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搞这有什么意义?”

真是风水轮流转。二十年前流行周星驰电影,最时尚的年轻人在论坛里讲黑话:「神仙?妖怪?谢谢!」老一辈看得一头雾水,这种无厘头的对白有趣在哪里?他们就这样被时代抛下。

现在轮到我们这一代了。上个B站,全程地铁老爷爷看手机:怎么全B站都在心疼哥哥?WHY?哥哥怎么了?哥哥的女朋友为啥生气?

我有几个写公号的朋友,人上了岁数,但是壮心不死,还想努力跟上现在的流行文化,力不从心的脚步看着有些辛酸。动不动就发出灵魂拷问:这是什么?这也能火?火起来的点是?

上图的「心疼哥哥」梗就是一个例子。不知道在说什么对吗?不知道就说明你已经老了。

更可怕的是,就算别人跟我详细解释了,我仍然搞不懂这在闹什么。我看到的只是一段略显浮夸的土味短视频:一位蝴蝶结少女手举棒棒糖,坐在男生的电单车后座上兜风,用做作的语调发着嗲:“哥哥,你女朋友知道了不会生气吧?……不会吃醋吧?……不会揍我吧!……”讲完这些烂话还不够,还要一翻白眼,来句总结:

“不像我,我只会心疼哥哥。”

总共30多秒。我以为就是吐槽所谓的「茶艺」,情绪痛点是有一点的,但也就是这么多。台词和表情比较魔性,一段普通的搞笑视频而已。

好家伙,没想到席卷了整个B站。

别说我们中年人不理解,年轻人自己都说不清楚。我向00后虚心求教:它究竟好笑在哪里?回答是:你多看几遍就get了。我说:我就是不理解为什么要多看几遍。回答:那你没救了。(完了,这不是当年我爹妈和我的对话吗

但我还是努力研究了一下。我发现这段视频最让人上头的地方,在于前仆后继的二次创作,以它为素材剪成鬼畜视频,或者在原片基础上用外语或方言配音。「茶艺」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大家的吐槽欲,一人一铲土,挖坑一起埋吧。大家一拥而上,最初的立意反而不再重要,「茶艺」的光辉让位于网友们群魔乱舞的创作热情。这一系列视频变成了当代年轻人的一次集体行为。

(或者可以说是集体的行为艺术...)

说起二次创作,我们中年人也有一点经验。就比如多年前的鲜橙多事件,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开端也很无厘头,有人在BBS发贴,说在图书馆自习时,请邻座男生帮忙拧鲜橙多的瓶盖。一篇普普通通的网帖,很快招来了各种角色的认领,生成无数个怪异的视角。鲜橙多本多,图书馆外的歪脖子树本树都跳出来发贴了。

时至今日,二创的精神没有变,只是手段更离谱,比如音乐区的乐器UP主也凑热闹:

交易担保 哔哩哔哩 鬃蹄琴只会心疼giegie 小程序

不甘寂寞的张飞走错了片场:

甚至连意大利面都开始群魔乱舞起来:
人民群众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你大概也能看出来,它最初在讲什么已经没人关心了,传播的过程本身就成为它最大的传播点。它蔓延全网生生不息,靠着各路人才用自己的创作热情为它续梗。而创作的根本动力,说白了就一点——
闲的。
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的意思是划出一个圈子,圈子里是「我们」,圈子外是「他们」,划分内外的边界要很考究:不能太封闭,否则那些还没有加入的友军就进不来;也不能太开放,这样才能把跟「我们」不一样的人拦在外面。创作和传播这样一种看似「无法理解」的梗,就是一个理想的边界。人人都能加入,但不是人人都会喜欢。
如果你看到它感觉欢乐,要知道这欢乐里包含了一部分来自某个群体的相互认同:你不再是孤独一人,你有同类。对这种趣味的心照不宣是辨认彼此的标识,创作和传播是你们的狂欢。
而这份共同的欢乐,必须以「另一些人不属于我们」为前提。那些人看了视频一头雾水,心想「搞这有什么意义?」这就对了,让你们看不懂,这就是它的意义。无意义是一个堡垒,挡住那些执著于从中建构出意义的人。他们见到堡垒就想攻占。「有意义」就代表着可理解,而如果一件事可以按照某种逻辑被理解,就意味着可以用同样的套路计算和操控。掌握着意义的人,知道如何对特定人群利用特定的意义,提供特定的情绪价值,打造特定的传播链路,就能达成自己想要的效果。要挡住他们,只有无意义。
做家庭咨询的时候,我对这一点感触尤深。很多青少年的父母都在焦虑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父母问:他搞这有什么意义?但其实问的是:他为什么不按我说的来呢?虽然他们也会说理解、尊重,但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听我的」。再好的方法对他们也会失效。孩子会在他们共情时感到愤怒,关怀时嗤之以鼻。他们就抱怨孩子不识好歹,不可理喻。我告诉他们:你们唯一要理解的,就是孩子没那么需要「被理解」。
父母当然不承认:「怎么会不需要呢?年轻人也是人,每个人都希望被理解不是吗?」
但这时候的理解不是理解,是权限。年轻人不缺乏理解,在网络世界上到处都能找到和他们一样被破梗逗得笑出眼泪的人,同频得很。只是这中间不包含你。他们拒绝被你理解以伸张自己的权利:请问你哪位啊?就因为你想提供一些「理解」给我,我就必须愿意接受吗?凭什么?
作为老一辈,收到这个信息自然是伤心的,他们被排除在外,也许还唤起了老之将至的焦虑。但站在年轻一代的角度,这样想本身没有错,那正是人格独立的必经之路。父母希望无孔不入地理解孩子,但谁想过孩子的感受呢?谁愿意做全方位被看透被指点的孩子?人总是想有一些只属于自己的空间,而非时时事事与人分享。
年轻人今天越来越难了,解读的势力无孔不入。别人强行为你赋予意义,你拦都拦不住。你讲话的时候,他们解读你的话语;不讲话的时候,他们解读你的沉默;你说我想静一静,他们说你到青春期了荷尔蒙变化;你躲起来,他们说你抑郁;你生气了,他们说这都是童年时期压抑的愤怒……最后你决定了,掏出手机看视频。
他们说:「这……这有什么意义?」
这就对了,无意义是唯一安全的领地。
这次嘲讽「茶艺」,下次会是什么?没人知道。红色蝴蝶结的女孩跨上电单车开始这段表演时,自己也料不到会成为一场狂欢的中心。她看到现在这一片红海,大概也觉得人生毫无道理可言。但无道理恰恰带来了一切。从这个角度说,跟最初的主题也有点关联。毕竟「茶艺」是一种拙劣的人际套路,一切套路都是我们反对的。反对各种以关心为名,却实施着自己的算计。
潜意识里,年轻人借「茶艺」表达一种不屑:
人类啊,少一些自作聪明吧!
我这样的猜测当然也是在自作聪明。并非所有试图理解的努力都想算计什么(除了我那几个做自媒体的朋友,他们是真想复制这样的爆款)。也有人单纯只是想跟年轻人亲近,他们感到委屈:「我从没想算计什么啊,我只是心疼giegie想理解年轻人」。无所谓,理解也罢不理解也罢,你就这样了。把真实的自己摆在这,承认不理解。这比一切语言能说出的理解更让人可亲。
这是这段视频提醒我的:「意义」不一定是建立关系的全部原因,「无意义」也可能是。
有意义的关系当然实用,但无意义的陪伴也许另有真情。你说这难道不无聊吗?是无聊。而我们渴望的或许也有在明知无聊时,有人欣赏和加入。一群人共同参与无意义,参与本身就构成了意义。这是在一切皆有意义可循的时代,一代人默契的反叛,或者是相视一笑的温暖。
李松蔚

系统论、家庭、心理咨询
50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