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1 元钱开箱“男友盲盒”,我惊呆了

听说,上海开了一家“一日盲盒男友”的店面。

交钱,开盒,兑换一日男友。

听着就觉得刺激。

还有姐妹幸运的抽到了中泰混血的小帅哥。网友直呼:这是用钱买快乐多巴胺!

在这个万物皆可“盲盒”的时代,连男朋友都开始开盒了。

不由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掀起了一阵热潮的“盲盒机票”。

“66元盲盒机票,说走就可以走”的口号,喊得人确实心痒痒。

继盲盒男友后,再次开拓了我的视线。

万物皆可“盲盒”的时代,连机票都开始凑热闹了。

目的地未知,时间未知,一场完全未知的旅行,正中了年轻人渴望自由的下怀。

活动一出,大家都纷纷去试手气了。

关于目的地,三亚的呼声最高,毕竟这个季节,去海边实在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也有运气好的小伙伴,真的中了三亚的机票。

看着挺完美的,但是有个致命的问题,这是个单程机票。

而近期三亚返回的机票价格,比平时贵了一倍不止。

换算下来,其实并没有什么便宜可占。

不过这也算是运气比较好的了,这位网友因为目的地抽到叙利亚,直接上了新闻。

看评论直接给我乐的不行。

虽然有点不靠谱,但确实挺划算,也许根本用不上返程机票。

看,正常人,谁会花钱买一张去叙利亚的机票?

怎么换成了盲盒形式,就万人哄抢?

盲盒,起源于潮流玩具,简单来说,就是密封的纸盒子里装着任意一款玩具。

唯一的特别之处就是:你完全不知道自己付费得到了什么。

一经上市,就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而且势不可挡的风潮。

有多夸张?

大数据显示:这是95后玩家增长最快最烧钱的爱好。去年有近20万消费者在盲盒上花费超过2万元,其中的硬核玩家一年豪掷百万。

双十一天猫销售数据显示,潮流盲盒类销售额达到近2.7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40%。

创立之初几近“破产”的泡泡玛特公司,以惊人的增长率,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当红炸子鸡。

这几年,它所展现的赚钱能力,让很多老派的人,根本摸不到头脑。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

圈里的人乐在其中,圈外的人一脸懵圈。

虽然形式风格大小不一,但是归根结底,不过是个人偶摆设,哪来这么大的消费动力?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种流行潮玩,兔姐特意采访了身边几个盲盒玩家。

@晨啊啊啊啊

我想,应该是出于一种未知的诱惑吧。

你看,一个系列一般12个款式,所有的形象都在盒子上注明了,每144个里面会有一个隐藏款。所有的款式数量一致,抽到的概率也一样。

确定统一的规则,而且很透明,可以说是非常公平。

所以这就让这件事只有一个决定因素:运气。

手动摸,感受重量,感受形状,看似是用了很多小技巧。

发现自己的好运爆棚的那一刻,真的好幸福!简直是苦逼生活中的小确幸!

谁不想做个欧皇呢?

哎,成年人有多期待好运,看看他们转发的锦鲤就知道了。

@wk7

怎么说呢?这是属于成年人的玩具,它触碰了我们内心还没长大的那个最柔软的一部分。

我们从小就会缠着父母买各种各样的玩具,那是一种纯粹的喜爱。

事实证明,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玩具”,只是“玩具”的形态一只在改变。

穷玩车,富玩表,这句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但这对普通人来说,成本太高了。

几十块的盲盒,是普通人可以接受的,所以它变成了年轻人的一个新的选择。

无论是喜好盲盒本身的设计,还是喜欢集邮般的满足感,亦或是开盒那一秒的刺激感。

花小钱,买快乐,有什么不可以?

@大梦想家

什么心理?赌狗的心理!

赌就一个字,给谁都想试,这就是一个低成本的赌博。

布吉岛自己会得到怎么样的商品,才会好奇和期待。

赌赢了,极大的满足了自身的炫耀心理,继续开盒。

赌输了,心有不甘,继续开盒,想翻盘。

总觉得“下一把肯定可以如愿”,在这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下,一盒接着一盒,很容易上瘾。

@爱笑的小刘

我倒是没有什么赌博心理,完全就是强迫症收不了手。

初心呢,只是看这玩意挺流行的,于是买了两个,准备回家放桌上当个装饰品。

买完之后,才知道,这些东西是成套的,心态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

通过朋友介绍,得知,它还可以端盒。

可我都买了两个了,现在端盒是不是有点亏?继续抽吧!

于是我又陆陆续续的买了8个,重复了3个,距离我集齐整盒的目标似乎越来越远……

这时候我的心理已经不一样了:从随缘到势在必得。

实实在在中了商家的圈套。

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最终还是直接端盒了。

呜呜呜,这东西就只是0和无数个的区别。

@我信你个鬼

因为好看,可爱呀!

天天工作忙的要死,每次加班的时候抬头看看到我的'娃娃’心情就会好很多。

回到家后看到那一排排娃娃也会觉得很温馨。

把盲盒带回家似乎多了一层治愈因素,当把那些精致的娃娃捧在手心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自己被关心被宝贝的寄托感。

任何东西一旦到了精神寄托这一步你就很难单一的去评价他的价值了。

生活这么无聊,总要找点期待。

@早安

羊群效应和盲目更风吧。

我是受周边人的影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周围同事或好友都讨论盲盒,哪怕是程序员,工位都摆着几个盲盒。

这就像是基金,所有人都买基金的时候,你不买,根本就听不懂别人的话题。

这个时候盲盒已经成为一种社交货币,于是你会开始慢慢尝试并喜欢这种购物方式,发生审美偏移,最终上瘾。

@六月是我

纠结症的福音,对于选择困难症来说,盲盒简直是完美的存在。

虽然“盲”,但也是有保底的。

我已知我得到的最差结果是什么,在还可以接受的情况,开出来其他任何一款,都是一种惊喜。

如果把选择权交给我,我可能要犹豫一个小时。

“盲盒”已经越来越普遍了。

希望早点出个菜场盲盒,每天商家给我什么,我就做什么菜,这样我就不用为每天晚上吃什么纠结了。

@abb

看到大家都在说心理上的回馈,其实物质上的回馈也有很多。

如果抽到重复的,可以在二手市场交换或者卖掉,既可以大程度减少亏损,又可以保证流通性。

抽到隐藏款,转手就可以十几倍的价格出售,且实际成本和普通款式并没有什么差别。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拼一拼长枪变大炮。

一旦接受了某种价值观,就会衍生出来鄙视链。

“从别人没有的我有”到“别人想要的我有”,这个圈子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成熟的小社会链条。

作为一个曾经靠此赚钱,现在完全收手的人,还是不建议普通人以“赚钱”的心态来玩盲盒。

量力而行才是真的,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特殊的,其实大家都是韭菜。

@别吃糯米糕

成年后,我们接受惊喜的机会越来越少,肆无忌惮的表达情绪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因为,在大部分人眼里,过多暴露自己的情绪,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盲盒,我也说不清它到底带来了什么。

但我喜欢它带给我的焦虑、惊喜等等情愫,并且能够光明正大地将其表露无疑,就像是小时候我们从爸妈、好朋友那得来生日礼物的刹那。

开心,不开心,好简单的一回事。

站在资本的角度,这真的是个很好的营销。

但站在个人角度来看,不过是成年人一个“图开心”的宣泄方式罢了。

“有些人不开心,一杯奶茶就可以让他快乐。有些人不开心,一个盲盒就可以让她快乐。”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

每个人成长中所喜爱的事物都可能与他的经历有关,所以我们也没有资格去评判别人所喜爱事物的好坏。

相比有些人“抽烟喝酒”,这个爱好显得健康多了。

(当然这里不包括那些超前消费,未成年超出能力范围外的消费,这种现象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应该归类为教育问题)

大家量力而行,盲目追求大团圆过度消费的行为需要克制。

总之就一句话:玩得起就玩,玩不起就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