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者的遥思——昌耀《斯人》赏析
处在喧嚣的人世间,其实,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因为,能够走进你的内心世界里的人,很少!
有的人,惧怕孤独。所以,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形体融入到群体中,不管喜不喜,愿不愿,用这种表面的狂欢来麻痹自己,为的,就是驱赶自身的孤独感。可是,狂欢过后呢?一切繁华如烟落幕,引发的,却是更大的孤独。
有的人,享受孤独。因为,只有在孤独时,才能让自己静寂下来,心门才会打开,那些平日里所忘却的事,忘却的人才会一个个地走出来,引发万千思绪。当思想在行走的时候,人,是感受不到孤独的。
想起了一句话,“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人,就是一个孤独的个体,这种孤独感是与生俱来的。试问,谁没有孤独过?
其实,孤独也很美,它会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这个我们所生存的世界。
近日,读了一首小诗,写的,就是一个人的孤独,读来,颇耐人寻味。这首诗的题目是《斯人》。
斯人
昌耀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诗歌的作者昌耀,原名王昌耀。据说是中国伟大的民族诗人,可是,对其所知的人,真的很少。我也是在无意之中捡拾到的这首诗,觉得好,进而,由诗寻人,知道昌耀其人的。
他最美好的年华生活在中国当代那个不平静的时期里,年轻的他,感性的他,身似浮萍,随着时代一起动荡着,自然是心有苦闷的。他的思想无人了解,自然引发了内心的苦闷与孤独。郁愤和孤独有时是点燃思想的火焰,由此,产生了这首诗。
其实,我是被题目吸引的。看到“斯人”二字,我想起了冰心写的短篇小说《斯人独憔悴》,主人公在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于孤独与苦闷中,吟诵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诗句。
而这两句诗的出处,是杜甫写的《梦李白二首》中的一首。世间的繁华,是一个虚妄的存在,当人的内心是孤独的时候,这些世相又算得了什么呢?
“斯人”,是一个让人感到悲伤的词汇,而又带着满满的文学味。
当我由题入文,品读诗歌内容的时候,不禁被诗人折服了。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内容上的一波三折,细节上的词语拿捏,都是精雕细刻。这首诗,就像一杯丁香茶,虽苦,但,越品越有滋味。
“静极——谁的叹嘘”,品味诗句,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常建写的“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那静中的动,动衬的静,让我陶醉。“静极”是一种直白的表述,而借助诗中的破折号,语意一转,“谁的叹嘘”在我的心中波荡。谁在叹嘘,为何叹嘘,我在心中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好,想去寻觅,想去探知。
可诗人却偏偏没有告诉我,谁在叹嘘,为何叹嘘。而是笔锋一转,把时空扭转,写到了地球的那一端,写到了北美最长的河流密西西比河,此刻正经历风雨。“攀援而走”,密西西比河沿岸,是一片暴风骤雨的世界。
我知道,实际上,诗人只不过是以密西西比河这个意象,来写自己的心情罢了。在地理上,密西西比河和诗人所处的黄河流域,位于地球东西两边的同一经线上,在这里,诗人含蓄地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思绪。他在想什么,竟然会让他如此心绪难平,我无从知晓,也不想妄加臆断,可我知道,此时的诗人,内心澎湃如雨,动荡如风。
在诗歌的最后一句,诗人给出了叹嘘的原因,“地球这璧,一人无语独坐”。诗歌是含蓄的语言艺术,所以,原因给的并不明朗。“一人”是孤独的,“无语”是苦闷的,而“独坐”更显其惆怅。这样,就把一个孤独、寂寞、悲愤的斯人写了出来。
虽然人是孤独寂寞的,但在第二句中,却可见他精神世界的广阔。诗歌,真是一个很好地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
不知为何,想起了卢梭的一句名言:唯独在这些孤独和沉思默想的时刻,我才是真实的我,才是和我的天性相符的我,我才既无烦忧,又无羁束。
斯人是孤独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孤独,让他的思想璀璨如烟花,在寂寞的夜里绽放。人,不都是这样吗?只有在孤独的时刻,我们才不需要带着面具,才能做回真实的自己。
真正地懂得享受孤独的人,人生才会少一些烦忧,多一些快乐。
只要我们的思想仍在行走,孤独,并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