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例如,正和负、化合和分解、正确和错误、剥削和被剥削,双方都是依赖对方的存在而存在的。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例如,生产中包含着消费的因素,消费中包含着生产的因素;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因素。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例如,福与祸、安与危、先进与落后、胜利与失败等,无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具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敌对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固然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生物体内的同化和异化的区别,社会生活当中人民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同意见的争论和商讨等,也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才能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才能相互转化。条件都是可变的,因此,矛盾的同一性及其所体现的静止和稳定,都是暂时的、可变的,是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指斗争性的存在可以脱离任何具体条件,而是指无论在任何条件下,矛盾双方都会有斗争。矛盾的斗争性既存在于事物的相对稳定状态中,也存在于事物的显著变动状态中。矛盾的斗争及其所体现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脱离对立的同一,是绝对的同一或抽象的同一。这种同一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如果事物永远和自身绝对同一、绝对等同,也就没有矛盾,也不会有事物的发展变化。承认绝对的同一性,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
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假若对立面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它们就不能结成一个矛盾统一体,因而矛盾斗争也就无从发生。脱离同一的对立,就是绝对的对立。承认绝对对立与承认绝对同一样,也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要反对只见同一不见对立或只见对立不见同一的形而上学观点。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共存,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于和引进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否则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警惕资本主义的干扰和挑战,否则社会主义制度就无法坚持。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问题,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