱谏、知县宋瑢缮治一新,周回十一里零八十九步,共二千五百一十二丈,崇三丈,为铺六十有三,雉堞四千九百五十有二。地形南衍北锐,东北二面阻江为险。自西津门起至镇南门有濠,计长五百五十二丈,阔一十三丈,深浅不等。又自南门起至百胜门,计三百八十五丈,深五尺有奇,阔十四丈。旧有十三门,其永平、后津、朝天、永通、贡川、安教、巽川、兴贤八门己塞。今开者五:东曰百胜,南曰镇南,西曰西津,东北曰建春,北曰涌金。各建楼其上。百胜、镇南闉阇各二层。东门城楼有大炮台一座,大炮七位。南门城楼大炮三十七位,西门大炮六位。
正德十年(1515年乙亥春,霖圮一千三百余丈,
正德十三年(1518年)戊寅夏,久雨,圮六百三十八丈,知府邢珣后先白于都御史蒋升、王守仁修补完整。
正德十四年己卯庚辰(1519年),连岁复圮三百四十余丈,兵使王度檄知府盛茂重修。
嘉靖十三年(1534年甲午,知县毛凤岐详都御史陈察增卑培薄,益壮旧观,逾年告成,糜帑金七千两有奇。尚书罗钦顺、祭酒邹守益记之。(窑户:许源富、许廷福、许廷万、许成富、许廷爵、龙春万、龙池、龙贵、龙高、龙奈、詹爵、詹习广、徐万积、徐景□。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四月,大水灌城,城墉倾塌益多,知县王秉敬详都御史汪尚宁、兵使游震得、知府王春复大修。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都御史陆稳以形家言开兴贤门,寻塞。
嘉靖末,知府黄扆,万历间知府徐应奎、黄克缵、柯风翔相继修理。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各城楼铺颓圯,都御史李汝华檄知府陆化淳、知县陆文宰、委经历戴金台、知事吕□、县丞李干荫督修,糜帑金九百七十两有奇。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都御史牛应元复开兴贤门,未久复塞。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甲寅,遭水各门俱有倒塌,都御史孟一胍发帑金四百七十两,委典史陈一训董筑。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五月初二城外大水,高出女城数丈,沿江大厦巨础泊洪涛,城内至没楼脊,又发帑金一千九百五十三两,檄知府杨莹、知县杨汝升重修。
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春夏,雨淫冲坏,知县永基详知府余文龙申守道王化行、都御史周应秋支税银一千九百八十两修。
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虔抚王之良易雉堞为平垛,增高三尺。
南明隆武年(公元1645年)五月,明降将金声桓率军进攻江西。四月初,清军进逼皂口,万元吉退守赣州。十七日,清军兵临赣州城下。六月,杨廷麟率部入赣州城。中旬,副将吴之蕃领广东兵5000人援赣州,在李家山与清军大战,始缓解赣州城围。
次年六月,赣州城中“易子析骸以守”。隆武帝朱韦键闻赣州城久困未破,嘉叹,赐名“忠诚府”!这中华上下几千年来,因为一座城市的人民极具有“忠诚”的品格,而被朝廷褒奖授予“忠诚府”的城市,赣州或是唯一!
但最终在被围城五个多月之后,城破惨败,清军屠城,守将杨廷麟、万元吉等满城忠烈随了明朝陨落。此役也将赣州古城毁伤惨重。
△明代赣州城墙铭文砖
清 代
或许是受到前朝赣州之役的影响,清代的历代主政官员都对修筑城墙格外重视。历经超过37次的修城史中,我们可以看见大量城市水患的历史,可以看见太平天国等诸多重大的历史变革。
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建春、涌金、西津各门楼俱焚。顺治十二年乙未,知县黄里详知府郎永清修复建春、西津二楼。
顺治十二年(1655年)修葺城墙。
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有疯僧潜望冮楼上,一夕举火焚楼,赣镇姚自强修建。
康熙(1676年)丙辰丁巳间,是时三藩叛,山寇窃发,各处倾圮。虔抚佟国祯,守道王紫绶檄知县郭毓秀修葺。
康熙二十六年四月(1678年),郡城霪雨大水灌城。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甲申五月大水,城堞倾百余丈,河中可通巨舰,濒江田庐漂没无数,知府朱光圉倡各县捐俸补修,计资七百余两。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五月十二十三两日水及石城兴国,十七十八两日逮赣郡城,郡城东涌金建春二门水溢不启。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己亥,倒塌百余丈,知县张瀚修葺。
乾隆元年(1736年),八月西街火烧西津门城楼。
乾隆二年(1737年)修葺城墙。
乾隆八年(1743年)癸亥,坍塌垛口城身百数十余丈,知县张照乘署知县冯淳详请修葺,并八境台、镇南门城楼二层、西津、涌金、百胜、建春各门城楼一律修理,计支帑银九千余两。后复圮九十余丈。
乾隆九年(1744年)修葺城墙。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修葺城墙。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知府朱扆、知县沈均安劝捐银三千五百八十两修葺。
乾隆辛丑年(1781年)修葺城墙。
乾隆壬寅年(1782年)修葺城墙。
乾隆伍拾壹年(1786年)修葺城墙。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丁未,知县张昉动公项重修。
△清代赣州城墙铭文砖
嘉庆五年(1800年)七月十六日大水注至县岗坡(章贡路)
嘉庆十七年(1812年),五月十七日教五年更甚。
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大水,城塌四十余丈,知县刘臻理议修,绅士平正傅、袁猷据、刘开云、吴家茂、罗德撰、谢鸿举、罗允涛、严镇邦、张敬思、张肇元等公请士民捐修,巡道查清阿捐修八境台。县丞陈大森、监生徐祖礽捐修南门城楼三座,进士刘天骥裔刘厚裕捐修西门城楼二座,城内八典捐修涌金、建春、东门城楼四座,职员谢茂滋、监生许以凝捐修城身,各用费二三千金不等,窑户胡章禄、龙光遂等造砖。其余捐输户名不能悉记。工兴于甲戌(1814年)仲冬,至丁丑(1817年)孟冬蒇事。上宪嘉其仗义急公,各旌以额。
道光十四年(1834年)冬修葺城墙。
道光十五年(1835年),署县事鹿傅先、监生蒋履照等劝捐,修葺城一百九十七丈,堞一百二十余,城楼五,护城石堤一百十六丈,有记,共用银二万八千二百三十余两,均经分别议叙。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知府周王衡、知县西金额、贡生曾煦等劝捐,修葺城垛十三处,填长五十余丈,均邀议叙。窑户胡运、洪国材、江世连、海明、盛魁等造砖。
咸丰四年(1854年夏大水,坍塌西北城垣四十四丈五尺,膨裂百余处。知县丛占鳌捐廉倡修。为防太平天国患,巡道周玉衡建西门炮城,赣州府知事觉罗耆督造。
咸丰五年(1855年)春河水泛涨,冲塌东南城垣三十五丈,二次共用工料银一万五千八百七十六两零,捐生成绍鼎等报捐职衔银一万三千八百七十四两,丛占鳌捐银二千余两修葺完固。同年石达开自临江至吉安督战攻陷之,谴部属分攻赣州,同年巡道汪报闰建八境台炮城,咸丰七年建东门炮城。
咸丰七年(1857年)巡道林福祥建南门炮城(同年修缮福寿沟)。
咸丰九年(1859年)修葺城墙。
咸丰十年(1860年)知府杨豫成建小南门炮城。
同治六年(1867年,涌金、东门城楼及护城堤墈码头年久失修倒塌,知县韩懿章请提生息团练经费银修理。

同治壬申(1872年) 修葺城墙。

光绪戊寅(1878年)修葺城墙。

光绪乙卯(1879年)修葺城墙。

光绪壬午(1882年)修葺城墙。

光绪甲申(1884年)修葺城墙。

光绪丁亥十三(1887年)修葺城墙。

光绪庚子(1900年)修葺城墙。

光绪二十七(1901年)修葺城墙。

△清·八境台
民 国
民国的赣州,从一场百年一遇的浩劫开始。这一次的水灾之惨烈至今都被老一辈聊起,他们的父辈如此惊悸的口述这那段惊恐往事。随后红军时期的赣州城也正是因为无比的坚固,让还在创立初期的红色力量看见了不足,总结了经验,从而走向最终的胜利。

民国四年(1915年):乙卯大水,后修葺城墙。
据民国赣县新志稿记载:民国四年七月一日起至七日止。天降淫雨几无晴日,洪水泛滥东北一片汪洋竟成泽国。究其来源系上游会昌等地爆发地水(暴雨山洪)。
八日夜间三更时分,濒河低处城东一带地渗没径,数小时平地水深数丈有余,如万股泉涌出东城,墙垣崩塌处长约三五十丈。
城北城堞悉数被浸,水高于城,舟可任意出入两岸,近水居民虽依例预防,然其水势甚大防不胜防,自水灌入城,东北角居民避水登楼或屋顶,求救比比皆是,呼救之声与残垣断壁倒塌之声不绝于耳,群相骇然无计可救。
蕻菜塘鲤湾塘皆成巨泽而街衡曲折,除编制竹筏别无可以度人之具,起视东西两河一片横流,茫无边际,河中漂流房屋尽入漩涡,屋中有人惨烈呼救,然舟子遇水流势湍急徒唤奈何而已。积尸浮江而下,而城内城外溺死压毙者无从计数,被灾之田亩漂泊,人命淹没露宿荒郊不举火及无家者以万户计,哀鸿遍野满目疮痍。
城内商界损失甚巨,盖城内东北地势低临,且近河床适逢商务繁盛之区,全市精华皆萃于此,沿河各乡镇田屋皆如一扫大都断炊绝粒,野处穴居,触目惊心。几疑郑侠流民图活现眼前。为之惊悚,无以抚今追昔,难以陈诉,然民间每有水灾,则以此为警惕创重恫深概可知矣。
△民国赣州城墙铭文砖
民国八年(1919年):重建八境台。
民国念年(1931年):红军围攻赣州城,民国政府重修赣州城。
自1930年3月16日,毛泽东带领红四军第一次攻打赣州以来。到彭德怀领军1932年3月7日止,累计大小战役十次未能攻破,但赣州古城东门,西门损毁严重,此役史称“赣州战役”。
1932年3月,国民党十八军奉令北调,赣南由粤第一军余汉谋部接防。县府召集各界组织善后委员会办理一切善后及修建城垣事宜。赣县县政府赣县善后委员会会衔布告壕田壕池及神庙淫祠一律收回公有变价拍卖抵补修城工料不敷之数。
1932年8月善后委员会改为临时治安委员会继续修城浚濠工作。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重建八境台。
△1976年以前的八境台,刘念海摄
新中国
新中国:1958年起,因为城市发展的需要而扩张,拆除南城墙,故现存城墙尚有3664米。

近年:近年最为严重的是1992年连续40多天的春季淫雨,造成八境台下的城墙纵向开裂达120多米,幸亏政府组织武警战士及时抢险,才未倒塌。但自1988年到2012年数十年间,我们的政府和文博部门进行了大量的保护工作。

根据已故文博专家、原市博物馆馆长韩振飞在《赣州古城墙的历史沿革和保护维修概况》一文中这样叙述近年来赣州古城墙的修复历程。

“1961年,赣州城赣江下游的江西万安规划建设水电站,赣州市旧城区就涉及濒临贡江的东段古城墙将作为旧城区主要防洪设施的问题。1984年,省、市文化(文物)部门正式介入方案的制定工作,并以赣州市政府的名义于1990年6月正式向江西省政府提出了关于对赣州市古城墙全程保护的意见,国家文物局于1990年10月函复同意。
为充分认定赣州市古城墙的文物价值并确定其防护工程方案,1991年,赣州市政府致函邀请国家文物局领导和文物专家来赣对古城墙进行考察,并指导防护方案制定工作。专家经过考察,提出了“关于保护赣州宋代古城的意见”,其中对东段古城墙的保护提岀了具体保护意见。即 “可在保持城墙夯土夹心不动的情况下,外包钢筋水泥保护层。城砖在拆除后归位(部分不宜再用者可烧仿宋砖),城墙适当加高”。
根据文物专家和国家文物局的指示精神,赣州市于1992年2月20日向江西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呈报了赣州东段古城墙维修方案。1992年11月28日,江西省政府有关领导在南昌主持召幵了专题会议。正式通过《万安水电站库区赣州市旧城区防护工程方案》。方案中明确指出:整体规划要以防护为主,首先要保证赣州市防洪安全;其次为保护文物和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做到防洪、古城墙保护、城市建设三结合。防洪工程按水库终期运行标准海拔100米(黄海 高程)方案进行工程设计。由于经费问题,近期方案在96米控制线进行施工。为此,省、地、市 移民办和文化部门于1994年初开始对赣州市古城墙东段部分的防洪改造工程(从八境台涌金门段)按方案要求进行了施工,并在1994年底通过验收。
近年来,东段古城墙在汛期多次出现险情,绝大部分未实施防护工程的墙体出现大量渗水,墙脚出现泡泉,赣州市委、市政府指示必须在1999年汛潮前全面完成涌金门至东河桥1600米古城墙加固加高防护工程。1998年10月,赣州市文化局就赣州市古城墙东、西段维修问题向国家文物局作了汇报。根据有关指示精神,赣州市自筹资金800万元,于1998年11月1日动工建设涌金门至东河大桥古城墙加固加高防护工程,至2002年,东段全程2200余米城墙的内外防护墙的施工以及加贴城墙砖的工程已全部完毕。
西段古城墙由于地势较高,历史上水患兵祸较少,保留了自宋代以来历史维修的基本风貌,文物价值较高。1992年申报国家文物局,由文物部门制定方案,对其进行维修。
根据资金到位情况,西段城墙自1994年以来先后进行了七次维修,至2003年,西段全程1430米城墙。除了临近西津门60米被红军攻城炸塌的城墙,按照国家文物局的意见作为遗址保存之外,已经全部维修完毕。”

如此可见,近年来赣州市的各级政府和文博专家,为保存和修缮赣州古城墙及其他附属设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正因如此,1996年赣州古城墙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博老师在对城墙铭文砖进行普查拓印,一共整理出521款。图为龙年海摄。
后 记
今天,生活在和平而繁荣时代的我们,也早已远离频繁的水患,但翻开史书看看吧,我们的先辈有哪一个朝代没有在困境中抗争,又在劫难中重生。
我们常说,这座城市的人与生俱来的具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忠诚,对于城市家园的忠诚,对于国家民族的忠诚。才让一代代赣州人历经劫难的时候,依旧重拾生活的勇气,以修筑城墙的方式坚守家园重新生活。
面对着这些铭文砖,面对着这座国宝古城墙,我们继承了那种不屈的精神,那种忠诚家园的精神。
我们也必将扛起守护这座城市的大旗,如我们的先辈那样勇敢决绝。
若干年后的后人们,会骄傲的说,看那,这就先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现八境台
附 录

赣州砖城修缮时间表:综合自县志、铭文砖纪年。

宋代(14次)
嘉祐年间
1056-1063
熙宁二年
1069
绍兴二年
1132
绍兴二十四年
1154
绍熙二年四月
1191
嘉定八年
1215
嘉定十年军门楼砖
1217
嘉定拾柒年
1224
绍定贰年
1229
绍定伍年
1232
嘉熙戊戌年
1238
淳祐乙巳年
1245
咸淳四年六月
1268
德祐元年
1275
元代(2次)
至正壬辰秋
1352
至正丁酉春
1357
明代(21次)
洪武年间
1368年-1398年
成化贰年
1466
成化二十一年
1485
弘治六年
1493
弘治九年
1496
弘治十三年
1500
弘治壬戌年
1502
正德六年
1511
正德十年
1515
正德十三年
1518
正德十四年
1519
嘉靖十三年
1534
嘉靖三十五年
1556
嘉靖四十一年
1562
嘉靖末年
1562--1566
万历三十五年丁未
1607
万历三十七年
1609
万历四十二年
1614
万历丙辰
1616
天启元年
1621
崇祯十三年
1640
清代(37次)
顺治三年丙戌
1646
顺治十二年
1655
康熙二年
1663
康熙丙辰年
1676
康熙四十三年
1704
康熙五十二年
1713
康熙五十八年
1719
乾隆元年
1736
乾隆二年
1737
乾隆八年
1743
乾隆玖年
1744
乾隆二十四年
1759
乾隆二十五年
1760
乾隆辛丑年
1781
乾隆壬寅年
1782
乾隆伍拾壹年
1786
乾隆五十二年
1787
嘉庆五年
1800
嘉庆十七年
1812
嘉庆甲戌年
1814
道光拾四年
1834
道光拾五年
1835
道光丁未年
1847
咸丰四年甲寅
1854
咸丰五年
1855
咸丰七年
1857
咸丰九年
1859
咸丰十年
1860
同治六年
1867
同治壬申
1872
光绪戊寅年
1878
光绪乙卯年
1879
光绪壬午年
1882
光绪甲申年
1884
光绪丁亥十三年
1887
光绪庚子年
1900
光绪二十七年
1901
民国(4次)
民国
民国四年
1915
民国
民国八年
1919
民国
民国念年
1931
民国
民国二十三年
1934
新中国
新中国
历年修葺
1988-2012年
///
文章作者:朱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