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传奇:屈完代楚求和,八国诸侯退兵
话说许穆公在八国诸侯伐楚途中病逝,发丧至本国,世子业主持丧事,并于灵前嗣位,是为许僖公。僖公感念桓公之德,派遣大夫百佗,率师与各路诸侯相会于召陵。
齐桓公闻屈完再到,吩咐诸侯:“将各国车徒,分为七队,分列七方。齐国之兵,屯于南方,以当楚冲。待齐军中鼓起,七路一齐鸣鼓,器械盔甲,务要十分整齐,以强中国之威势。”
屈完既入,见到齐桓公,陈列出犒军之物。桓公命分派八军,菁茅验过,仍令屈完收管,自行进贡。齐桓公道:“大夫曾经观看过我中国之兵吗?”
屈完道:“屈完僻居南疆,未曾目睹中国之盛,愿此借一观。”
桓公与屈完同登战车,望见各国之兵,各占一方,联络数十里不绝。齐军中一声鼓起,七路鼓声相应,正如雷霆震击,骇地惊天。齐桓公喜形于色,对屈完道:“寡人有如此兵众,如果战,不愁不胜?如果攻,不怕不克?”
屈完对曰:“君主之所以主盟中原,是为周天子宣布德意,抚恤黎民的。君主若以仁德安抚诸侯,谁敢不服?若恃众逞力,楚国虽褊小,有方城为城,汉水为池,池深城峻,有百万之众,正不知如何使所用呢!”
齐桓公面有惭愧之色,对屈完说:“大夫是楚之良臣。寡人愿与汝国修先君之好如何?”
屈完回答:“君主施惠求福于楚国社稷,愿收寡君于同盟,寡君安敢自外?请与君主定盟可以吗?”齐桓公道:“可以。”
当晚,齐桓公留屈完宿于营中,并设宴款待。
次日,立坛于召陵(今河南漯河),齐桓公执牛耳为主盟,管仲为司盟,屈完称楚君之命,同立载书:“自今以后,世通盟好。”
恒公先歃,七国与屈完依次受歃。礼毕,屈完再拜致谢。管仲私下与屈完说,请放聃伯还郑。屈完亦代蔡侯谢罪。双方各自许诺。管仲下令班师。
途中,鲍叔牙问管仲道:“楚之罪,本是僭号为大。你却以包茅为说辞,这是我不能理解的。”
管仲回道:“楚僭号(称王)已经三世了,我所以弃之,同于蛮夷。倘若责其革除王号,楚肯俯首而听我的话吗?若其不听,势必交兵,兵端一开,彼此报复,其祸非数年不解,南北从此动乱。吾以包茅为辞,使彼易于接受。这让楚国有了服罪之名,我国亦足以夸耀诸侯,还报天子,不强过于兵连祸结无止无尽吗?”鲍叔牙感叹不已。
陈国大夫辕涛涂听到班师之令,与郑国大夫申侯商议道:“军队若取道于陈、郑两国,粮食衣屦,所费不少,国必甚耗。不若从东方海道而归,使徐、莒两国承担供给之劳,吾二国可以少安。”申侯道:“好,你说试试看。”
涛涂对齐桓公说:“君侯北伐戎,南伐楚。若以诸侯之众,观兵于东夷,东方诸侯,畏君之威,敢不来奉朝齐国吗?”
齐桓公道:“大夫之言是也。”
少顷,申侯请见,桓公召入。申侯进言:“臣闻'师不逾时’,是怕劳民。如今从春至夏,霜露风雨,师力疲劳。若取道于陈、郑,粮食衣屦,取之犹如外府。若绕道东方,倘若东夷梗路,恐不堪战,将若奈何?涛涂自恤其国,非良计也。请君侯察之!”
桓公道:“如果不是大夫之言,几乎误吾之事!”
于是,命令在军中抓捕涛涂,让郑文公以虎牢之地,赏赐申侯之功。使申侯扩大其城邑,为南北藩蔽。郑文公虽然从命,自此,心中有不乐之意。
陈侯派遣使者交纳财赂,再三请罪,齐桓公方赦涛涂。诸侯各归本国。
齐桓公以管仲功高,夺大夫伯氏之骈邑三百户,以增加管仲封邑。
楚成王见诸侯兵退,又不想向周进贡菁茅了。屈完道:“不可以失信于齐!况且,只因楚绝周,故使齐国得到周天子重视。若借贡茅自己与周天子通好,则我与齐相同了。”
楚成王道:“周与我为二王,奈何?”“屈完道:“不排爵位,但称远臣某便可。”
楚成王同意了,立即派屈完为使臣,载菁茅十车,加以金帛,贡献天子。周惠王大喜道:“楚不共职久矣。今孝顺如此,是有赖先王之灵吗?”
于是,天子告祭于文武之庙,以胙赐楚。并对屈完道:“镇尔南方,毋侵中国!”屈完再拜,稽首而退。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