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大变革 01
文/
洪范九畴 ,尚书记载 武王克殷,访于箕子,箕子向武王陈述了“洪范九畴”。洪者,大也;范者,法也,“洪范九畴”即治理国家的九种大法。
(一)五行,(二)敬用五事,(三)农用八政,(四)协用五纪,(五)建用皇极,(六)乂用三德,(七)明用稽疑,(八)念用庶征,(九)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以上九大范畴,足以建构一个国家。其中从自然材质谈到人类属性,从政务规划谈到天象规律,然后推出至高理想——“皇极”,以此作为国家的指导原则,亦即人群组成国家是为了体现绝对正义。接着,由三德再到“稽疑”,由“庶征”推至“五福”、“六极”,对人而言,此一信念的作用无异于宗教的稳定力量。
相传《 洪范九畴》是尧舜赐给大禹的,箕子将其流传了下来。这是可信的。
读 洪范九畴会让人有一种敬畏感。一种压迫感,气势恢宏,格调高远而冷酷。一种沉淀了上千年的厚重感。
从地理位置来看,尧的号是陶唐氏,他死后的坟墓葬在定陶的成阳(今山东定陶)。
舜的号是有虞氏,他的子孙被封于梁国的虞县(河南虞城县),孟子说舜的生卒之地都在东夷方。
都是在黄河下游,居住在黄河冲积平原地带。
可能由于大洪水,尧舜才往高处迁移。
史官记载尧的都城在平阳(山西临汾)。 舜的都城在蒲坂(山西永济)。 大禹的都城在安邑(山西夏县)。 都从黄河下游搬迁到西北偏僻之地。迁都跟洪水是有关联的。
大禹治水成功后,又都搬迁到东部,一般在黄河下游流域与济河流域。大致有数百年时间。
夏朝从太康以后直到桀,从经典中查到的都邑和其他地名,都显示其都城在东部。商朝一般认为是经商为主,周易记载商人亥卖羊遇害的事,古商人流动性大,商代的都邑很不安定,前后迁都五次,尽管频繁迁都,都在邦畿千里的范围之内。
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则尧、舜、夏和商,这些朝代都是一脉相传的,都在黄河流域,在东部。
从 洪范九畴隐藏的治理观念看,夏商两代的文化、制度、管理模式基本一样。
夏朝的晚期,胤甲、孔甲、履癸,基本以时间(的天支地干)为名;
商朝的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纣也是以时间(的天支地干)为名。
若以千年为周期,从上古以来帝王的都城都在东方,一般来说都城是文化、政治标志。
太昊,号伏羲氏。据说,伏羲作卦已是父系社会的事了。据记载,'陈,太昊之墟也’,今河南省淮阳县。太昊活动的范围在淮河流域。淮阳今存太昊墓。
大庭氏,炎帝,神农,大庭,鲁地。鲁有大庭氏之库(左传),在山东境内,黄帝的都邑在涿鹿的山阿。少昊和颛顼的都城都在鲁地和卫地(应为山东河南之间),帝喾的都城在亳(安徽亳州)。
这样一看,从五帝以来,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都邑都在东方,说明地理气候上古时期比较干燥,居住在东方,黄河下游,生存还是有保证的。 陕西、山西等西边还不是文化中心。
从周朝在西部崛起,也就是大洪水过后,气候开始炎热,雨量增多,西部湿润,适合居住,农业发展快了,经济有基础了。
武王伐纣胜利以后,将武庚立为商人的统领,设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监视之,而未能完全统治东部,等到武庚叛乱,才以兵力平定了东方,,克服武庚之商部落,顺便把协助叛乱的东夷今山东奄国的国君给打败了,同时灭掉16国。
平定叛乱以后,才封康叔在卫(河南淇县),伯禽在鲁(山东曲阜),太公望在齐(山东营丘),召公之子在燕(北京)。
其他蔡、郕、郜、雍、曹、滕、凡、蒋、邢、茅等国,都安置于殷京都所辖的范围内以及殷的侯服与甸服(古代王畿外围千里以内的区域)。
人家齐、鲁、卫三国因是周王室至亲,且有征伐功勋,故分封在蒲姑、商、奄的旧地,作为诸侯的领袖;周又将洛阳作为东都,来管制东部诸侯;而周天子仍居住在丰、镐二京(陕西长安),共达十一世。
自五帝以来,都城从东方转移到西方,应该从周朝开始。所以拿宗族来说,则舜和夏都是颛顼的后代,殷、周都是帝喾的后代,殷、周之间较为亲近是很自然的。
从文化上来说,东方文化发达也是可信的。西方的文化是在大禹治水的时候,天灾没法子,传播过去的,导致西方文化开始繁荣。文化繁荣的同时,经济也就起来了。
夏、商政权交替,习惯、风俗、制度很平和,基本没怎么变,只是换了个种族治理。
殷周之间变革,是大变革,不仅表示东方文化的衰落,更体现在旧制度的废弃和新制度的兴起,旧文化的废弃和新文化的兴起。
用王国维的话说:西周,他的制度、文化和他订立制度的本意,乃是出于为了使万代太平的大的计划,他的心术和规划,远非后代帝王所能够梦见。
2021年的当下,我们也在经历变革,这次变革是从世界的地理范围看的变革,他的制度、文化和他订立制度的本意,也是深远和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