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龟八法2

​经曰:

络三百六十五穴,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

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着。

肉之大会为谷,肉小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邪溢气壅,脉热肉败。

荣卫不行,必将为脓。

内销骨髓,外破大腘,留于节腠,必将为败。

积寒留舍,荣卫不居,肉卷筋缩,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

大寒留于溪谷也。

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灋相同。

经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气(气火)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有五脉,并住于络,传注十二经络脉,非独十六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经穴三百六十有五,络俞三百六十五穴,及溪谷三百六十有五,计之一千零九十有五穴。

故经穴之与孙络穴别矣,然其溪谷之谷穴,从乎肌理也。

经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咭病=j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传也。

溪之位一百二十有五,营其筋肌也。

谷之窍二百四十有奇,之所以泽其筋骨也。

针道维生之衷矣。

故经病者调之以络,络病者调之以溪。

血病者调之以经,气病者调之以谷。

气血之病也,调之于溪谷。

经曰:经者,动气之径也。

络者经脉之偶也。

溪者经络节持之驿也。

谷者筋骨气脉经之汇也。

故经有其穴,络有其窍,溪有其脉,谷有其空是也。

经,输也。

络,注也。

溪,交也。

谷,合也。

故经有十三,奇之有八,络有十六,溪有十四,谷之有七。

十四溪者,肌肉筋经之隙也,尺胫,肱股,腰渺(月少),脊颈肌分肉腠及经络诸穴。

谷者,气节之会也,部有七。

踝,腕,肘尺,肘肱,膝胫,膝股,少腹之下极。

督之络者,起于骶闾之角而终于椎上,自中傍开半目。

左右各一十有八穴,主阳神志久疾。

其穴在脊节,名曰百劳刺。

骨之络者,起于骶闾之翼而终于髃,两傍各开一目,左右二十有三穴,主劳异怪。

其穴在脊翼节中,名曰侠脊刺。

膀胱足太阳之络,起于脑中,出痖门而终于承扶,自中傍开一叩,左右各二十有三穴,主背胁脏腑。

其穴在背絫外肋横结处,名曰铍风刺。

胆足少阳之络,起于风池循胛环而下缈(月少)至股际;上自中傍开一握。

其一支自五枢京门而上,循肋至鸠尾。

左右各二十有五穴,主损伤劳苦。

其穴在胛肋缈(月少)髂中,名曰紴腁刺。

肺手太阴之络,起于中府,出俞环胛而循,支者横贯中府自经而下,络于大肠者左右各六穴,循经前而下者九穴。

主风寒时疫,癳疬劳嗽。

肝足厥阴之络,起于本脏,自期门循季胁端,环肋内陷上膻中,寻膈入背俞会于杼,直上者贯翳会人迎,其支自大敦循经前而上,至期门而终。

上者左右各二十有六穴,下者左右各十有一穴。

主气血男女。

心手少阴之络,起于心中,下络小肠。

循胁而上,自极泉横贯胛内过俞,自天宗循颈上入脑。

循经前而下会于劳宫。

上者九穴,下者十有七穴,主动静血脉。

脾足太阴之络,起于脾中,循胁环挠经而下,回曲骨贯箕门,循膝会阴陵上,下鱼至邱,环踝而散。

上者十有八穴,下者十七穴,主抑郁积滞妇肠。

肾足少阴之络,起于肾中,下络膀胱,脐上侠少阴,侠脐而界阳明,下坤谷侠太阴。

三环相交,叩叩于腹。

左右各二十有四穴,至横循经前而下跟。

左右各七穴,主虚损劳弱,腰股肿胀。

九阳之络,起于强间,循纹至颅厌,过耳前空关至牖、井、外髎垣,环七椎间。

自间至牖各十有一穴,下者各十有七穴,主诸风神志。

任之络,起于承浆;下突翼中,终于下极,自中傍开一目。

左右各二十有五穴,主阴血积滞。

冲之络,起于阴骶中,挠阴器,循气冲、腹结气海、天枢外直上至血俞脾枢,会鸠尾、自傍半目上行、挟突喉、会承浆环唇交水沟、迎香过目散脑中。

左右各十有九穴,主脏腑郁滞。

其穴不内,名曰倚刺。

阳明手大膓之络,起与大膓;自本腑上络肺至突端。

出阳关至俞、循六阴环骨至横端上胁。

其支者自俞侧直下循髎;本络穴左右各一十有七穴,主二阴腹腰。

胞之络,起于肾脏,出关元中极间;上络神阙,其支者自气海循太乙入肝,自肝循带外下行五枢,至生气横行生门天钖入胞系。

左右各六穴,主男女生成。

其穴循经肌间,其针深溡灾龋试粶Y刺。

胃之络起于中脘,上行膻中,绽鸠端内循而环,歴章门,至太乙入胃系。

左右各十穴,主反胃嗝噫食不下。

六阴之络起于气俞,循髎侧至会阳,歴四俞至关俞,循髂脊内缘至二冲上,下循会阴,贯气水穴间。

左右各十有八穴,本经有八。

主癃闭,瘕疝,痿痹,血气(气火)诸疾。

其穴去经皆五分臀肌中,名曰颰腱刺。

络者,网也。

络于十二经,合其经脉筋肌者也。

经之为干,络之为枝,溪之为茎,谷之为叶。

本为一元之体也,哂秘M有二般?

故经之所以通滞者也,络之所以消积者也;溪之所以袪瘀者也,谷之所以化气(气火)者也。

络脉者,一十有六。

膻中手厥阴伏其络,倚于心与九阳也。

小膓手太阳伏其络,倚于肾与胞也。

何谓也?

其为玄牝之府故耳,始生气之从来也。

故督之络于脊椎隙间者,气阃骨也。

其自骶闾而始,直行而上者,终于椎上合风府。

其合脏腑,其主神志气力,为骨舆阳道之督导矣。

故络其俞十有八穴,骶闾至脊中六穴,名曰六合,胁脘诸气,脊以上十一穴,名曰十一关,主脏诸气痛也。

故骨之络脊翼上突者,骨之生导气机也。

是以起骶闾之翼,而终于椎上,上合强间。

其支者,合于风池。

其合气于脏腑,其主机动,其为阃,为诸劳诸伤诸气之汇也。

故络其俞二十有六穴,主百劳诸损伤,故其名曰百劳刺。

上治上,下治下。

刺五分,灸以年为壮。

故膀胱足太阳之络,始于脑中,自痖门上出而下至肩中俞。

其支络天髎,自肩井而散。

其络自肩中俞直下。

经急风,气输,热俞,心机,智关,督关,膈门,气屈,肝育,阳俞,垣宫,荥门,无邪,水宫,元门,后仓,子强,阳光,水储,自宴,五马,环止,络泉,横络会阳,上络秩邉,下走承扶而终也。

其穴二十有三,所过八穴,主头项背,脏腑热,胁弩痛。

阳宫垣俞二穴不可刺,夏刺则即日死,春刺失精,冬刺水枯。

下治上,上治下。

刺五分,灸七痏。

胆足少阳之络,始于风池,循肩俞,经天髎傍五分翼熮穴,背儝,魄门,膏肓俞,偻风,息痛,(病头员)门,结气,臃门,死户,劳俞,厌气,偻宫,(凥兀)户,尻俞,臀关会于环跳。

其支者,自五枢,结气,腹荥,历京门,上季胁,循肋外而上,天合,端门,和阳,木宫,胆舍,胃仓,厌气,会于鸠尾。

又支者,自日月循于缕风。

其络穴二十有五,所过十穴,主弦胀。

气满不得食,腹痛如豁。

忌直刺,灸五七壮。

肺手太阴之络,始于中府,从肺系出膈俞,经譩嘻,魄关,气门,少泉。

循太阳络之热俞,气输,急风,至厌肩,会云门,上交息肩,袪风,侠天府而下,歴嗌满,尺关,气屈,终于列缺。

支者自肺系,出俞府,气户直下,逆满,膺俞,太宴,云宫,噫满,倂不容,承满,木宫,胆舍,天枢,终于兰门。

本络十五穴,所倂十四穴,主气满不得息,逆嗌不食,脘满背阃痛。

本络勿直,灸三七壮。

肝厥阴之络,始于本脏。

系期门,金火木水土,五宫五穴至季端,循胁内陷天焦穴上行,石满,星垣,脾枢,血愈,离气,天燥,厌门,食关,天钺,入膻中。

又支者,自章门后五分曲胁而上者一十二穴,天刚,地怒,人怨,志滞,姑妄,意会,肓髎,乌蒙,户牖,天怨,赤宫,天渊,经大包傍上极泉。

其循经前而上者,始蠡沟前上行,天鬭,气承,疝门,交太阴经,撅都,蛊舍,温市,会曲泉,血府,幽都,串阴器,上气街,交太阴阳明,至水满,地瘅,疉门,会章门。

本络三十七穴,所交六穴,主蛊胀瘕疝,满不得食,阴阳二痿,目弦头晕呕嗌者。

心手少阴之络,始于心中,出乎灵墟内三分之本主,下循九衢,云端,交三经过期门,日月间至神营,下长街,域间,宇门,急腹入络小膓。

其上者自神营,玉都,天荒,天苍,会极泉。

贯内胛络俞,会天宗,秉风,肩井,天牎,入舌系嗌,支者自天宗会于脑。

循经前而下者,内肱,扶正,亢阳,上荣,天官,极曲,貙邪,脐满,脘会,膺渊,郄中,咸炅,胃都,通荥,腕中,天阙,精极,会少府络劳宫,与小指次指出其端。

本络二十有六穴,所过十有三穴,心胷脘腹。

脾足太阴之络,始于本脏,出上系,当乳根步廊下于鸠尾平处,名曰中峊。

自中峊,液井,引緃,天衡,会于大包,入寅溟,肺墟,蒙光而下,倚阳,相使,青菀,厌会,中枢,太葆,谷关,天寐,从星,流光,动风至带脉后一寸,下入承尻,环枢,从承,坤谷,于冲门下一寸冲会过经,循之下。

经炅门,爽光,胞会,高榘,荣髋,鹤膝,蛇目,入阴陵泉,上机,五疝,下机,秘关,緃谷,入三阴交环踝而散。

本穴三十有五,所过四穴,主情抑志郁,脏腑积滞,妇膓结瘕流疝。

肾足少阴之络,起于本脏,下络膀胱,自膜而上,出建里下五分之阳宗穴,阳明,三阴,八会,听门,牙关,于肓俞上五分之少抉,交阙会中,左走右,右走左,入肓俞,肩门,息肩,于外陵上五分取中肱,五正,肘关,曲云,水道上五分屈胁,会气穴,交关元,左走右,右走左。

走水道,(凥兀)关,精宫(子户),归来,大赫,交中极,左走右,右走左。

急气,腹直,飍里,绦顶,舍次,冲次,灵交,过阴廉。

至溺矢俞循经而下,吢吕,古光,合阴谷,阳邱,鲲阳,脬佑,溺阳,合复溜,走太钟,水泉而散。

本络三十一穴,所过十五穴,主诸虚损,劳弱,腰股肿胀,足膝不利。

九阳之络,起于强间,循风癯,天罗,阳空,一阳,寂天,至束,炅阳,过县颅,下厌眦,外髎会,(风劦)风,颔俞,经天牖,池下寸半之颈俞,刚风,痉癎,痉风,歴肩井,承强,至肩中俞,急风,气输,热俞,风关,气会,命营交至阳,于至阳灵台间一口寸寻神府,上灵台,延骨络上行,于神道身柱间寻逆天俞上直,清灵,气緃,天池,意怡,宴椎,行风,上会风府入脑间。

本络二十有八穴,所过十有一穴。

主诸风癎痉,厥逆不用,神恖恍惚息寐弗力。

任脉之络,始于承浆,傍开一目下循,终于下极。

从孔厌,侠嗌,喉络,天突翼,以下九膺九穴至鸠尾下翼,翼以下八宫六穴至神阙翼,以下下元六和至下极俞者,本络俞二十有五,其主阴血腹膓,玄牝寒热血症。

所过有九穴,主气满厌食,嗌逆浮虚,诸邪妄行不归。

冲脉之络,起于阴极之会里前导中,侠会,囊邸,走气冲,疝俞,自中傍开二寸半循根柢,精宫,腹五里,精舍,三合,仳枢,齑端,灵醓,祭坛,循脾枢,血愈,会鸠尾,嗌门,自中傍开半目上行,陷突,膻会,明堂,紫宛,重云,宝盖,挟突喉,会承浆环唇,交水沟,迎香,过目散脑中。

本络一十有九穴,所过七穴,主脏腑郁滞,奔豚嗌噫。

阳明手大膓之络,起于大膓,络于肺间心突中上天突,自大膓出阳关至本俞,环尻骨端循六阴络之五衟,四窬,平蹊,步常,步恒,鹤翅,络气街,环尻端下寸半走无名六穴至气街,自鹤翅上行,走(皮丸)(月少),带脉,气弩,腋眇,臂緃,倂巨骨,散于天鼎。

其支者自本俞外五分之爡筋下行,寅泄,还阳,聚痍,七塞,阃关,至极底入膓中。

本络俞一十七穴,所过一十有三穴,主嗌干气痛,二便腰腹。

胞之络起于肾脏,出关元中极间之灵汇,自任脉上行神阙,其支者,自气海,中注,盲俞,天枢,滑肉门,太乙入络于肝,自肝下循五枢五穴,至生气,镐阳,元宫,生门,天锡,络胞中(男子曰元田宫)。

本经六穴,所过一十有五穴,主男女生成气血之事。

胃足阳明之络,系于脾,出中脘,沿冲脉任络上行膻中。

出鸠突,膨松,脘元,吅门,焭气,龙门,稽水,歴章门,络带脉,循脾葏,太乙入胃系,出膜络脾。

其支者,自脾葏,沿大横,腹结,府舍,冲门,从阳明之外而下行,巽户,沓泣,伏风,承髀,阳全,临关,承气,膝兑,鹤隘,脘宿,愈膓,胷舍,经丰隆,肺门,达解溪而散。

本络俞二十有一穴,所过九穴,主反胃嗝噫,食不下。

胷中满闷,滞利水泄。

六阴之络者,地气之络也。

走关俞,腰俞,会阳,长强,循五衟,四窬,平蹊,步常,步恒,鹤翅,络冲门,气街,下循会阴,络二阴。

本俞有八穴,所络十穴。

主癃闭痿痹,女子诸病。

道医针灸秘传

神是意念兮,息为呼吸;调神调息兮 ,合针灸而为一。

调神至清静无为,调息至复归胎息。

医与患者皆如是,胎息运转显神医。

精神外放,六欲不定七情乱,脏腑必失调;精神内守,神返身内心恬澹,真气自然足。

意守暗示、祝由遥感,针灸之时巧运用;一穴多针,一穴多刺,理通岐黄之奥秘。

深重轻浅、横针分部,临证活活变通;循经接经、上下左右,用针寓妙玄机。

复针刺法复刺之,前后刺法前后施。

刺络泻血祛盛火,动功针法蠲痼疾。

太初针法补真气,太极针法阴阳秘。

自然针法自然妙,意念针法意行气。

意象针法寓万象,指意针法随时取。

观夫气短不接,气海中脘膻中,尺泽共三里绵绵补;气滞闷胀疼痛,内关太冲阳陵,俞穴配募穴畅畅理。

血瘀兮鼓荡气血以化之,膈俞血海公孙连曲池合谷;血虚兮三里中脘以补之,脾俞心俞合谷而神全血足。

阳虚刺百会大椎命门,祝由意守共用,从阳引阴加鸠尾;阴虚寻太溪太冲列缺,暗示意象同施,从阴引阳长强取。

火盛者近取之以多针刺,寒盛进艾灸之神守火足。妙合调息。脏腑虚实而要知,经络滞否须洞悉。

顽痰胶胶,天突列缺中脘,三里久运针慢慢自解;痰阻隆隆,人中太冲合谷,丰隆深重刺然然能涤。

痃癖症瘕结少腹,局部多针坚削之,病区针后刺络穴,频频运针除顽疾。发热恶寒邪在表,太阳风池多刺急,出血与否任自然,外关合疾自愈。

寒热往来口苦干,半表半里头目眩;大椎风池和外关,曲池合谷列缺痊。温邪犯肺心包传,高热谵语神昏烦,十二井穴并十宣,出血之后针四关,大椎曲池合谷定,昼夜三施效若仙。

且夫经络痹阻,诸身关节多酸痛,分部刺配复针,多向透与横针刺而效好;病在皮部,遍体痒麻或不仁,轻浅刺和循经,左右针及前后刺而功妙。

病在脏俞与募而原络找,腑有疾募与俞而郄合晓。邪在筋刺至筋并取阳陵,痛在骨大杼莫少。

上焦病膻中天突及列缺以共取,中焦患中脘内关与公孙而必好。中极关元肾俞穴,阴交命门调下焦(阴交指三阴交)。

头之所街病忧忧,风池风府三穴透,太阳百会四关刺,倾刻除去病人愁。

俞府膺窗理胸街,向下横针佐意守,肺俞心俞横针透,膻中内关气自流。

腹街滞塞闷胀疼,中脘腹俞与腹灵,足三里合三阴交,气海俞与合谷通。

胫之气街逢邪困,两胫酸胀重而沉, 三里太溪复针刺,百会一提效若神 。

奇经八脉兮交会于四肢,皆除本经交经之疾;十二经脉兮原郄与络合,脏腑经络痹阻而能理。

阴阳失调兮求于督任,更佐阴维阳维;气血紊乱兮索于任冲,再助肺肝肾(俞)。

交会穴通经妙,八会穴效甚好,原穴络穴表里配,根结标本上下调。

及夫病因错杂,虚实表里,阴阳寒热,卫气营血细细省;伤寒六经,四海三焦,四诊气诊朗朗明。

针灸导引与按跷,源乃岐黄之教;移精祝由兼本草,数术皆精方高。医道兼修圣人训,自然证得妙中妙。

金针玉龙百症赋,拦江肘后席弘巧,通玄标幽灵光赋,胜玉流注指晓。诸家皆精上道,神息针灸妙昭昭。

考夫黄老术,意马最难定,神存针灸所,心猿自然宁。指意气功法,心自己降伏,真气滚滚动;虚极静笃焉,暗示祝由,经络畅畅通。

人与天融为一体,心与针浑然如一,脏与腑化为气,形与神复归为虚。神息针灸发机妙,精会于斯为神医。人人如是家家晓,吾愿人类永无疾。



中医养生

自然疗法

中药方应用案例

道家针灸:止痛四穴+腹针疗法,针灸绝技

中医养生tianyizhuyou.com4年前阅读:1745

谢永刚今年(2010)已86岁高龄,身体尚健,是四川省名老中医,针灸副主任医师,曾任四川省针灸学会理事,德高望重,曾荣获两项省级科研成果奖,一项是针灸开阖枢学说的研究,一项是走罐选点挑针法的临床应用。父亲亲切教诲,我自幼耳闻目濡,喜爱针灸。经过父子两代刻苦钻研,多年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父常说:我们针灸医生必须具有高度的整体观念,善取远端,善用痛外治痛,若只针患处,必是庸医。

谢老总结毕生宝贵经验,治疗痛症有一绝招,取手足远端四穴针治一切痛症,其效甚著,即三间、后溪、太白、束骨四穴,左痛取右,右痛取左,若遇剧烈疼痛、顽固疼痛及左右均痛,则左右共八穴皆取之。常用直刺,傍骨缘下方进针,针入1寸深,针刺手法用雀啄刺与上下提插相交替,留针半小时至一小时,每隔10分钟须提插雀啄2分钟,针刺时嘱其活动患处,每日针治一次。无论肩颈腰腿疼痛还是头胁胸腹疼痛,多能应手而效,疼痛越剧其效越显,此法命名为谢氏止痛四穴。

89年我对北京卢鼎厚教授斜刺法甚感兴趣,卢老之法是在痛处局部及邻近斜刺,我灵机一动,突发奇想,斜刺法可否用于远端止痛穴?如改用斜刺法针刺谢氏止痛四穴,其效如何?遂试用之。方法是向上方(即腕踝方向)斜刺30度左右,针入1.5寸,疼痛剧烈者可针2寸深,针刺手法仍用雀啄刺与上下提插相交替。结果大获成功,与直刺对比,疗效之速远超老针意料之外,止痛疗效更为快捷,针入痛止,常有患者当场破涕为笑。若遇特别顽固之痛症,也可斜刺法与直刺法相结合,每穴两针,其痛必减。

我从医至今四十余载,虽早已退休,至今仍最喜用此四穴,屡用屡效,绝对经得起临床重复验证。

有一患者突发头痛,连呼痛如刀砍斧劈,剧烈难耐,抱头呻吟不止,老针为其针刺谢氏止痛四穴,一次大减,次日如法再针一次,头痛若失。

一位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左臂丛神经痛患者,左侧项背肩臂剧痛难忍,入夜更甚,不能入睡,中西药皆无效,各处求医,其痛依旧。老针为其针刺谢氏止痛四穴,针入痛减,再如法针治,每日一次,二周而愈。

一患者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右侧腰腿痛剧烈,不能活动,不能翻身,稍动则痛甚,日夜呻吟,入夜更剧,不能入睡,中西医治疗皆无效,老针为其针刺谢氏止痛四穴,次日疼痛稍减,继续针治,每日一次,治疗期间嘱其遵循“三少一多”静养,所谓“三少一多”即少走少坐少立多卧,共针三周,疼痛逐渐消失,未复发。

有一位晚期肝癌患者,还有一位晚期食道癌患者,都受剧痛折磨,生不如死,多次注射杜冷丁后产生耐药性,药效递减,仅能短暂止痛,老针为其针刺谢氏止痛四穴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两位患者均称针刺之疗效超越杜冷丁,虽无力回天,谢氏止痛四穴减少了癌症痛苦,提高了临终前生存质量。

腹针疗法的经络理论

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任何的组织均需要经络供给气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的认为:经络是人体最早的全身调控系统。

根据上述的理论,在母体内胎儿是通过母体供给的气血逐渐成形的,而母体供给胎儿气血的最早通道是脐带。因此,脐带是经络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调控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脐带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供给营养的通道而且在组织发育到一定的程度后会控制供给某些组织的营养量,有效地对所有的组织和系统进行控制,使人类的遗传能得到有序的延续。故而,我们可以断言: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和全身营养的供给系统。在中医的理念中可称为:先天经络系统。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医经络系统的概念既包含调控的作用又包含供给营养的作用。因此,经络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诊断而且可以应用于治疗的系统。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

1.1腹部分寸的标定:比例寸取穴法

(1)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2)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3)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

1.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

(1)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中庭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2)下腹部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是指病人平卧时,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3)侧腹部从神阙、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侧腹部的止点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水平线、比例寸的取穴方法是腹针排除人体因为胖瘦形成的个体差异而采取的取穴方法。

1.3任脉的定位

任脉位于腹白线的下边,是否能够准确地对任脉的位置进行判断是影响正确取穴的主要因素。分辨任脉的定位有二种方法。

(1)、观察毛孔的走向

(2)、分辨任脉的色素沉着

为了大家便于记忆,特编腹针取穴歌诀如下:

腹针取穴要认真,反复度量莫走神;

上八下五旁开六,起止摸准尺端平。

中庭曲骨需祥辩,更查任脉何处行;

色素沉着毛孔定,毫厘不差要记清。

2、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

1中 脘

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

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相当于口,可以治疗口、鼻、牙部及头面部的各种疾病

2下 脘

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

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相当于第七颈椎,可以治疗相应部位的疾病

3水 分

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

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

相当于第七胸椎,治疗相应部位疾病

4神 阙

脐之正中

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

5气 海

神阙穴下1.5寸的任脉上

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

相当于第二、三腰椎,可以治疗第二、三腰椎的疾病

6石门(别名:绝孕,禁针)

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

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闭经、乳腺炎、妇人绝孕等疾病。

禁针

7关元(别名:丹田)

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

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

相当于第四、五腰椎,可以治疗第四、五腰椎的疾病

8商 曲

下脘旁开5分处

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

相当于颈肩结合部,治疗相应部位

9气 旁

气海旁开5分

腰肌劳损、腰部疼痛、酸困、下肢无力等疾病。

相当于二、三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

10气 穴

关元穴旁5分处

奔豚痛引腰脊、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症、尿路感染、泻痢、腹泻等疾病。

相当于四、五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

11滑肉门

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

癫痫、呕逆吐血、重舌舌强、胃肠炎、肩关节炎等疾病。

相当于肩,治疗肩关节周围疾病

12天 枢

脐正中旁开2寸处

呕吐、泄泻、赤白痢、消化不良、水肿、腹胀肠鸣、冷气绕脐切痛、烦满便秘、赤白带下、月经不调、淋浊、不孕、癫痫等疾病

相当于侧腰,治疗各种腰肌的疼痛及疾病

13外 陵

阴交穴旁开2寸处

腹痛心下如悬、下引脐痛、疝气、月经痛、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

相当于髋,治疗髋关节及股骨头周围疾病

14上风湿点

滑肉门穴外5分上5分

相当于肘,治疗肘关节周围疾病

15上风湿外点

滑肉门穴外1寸

相当于腕,治疗腕关节周围疾病

16下风湿点

外陵穴下5分外5分

相当于膝,治疗膝关节的各种疾病

17下风湿下点

下风湿点下5分外5分

相当于踝,治疗踝关节的各种疾病

腹针要求临床病人在首次治疗时必须对腹部的基本定位穴位进行准确的度量,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求按照取穴的规范进行。

灵龟八法

灵龟八法是在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指导下产生的,应用于临床治疗,有其独特的疗效,是医易结合的典范,根据阴阳、八卦、河图五行生成数、洛书数理、天干地支、五运化合等理论,运用数学计算,推演了八穴开合的变化规律,有研究发现在灵龟八法腧穴开穴时穴位的痛阈增高!

​奇经八脉是十二正经之外的奇经,在生理上对十二正经 的气血运行起着调节蓄存的重要作用,且十二正经中每经各有一 穴作为与八脉相联系的交会点,如:手太阴肺经列缺与任脉相通。

​八穴:

脾经的公孙(通冲脉)、

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

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

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

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

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

肺经的列缺(通任脉)、

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

​​《窦汉卿'针经指南》记载:“交经八脉者,针道之要也。”明代李挺《医学入门》记载:“八

法者,奇经八脉为要也,乃十二正经之大会也。”《针经指南》一书的统计,八穴治疗的病症就达213种之多,因属“八脉交会穴”,《医学入门》记载:“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可见灵龟八法的立意以少胜多,抓住要害来治疗疾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