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NUA公开课 | 哲学:死,为什么会可怕呢?(二)

从今天起,amnua视野将新增哲学栏目。我们邀请了全国各地致力于哲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就大家关心和好奇的各类问题进行深入解析。本期,将由广州美术学院教师,深受广美师生喜爱的哲学教师陈衔开讲,聊一聊生死这个神秘的大问题。

陈衔

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政治、哲学讲师

生活中不开心、难受、恐惧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痛苦是具体事情导致的。比如被刀割着手了,被开水烫了之类的,都不是什么好事。

但是,生活中更多的不开心,似乎并不是由于具体事情导致的。

比如,《庄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烟雾弥漫的早晨,有一个人划着船逆流而上。突然,他看见一只小船顺流直冲向他。眼看小船就要撞上他的船,他高声大叫:“小心!小心!”但船还是撞了上来,他的船几乎就要沉了。他暴跳如雷,向对方怒吼,口无遮拦地谩骂。但是当他仔细一瞧,发现是条空船,于是气也就消了。

惹他生气的是有船撞他吗?不是!而是他认为那条船不应该撞他。当发现那是无人的空船时,也就无所谓应该不应该了,于是气也没了——情绪就没了。

可见,情绪的生起并不是因为事件,而是你如何认为这个事件。

如果你被楼上的人洒了一身水,你很可能会对他大声叫喊,甚至大骂。如果天空忽然下雨把你淋湿,即便你是一个脾气不好的人,也不会大发雷霆。

所以,你渐渐会懂得:很多时候,事情本身不会伤害你,伤害你的是自己对事情的想法与看法而已!

生气是由“认为”导致的,痛苦、恐惧也是。它们表面看是由某件具体事情导致,其实是因对这件事的不良后果的联想导致。比如考试挂了,让人很郁闷。但认真想一下应该能明白,挂科本身就是被告知得了40分,不会有任何生理痛苦。真正痛苦的根源是对挂科可能导致后果的联想——要补考、被父母骂、拿不到学位、以后工作有麻烦……

问题的关键在于,以上那些令人不开心的后果,都是可能出现的,即可能出现,可能不出现,而且还可能出现其他后果,比如因为没有学位进不了铁饭碗单位,被逼创业,结果30年后成了大富翁什么的……挂科可能引发各种后果,有好有不好,完全无法预料。

可郁闷的你,为什么非把无数可能中那些倒霉的可能提取出来,当作一定会发生,以此折磨自己呢?

所以,生活中更多的痛苦、不开心是被自己的认为、联想导致的,这是第二类痛苦。

第二类痛苦——被想象出来的痛苦折磨的人,其实是自以为是者,自以为某些不好的结果一定会发生。或者说是偏执狂,执着地认为自己要倒霉。世界怎么可能这么单调、狭隘?不过是你的心胸单调、狭隘而已!

看破生死就是摆脱对痛苦的想象

放弃自以为是,真正面对无限可能的世界。生活中99%的痛苦都是想象出来的,不值得害怕,谁明白这一点,谁就解脱啦!生活就会轻松很多,进而对世界的感受也会发生积极的变化。

而那1%的不可避免的痛苦,由于没有了99%的想象出来的痛苦的叠加,也就变得无所谓了。

这个见解可不是我发明的,中国道家的庄子以及后来的佛教都在阐明这一点,让大家看破生死。

而所有想象出来的痛苦中,又以对死亡痛苦的想象为最可怕,所以,《庄子》一书中有很故事,都是为了破除这种想象:

有一个故事说,春秋时期和西施并列为四大美人之一的郦姬,因为她老爸打败仗,被迫嫁给爷爷级的晋国国君。出嫁之前,哭的伤心极了,以为从此就掉进水火之中了。谁知出嫁后,与晋王住得舒服吃得美味,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这时,郦姬悔不当初,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害怕出嫁。

庄子认为,人怕死也象郦姬当初哭嫁一样。人大都不知道死后的情形,却认为死很可怕,那些可怕的场面不都是想象出来的吗?庄子说:“我们怎么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不为自己生前祈求活着而后悔呢?”(《庄子·齐物论》)

相信命运并不一定是迷信

如果能去除那些自作自受的痛苦想象,剩下的事情就是顺应生死了。活着的时候开心地活,到该死的时候,轻松去死。生死之命运是不可违抗的,人能做的只是顺应。

有一个来自伊斯兰传统的故事说:

一个商人和他的仆人旅行到了巴格达。商人让他的仆人到市场去买补给品。仆人很快就从市场上惶恐不安地回来了。

“主人,我在市场的时候,一个老妇人撞了我一下。我转过身一看,竟然是死神。她朝我怒视。请将您的马借给我,我要去萨迈拉,以便逃脱我的命运。”

于是主人把马借给了他。仆人在马蹄扬起的尘埃中离开巴格达,逃往萨迈拉。

过了一会儿,商人亲自去市场,也见到了死神。

商人问道:“您为什么怒视我的仆人呢?”

“我并没有怒视他,”死神回答道,“我只是有些惊讶。我惊讶于在巴格达看到他,因为我和他今晚在萨迈拉有个约会。”(《咖啡与哲学》第六章)

庄子也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有两个看破生死的得道高人,一个叫子梨,一个叫子来。

一天,子来病了(注意,得道高人和凡人一样也会生老病死,他们和凡人不同的是能看破生死、顺应生死,凡人则贪生怕死却终究逃不脱生生死死),呼吸急促,将要死了,他的妻子、孩子围绕他哭泣。

子梨前往问候,进屋先把周围的人赶走:“去吧!走开!不要惊动将要死亡的人!”然后倚着门户对子来说:

“伟大呀,造物者!它将把你变成什么呢?将把你送到什么地方去呢?要把你变成老鼠肝吗?还是要把你变成虫子的臂膀吗?”

子来说:“儿子对父母,不管叫你去东西南北,只有唯命是从。人对阴阳的自然,何止于儿子对父母;它要我死而我不听,我就是强悍不顺,它有什么罪过呢?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安逸,用死使我安息。因而把我生当成好事的,也就是把我死当成好事。现在有一个铁匠铸造一个金属器物,金属跳起来说:'一定要把我铸成莫邪宝剑’,铁匠必定以为是不吉祥的金属。现在一旦成了人的形状,就说:'成人了!成人了!’造物者必定以为是不吉祥的人。现在如果把天地当作大熔炉,把造化当作大铁匠,往哪里去不可呢!”

然后子来安详地睡去(死了),又是自得地醒来(到另一个世界了)。(《庄子·大宗师》)

在心胸豁达之人笔下,死亡都变得轻松浪漫起来。

其实死亡就是死亡,既不轻松浪漫,也不痛苦可怕,所有这些情绪色彩都是人类的想象加上去的。庄子也是为了破除凡人的痛苦可怕,反其道而行,变着花样把死描述得轻松浪漫。如果你不认同庄子,认为他是瞎编的,那你也不能认同死很痛苦可怕,因为这也是瞎编的。庄子是很会下套讲道理的。

真正的绅士风度是完全接受现实

在西方,有个斯多葛学派,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与庄子非常接近。

古罗马时期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把人类的生活比作拴在马车后面的狗的生活。

马车由两匹强壮的马牵引,朝着市场的方向前进。狗对此无能为力:它被拉着往前跑,这是不变的事实。它要么在尘埃中被拖曳着,每走一步都抗争着、嘶叫着,悲惨而绝望地抵抗着;要么愉快地在马车后面小跑着,享受青草、鲜花和阳光。无论哪一种方式,它都会遇到它的命运。不过,如果它挣扎和抗拒,它将悲惨地到达那儿;如果它接受它的命运,心满意足地跟着马车小跑,它就能享受到一段愉快的旅程。

爱比克泰德是一个奴隶,不过是一个头脑非常清醒的奴隶。据说他的主人很残忍,有一次竟抓着他的腿肆意拧绞,爱比克泰德平静地求劝道:“请放下吧,你会把它弄断的。”他的主人不听劝阻,结果爱比克泰德腿真的断了。剧痛之下的爱比克泰德神色如常地说:“你看,真的断了吧!”这个苦命人后来获得了自由。

你知道信奉斯多葛派的主要是什么人吗?不是平民百姓(他们更不敢接受现实,需要更多的美好幻想来支撑自己的人生,同时也遭受更多痛苦想象的折磨),而是贵族,是罗马皇帝,这些人才更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那个写《沉思录》的古罗马皇帝奥勒留,就是斯多葛主义者。

从爱比克泰德的故事可以体会到,斯多葛主义者面对现实时的冷静。这种冷静,在西方也叫“斯多葛式的冷静”,和“绅士风度”是同一个词。

顺便提一句,很多中国人以为西方“绅士风度”的意思就是为女士开门、女士优先,这只是细枝末节而已。真正的“绅士风度”是“完全接受现实”,冷静面对一切。

呵呵,“非常现实”的中国人,别说具备绅士风度,可能理解都很难啊!

(全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