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子冈”款,是明是清怎么分?(秒藏)
首都博物馆藏明代子刚款青白玉夔凤纹卮
玉器收藏作为一项主流收藏门类,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先秦时期的“王玉”时代,还是宋元明清的“民玉”时期,甚至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人对玉器的热爱与推崇程度,在全世界范围内无出其右、没有之一。
由于明清治玉业的蓬勃发展,产生了为数众多的玉器精品,加之明清两朝的历史距离和今天相对较近,因此保存下来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
在玉器收藏实践中,我们最常见的古代玉器,往往以明清时期居多。因此,对明清玉器艺术特征的研究,对古代玉器的鉴赏和收藏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子冈款海屋添筹玉盒
提到明清玉器的艺术特色,除了清代的“乾隆工”之外,最著名的恐怕就数以明代治玉大师陆子刚名字命名的“子刚玉”了。
事实上,陆子刚的治玉技艺以及“子刚玉”的艺术特征,不仅是明代晚期中国玉器的著名品牌,同时对清代乃至民国时期的中国玉器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白玉仕女诗文子刚牌
陆子刚,又称陆子冈,江苏太仓人,是活跃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著名琢玉大师。因其所琢制的玉器均留“子刚”款或“子冈”款,故世称“子刚玉”。
陆子刚自幼在苏州学习琢玉技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过人的天赋,集众家之所长,成一家之绝技,终成一代玉雕巨匠,人称“治玉圣手”。
陆子刚治玉除了工艺精湛之外,还有着造型丰富的特点,除了众所周知的“子刚牌”玉佩,其所制玉器以文房器具和生活玉饰居多。
虽然文房器具和生活玉饰的体量不大,但陆子刚从来不会敷衍了事,而是始终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一件玉器,从而能够做到“玲珑奇巧,细如毫发”。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子刚款玉荷叶洗
明代史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对陆子刚不吝赞美道:“吴中绝技,陆子刚治玉第一”、“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据说张岱的叔父张尔蕴,曾得到一枚陆子冈雕制的长三寸余的碧玺玉簪,簪身用刀刻滚身花纹饰之,并携有:“言念君子,温如其玉”和“陆子冈制”十二个篆书阳文。有人出价三百两白银,张尔蕴仍不愿转让。
要知道,明代普通人的年收入不过20两白银,如果按照购买力换算的话,晚明时期一两白银大约相当于今天的800元人民币,三百两白银就相当现在的24万元人民币,“子刚玉”在当时巨大的品牌号召力由此可见一斑。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子刚款玉簪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子刚款玉簪(局部)
正因为陆子刚名气太大,子刚玉的品牌含金量太高,于是乎接踵而至的就是大规模的冒名仿制,在知识产权概念还没有形成的古代,由于仿冒侵权的成本太低,甚至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只要在玉器上加个“子刚”款的署名就可以瞬间实现产品利润最大化,因此明代出现了许多仿冒署名的“子刚玉”,做为以个人名字作为玉器品牌的千古治玉第一人,想必陆子刚同志对此也很抓狂,但又束手无策,只能在绝望中无助地挠墙。
至今署名“子刚”款的明清玉器为数众多,不仅明代仿,清代也仿,甚至民国时期都有大量的“子刚玉”出现,尤其以在民间广为流播佩玩的子刚牌上,人们可以随处可见浅陋的“子刚”或“子冈”的刻款。
白玉人物诗文子刚牌
由于“子刚”款玉器制作历史的持续性和复杂性,对明清时期“子刚”款玉器的鉴别,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是否为陆子刚亲工的基础上,事实上就目前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子刚”款玉器来说,没有任何证据可以直接证明哪款玉器是陆子刚亲手琢制的,通常也只能通过玉器上的其他综合特征来鉴定和断代,从而推断得出哪些玉器更接近于陆子刚亲工,但这种结论也只能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从古玉收藏的角度出发,对于明清时期“子刚”款玉器的研究,应该更侧重于从明清玉器特征的角度进行鉴定,只有在正确断代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亲工与否等其他更深入的问题。
北京故宫藏明代子冈款茶晶梅花花插
北京故宫藏明代子冈款茶晶梅花花插
因此,我们就结合明清玉器的不同特点来对“子刚”款玉器的进行综合分析,从而通过明清玉器的玉质、工艺与款识等方面的各自特点,来正确理解明清时期“子刚玉”的艺术特征:
首先:明代“子刚”款玉器从玉质来讲较之清代逊色。
在日常的玉器收藏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许多玉质较差的明代玉器,这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特征,也成为了明清玉器的区别方法之一。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子冈款青玉炉
明代所用和田玉原料一般,常以玉质不佳的和田玉居多,同时还出现了玉质较闷、玉色发灰的“石子玉”,这同玉质出众的清代玉器有着明显区别,这种情况是由于明清两朝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所导致的。
明代新疆地区绝大部分不在明王朝的控制之下,对此《明史》的描述是:“定陕西、甘肃诸镇,嘉峪关以西置不问”。
因此明代中原地区获得和田玉料殊为不易,内陆玉料的输送往往仅凭小规模的“走私”活动,这从根本上制约了明代玉器的发展。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代青玉执壶
而清乾隆年间清政府用兵西域,平定新疆回部叛乱,从而打通了和田玉运往内陆的通道,使优质的和田玉原料大量进入内陆,促进了当时玉器生产的迅猛发展。
今天我们能够见到很多馆藏明代特征的“子刚”款玉器,往往以青玉或青白玉为主,这同清代的各种“子刚”款玉器出众的玉质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是明清两朝“子刚”款玉器的区别之一。
清乾隆镂雕金蟾戏荷“子冈”款白玉佩
清乾隆镂雕金蟾戏荷“子冈”款白玉佩
其次:明代“子刚”款玉器从工艺来讲较之清代粗犷。
明代玉器的工艺一般较为粗犷,对玉器次要部位的雕琢不求精细,因此有“粗大明”的说法。但明代玉器并非真正的粗陋,而是刀工宽阔粗壮,线条简洁有力,风格粗犷豪放。
明代玉器的粗犷风格一直延续到明晚期,也正是在明晚期以陆子刚为代表的苏州治玉工匠出现以后,明代玉器的纹饰逐渐变得繁琐,尤其在南方苏杭一带开始注重追求工艺精巧细腻、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
故宫藏明代青玉兽耳仿古铜纹带座彞式炉
清代玉器在乾隆时期异军突起,由于乾隆皇帝“奢玉成痴”的大力推动,直接导致了玉器生产的空前蓬勃,中国玉器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甚至促生出了大名鼎鼎的玉器工艺标准——乾隆工。
因此,清代玉器总体呈现造型丰富、工艺精湛的特征,包括清代“子刚”款玉器在内,产生了无数美轮美奂的玉器精品。
清乾隆白玉海屋添筹宫扇
最后,明清时期“子刚”款玉器款识略有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明清“子刚”款玉器的鉴定过程中,不宜太过纠结于款识,从前有迷信者仅从所谓的“阴文”或“阳文”落款方式,以及“子刚”、“子刚制”、“子冈”、“陆子冈制”等署款方法的角度进行真伪判断,显然是不够客观和全面的,因为大家想到的,冒名者一样能够想到。
目前从署款上唯一可以参考的信息仅仅为明代子刚玉落款多以“子刚”或“子刚制”为主,同时多以阳文署款,若是“子冈”款者,则多见于清仿。
如果落款笔法滞涩或字体为楷书者,或虽用阳文但字体周围地子低于署款周围地平者,可能为仿冒署名。但是这仅仅是鉴定的一个方面,切忌舍本逐末。
香港中文大学藏嘉靖辛酉陆子刚制青玉盒
对于清代“子刚”款玉器署款的认识,可以理解为清代玉器形制丰富所导致的,清代玉器器型众多,甚至达到了涵盖古今的程度。
而清代瓷器中亦可常见“寄托款”,即不题写本朝代的年款,而是题写前朝的题号款识,这种情况甚至在清代官窑器中也娄见不鲜。因此清代宫廷中的“子刚”款玉器,也当然概莫能外了。
清乾隆镂雕金蟾戏荷“子冈”款白玉佩
金蟾戏荷白玉佩阳文“御玩”款
金蟾戏荷白玉佩阳文“子冈”款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子刚”款玉器虽然为数众多,但是总体上依然能体现出明清两朝治玉工艺的艺术特点。
因此,对于弥足珍贵的“子刚玉”的研究,必须全面客观地从造形、纹饰、题诗、落款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不能主观上片面依赖于“子刚玉”过度神话的工艺特征元素,而玉雕大师陆子刚的伟大之处,一方面体现在治玉理念中极具人文情怀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则在于他的艺术造诣合乎明晚期中国文人的美学追求和文化信仰。
而这位“治玉圣手”留给后世的玉器珍品,既是中国玉器发展进程中的艺术瑰宝,也需要我们从文化角度更深层次地去理解和欣赏,或许,这才是中国玉器历经千年而不朽的最宝贵的内在特质。
▲想购买古玉的朋友扫描上图二维码加好友,注明“买玉”
首都博物馆藏明代子刚款青白玉夔凤纹卮
明代子刚款青白玉夔凤纹卮(局部)
明代子刚款青白玉夔凤纹卮(局部)
明代子刚款青白玉夔凤纹卮(局部)
明代子刚款青白玉夔凤纹卮(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子冈款青玉诗文壶
台北故宫博物院明代子冈款玉雕竹节臂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子冈款玉卮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子刚款青玉合卺杯
明代子刚款白玉螭纹簪
定陵出土明代子刚款青玉执壶
▲想购买古玉的朋友扫描上图二维码加好友,注明“买玉”
▼关注
《古玉鉴赏》网店“尽藏”,
福利多多,包您捡漏!
相关链接
清代乾隆时期制玉工艺的特点
乾隆工,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乾隆时期玉器的工艺,因用料考究,精雕细琢,不惜工本,极富有时代特色而成为一种固定名词的称谓。
“乾隆工”的特点就是在用料和制作上不计成本,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也有另一种声音,即认为是乾隆时期形成的一种工巧、艺精、料美、寓意吉祥的玉器工艺特征,也代表皇家御制最高等级的工艺特点,它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而后世凡带有显著此类风格特征的玉器都可以概括为乾隆工。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对乾隆工意义和范围的扩展。
乾隆工具有精细、多层次、薄而巧等特点。
精细是指玉器上所有的线条流畅分明,刀法一脉贯穿有力,没有任何不连续的刀工。
多层次是指对于浅浮雕,所有凸起的弧面都圆润光滑,没有扎手感,每个细部,一层层顺着玉石肌理向内刻,层次分明。
薄而巧是指将玉材处理得薄如纸,使得上面雕刻的纹饰可以透光而视,清晰可见,巧则是指擅长度量玉材,表现其最好的一面,正所谓物尽其用。
玉料好
乾隆要求制作玉器的料一定要是好料。乾隆二十五年新疆开始贡玉,每年春秋两贡就达两千公斤。如遇特殊情况,还要派专差采玉。乾隆四十一年,从新疆运大玉六块,计两万余斤。
工好
乾隆把当时江南制玉好手调往宫中如意馆,并要求宫廷画家绘制图样,日夜赶制玉器。故而当时的玉器不但工好,而且还具有艺术性。
抛光好
当时的抛光是非常讲究的,从粗砂到细砂,再用装有麦麸的布袋用手一点点揉玉器,这么做十分浪费人力,却能把玉质内在的亮揉出来,从而表现出玉质的润度。
此外,把好彩头和吉兆象征尽心尽致地表现在工艺美术上,在清代乾隆时期的玉器上极为普遍。
玉器上的纹饰可谓言必有意,意必吉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无一不祈盼自己能够健康长寿、幸福吉祥,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工匠们运用不同的工艺方式表达了渴求生命、向往长寿的意愿。蝙蝠象征福泽,梅花鹿象征功名利禄,佛手象征富贵在握,月季取月月洪福之意,象征青春常在。
如今社会上许多人在仿“乾隆工”,拿仿“乾隆工”当真的卖,所以藏家在选购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乾隆工的风格,注重料好、工好、设计巧妙、吉祥福瑞的时代特征等几个显著特点,加以区分。更要多进博物馆,熟悉乾隆时期玉器的总体风格,规避风险。
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想购买古玉的朋友扫描上图二维码加好友,注明“买玉”
历代玉器曾有过三次耀眼亮点:春秋、西汉和乾隆时期,不同时代、不同特色,都留下了丰富的玉文化遗产。
清乾隆皇帝在位六十余年,期间更是创造了新的光辉,“乾隆工”也成为这一时期精美玉器的代名词。“乾隆工”鲜明的时代特征,使玉雕的形式美有了新的拓展和提升,大型玉山子、仿古器皿、痕都斯坦薄胎、题字落款以及各种新题材、新器形和新材质均有涌现,形成繁花盛开的大好局面,是历代三个亮点中最为辉煌的,这与爱玉皇帝密切相关。
这一时期的宫廷玉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除了材美工巧,可颂扬的还在于创新意识:宫廷画家参与了玉雕创作设计,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的有些画稿也被琢成玉器。
收藏、玩赏玉器是乾隆的一大爱好,虽然宫中造办处设有玉作坊,还不尽意,又增设“如意馆”,供优良玉匠(主要从苏州招来的)琢玉。珍稀玉雕《三希堂玉册》就琢于如意馆内,此件玉册是专调苏州玉匠朱时云进京所刻,历时一年有余。后来朱时云不习惯宫中生活,托病回苏。
乾隆爱玉富有雅趣,尤对古器赏识有加,作为古玉考古鉴定专家的皇帝在历朝历代中绝无仅有。他和最为亲信的苏州玉工姚宗仁“常以艺事咨之,辄有近理之谈。”据史料说,有一次乾隆看到一件“玉杯”,很是喜欢,以为是古器,特地召来姚宗仁辨别。姚宗仁看后说:“嘻!小人之祖所为也,世其显,故识之。”原来这件“玉盃”就是姚家祖上所琢制,他之前看到过,故能辨别。乾隆闻之,尤为惊叹。
乾隆喜欢作诗赞玉,史上鲜有。据记载,他一生所作咏玉诗多达七百余首,数量惊人,尽管诗作比较平庸,但爱玉之情溢于言表。他对苏州琢玉技艺了解甚多,曾作御诗:“专诸巷亦出妙手。”
清玉雕器皿讲究“形制古雅”,将青铜彝器的精良结合传统玉雕工艺的特色,便有了新的“仿古之作”,开创了玉雕炉瓶新特色,呈现出许多造型端庄、刻工精美的新颖之作,并特别琢有“乾隆仿古”年款刻印,成为这一时期独有特征。
痕都斯坦玉器吸收了印度和波斯的玉器制作风格,并加以改良和提高。乾隆对此有评语“不宝非求彼,频来却惭吾”,可见他对“洋为中用”与“古为今用”有同样的认识。传统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创意。
皇帝印章称“玺”。秦汉以降,封建王朝统治者把玉玺作为皇权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权力象征。乾隆时期琢制的玉玺数量最大且雕工精致,所用玉材也更为讲究。玉玺均在宫中玉作坊琢制,其上均盘云龙,意喻“真龙天子”。史料记载:乾隆拥有“二十五方玉玺”,尚有其它不同用途的诸多玉印。
成就卓越的清代玉器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为玉雕新的形式美打开了广阔空间。乾隆作为主要推手,以个人审美观影响了玉雕未来的发展,体现出“新中有古,流中有源”。
外一篇
历代玉鱼的演变
一、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玉鱼数量不多,仅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文化和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有零星发现。
良渚文化的鱼形玉器:浙江余杭反山22号墓出土的玉鱼,玉质沁为黄白色,圆雕鱼形,造型生动,横截面呈椭圆形,圆眼,鱼尾部分叉,腹下有两个小孔。(图1)
图1
红山文化的鱼形玉器:阜新胡头沟1号墓出土的绿松石雕鱼。(图2)
图2
此期玉鱼造型朴实简练、较为生动,大多夸张抽象地模仿鱼的自然形态。由于出土数量稀少,相关资料不足以使笔者对其作出系统的探讨。
二、商代
有商一朝,以庄重的青铜器而闻名。青铜工具在制玉工艺中得到应用,琢玉技术显著提高,使商代成为古代玉鱼制作史的第一个高峰期。此期玉鱼可大致分为三类:
A类:直条形。可分为两小类:
Aa类:鱼身略宽。滕州前掌大221号墓出土的一件玉鱼:青白色,局部有黄褐色沁。鱼身挺拔,吻部前伸,尾部平直作斜刃刻刀状,大圆眼,吻部钻有一孔。长6.2、宽1.8、厚0.4厘米。(图3)
图3
Ab类:鱼身狭长。滕州前掌大13号墓出土的一件玉鱼即属此类:淡青色,有灰白色沁。鱼身细长,圆睛,口部用一圆孔表示,吻前伸呈“T”形,背、腹鳍均琢出,歧尾。长6.2、宽0.8、厚0.3厘米。(图4)
图4
B类:璜形,作拱背跳跃状。可分为两小类:
Ba类:身体相对较宽,弯成的弧度约在60°到100°之间。如益都苏埠屯1号陪葬墓所出者:玉质沁蚀为鸡骨白色,表面残存朱砂。整器作弧形扁平体,吻部前伸且上下外凸,大圆眼,以等距平行直阴线刻划背鳍、腹鳍,鱼鳞为斜刀法琢就的环带形,尾部饰有双钩技法雕出的纹样,颇具浮雕感,头尾各有一孔。长9、宽1.7—2.3、厚0.2厘米。(图5)
图5
Bb类:身体较长,弯成的弧度约在120°到180°之间,部分玉鱼甚至超过180°。安阳殷墟妇好墓的一件:浅绿色,有褐色沁斑。体狭长,弯曲剧烈,重环形眼,闭口,腹鳍以密集平行短阴线表示,背鳍雕作扉棱状,歧尾。长10.6、厚0.2厘米。(图6)
图6
C类:圆肥宽阔呈扁圆形。如滕州前掌大120号墓出土的一件:乳白色,通体涂朱。双面雕,鱼身圆肥,圆睛,吻部前凸,口部为一圆孔,分尾平直,鳞、鳍皆用阴线刻划。长3.95、宽2.15、厚0.31厘米。(图7)
图7
此期玉鱼眼部大多为斜刀法琢成的粗边圆形;鱼嘴主要为吻部前伸且上下外凸的钉帽形;尾部有三种:为斜刃刻刀型尾、微分叉尾和勺形尾,以刻刀尾最为常见;鱼体大多光素无纹,有鳞者多为斜刀法雕琢的环带形,排列较为密集;玉鱼形制较小,长度通常为5—8厘米;玉鱼均为扁片状。
三、西周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鱼形玉器制作的又一个高峰。此期出土的数量大,造型各异。
直条形者,与商代A类玉鱼大体相似。较商代不同的是,有的玉鱼上下边沿斜磨,从而立体感增加。陕西岐山贺家砖厂7号墓所出者,青玉,微泛黄,扁平体,鱼身较直。其上吻向上微翘,下唇凸出尖角。尾部分叉,两面削薄呈刀刃形。长7.2、宽1.9、厚0.25厘米。(图8)
图8
出土于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的两件玉鱼也属此类型:两件基本相同。黑色,头部钻一孔,背、腹有鳍,尾部有缺口象征尾鳍。长10.8厘米。(图9)
图9
弧形者,与商代B类相近。如出自山西省洪洞县永凝堡西周墓和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孟姑墓的两件玉鱼。(图10、11)
图10
图11
西周时期新增圆雕玉鱼,例如,出土于山西曲沃晋侯墓地92号墓的四件圆雕作品。四件,青玉,呈墨绿色。一面平齐另一面圆凸,每两鱼可合为圆柱体。鱼嘴有小孔。长11.6厘米。(图12)
图12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西周的鱼形玉器一定程度上承袭商代的风格,但也有创新和发展。西周玉鱼制作较商代更为规矩、精细。上吻向上微翘下唇凸出尖角的玉鱼数量增加。长度有所增加,不少玉鱼长度超过10厘米。
四、东周汉唐
考古出土的东周至汉唐时期玉鱼甚少,主要有以下几例:
河南光山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出有玉鱼2件:玉料呈青褐色,半透明,有光泽。双面工,体扁平,近半月形。背与腹雕琢有齿脊形鳍。鱼身琢有双线龙首纹。鱼的上鳍下方有一孔。长6.1、宽1.2、厚0.15厘米。两件形制、纹饰、尺寸相同。(图13)
图13
湖北陨县肖家河初秋晚期墓出土一件玉鱼,灰褐色。圆弧形头,头部一个钻孔表现鱼眼。鱼身及尾两面饰浅浮雕龙首纹和斜线纹。长7、宽1.3、厚0.4厘米。(图14)
图14
广州华侨新村汉墓出有一件玉鱼:黄白色,质地较软。状草鱼,体扁平,鳞片为弧线组成的扇形。(图15)
图15
五、宋代
自宋以降考古出土的玉鱼较少,笔者将结合较多的传世玉鱼以探讨。虽然传世玉器非墓葬出土,但有的传世品价值远远超过出土玉器,是出土玉器研究的重要补充。
四川广元宋墓腰坑出土造型大致相同的玉鱼两件:皆是阴刻圆眼,厚唇微张。腹鳍圆雕,鱼鳍用阴刻直线条表现。尾部宽,背鳍和尾部皆呈锯齿形。鱼身素面无鱼鳞。背鳍打孔。鱼身扁宽略肥。整体颇具动感。(图16、17)
图16
图17
江苏南京建中村宋墓出土玉鱼。(图18)
图18
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水晶质鱼一件:无色透明,晶莹剔透。整体圆雕而成,鱼头大目圆,嘴微张,上有一孔。网格纹表现鱼鳞,鱼尾舒挺。用阴刻线表现鱼的细部形态,形象生动,极具神韵。长7.5、宽3.5、厚0.5厘米。(图19)
图19
清宫旧藏宋代玉鱼一件:鱼身细瘦,昂首翘尾、活泼动感。素面。小点眼,厚唇微张,鱼鳃用一道阴刻弧线表现。尾部略分叉,细部用较多的阴刻线条修饰。鳍尾边沿为锯齿形。身旁有莲花水草等物陪衬。(图20、21、22)
图20
图21
图22
此期玉鱼造型大都写实且有较强的动感,常作甩尾状。大致可区分为宽肥形与瘦长形二者。鱼眼多为小坑点眼和细小的阴刻圆纹形。腹鳍皆圆雕或半圆雕凸出体外,背鳍和尾端呈锯齿形,鳍尾细部都用阴刻线条表现,大多省略鳞片。陪衬物多为莲花、水草等物。
六、辽金
辽金元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该时期玉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玉器的制作题材上也是非常随意自然,粗犷豪放,不受任何程式化的束缚。玉器的造型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迄今为止出土的辽金时期的鱼形玉器较为少见。
辽代玉鱼主要出土于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其中有组玉佩、鱼形盒、双鱼玉佩等:
龙、凤、鱼形组玉佩,一组6件。龙、凤、鱼、摩羯组玉佩,其中有两件鱼形玉,一为荷叶双鱼形玉坠、另一为莲花卧鱼形玉坠。皆为片雕,采用镂空技法。鱼体较为细长,头部呈三角形,阴刻小圆纹眼。网格纹鳞,鳍尾皆呈锯齿形。(图23)
图23
双鱼玉佩一对,白色,圆雕,鱼体稍弯曲。用阴刻线表现鱼的圆眼、腮、鳍、尾。鱼嘴部各打有一孔。长10.5厘米。(图24)
图24
黑龙江绥滨中兴金代墓群出土一件玉鱼:黑褐色,半透明。形似一条鲤鱼,阴刻圆眼,口微张,衔水草,网格纹。鱼藏匿在一枝大莲叶之下。用阴刻线表现荷叶的叶脉。长5.74、宽3.15、厚1.45厘米。(图25)
图25
绥滨奥里米金代石椁墓出土玉鱼一件:青色,鱼头部前伸,深阴刻圆眼,下腹斜弧,背鳍呈三角形,尾部上翘,一枝荷叶在背鳍之上,鱼身有两个钻孔。长6.12、宽3.69、厚0.35——0.51厘米。(图26)
图26
陕西西安未央区范家寨村出土一件荷叶鱼形玉坠,玉呈灰白色,体呈长方形,正面为一条浮雕鱼在荷叶上衔一水草茎干。荷叶片内卷,两面都以细线阴刻叶脉。鱼身较直,钻环状孔表现鱼眼,网格纹鳞。长3.7、宽2.7、厚1.6厘米。(图27)
图27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辽金时期的鱼形玉器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1圆雕、片雕、镂雕技法巧妙结合,碾琢工艺非常精湛。
2辽代玉鱼常以左右对称的双鱼造型出现;辽金时期的玉鱼(尤其为金代)多以水草荷叶作为陪衬,皆以细线阴刻荷叶叶脉。金代多雕作鲤鱼。
3鱼眼
辽代以阴刻细纹眼为主;金代鱼眼大多用刻痕较粗深的阴刻圆圈表现。
4鱼鳞
常见为两种,素面和网格纹鳞,其中金代鱼鳞刻痕粗重。
七、元代
上海嘉定法华塔元明地宫出有玉鱼一件:鳜鱼形,圆雕。大圆凸眼,厚唇微张,网格纹鳞;扇形宽尾,上面的阴刻线条根根挺拔;腹鳍凸出体外。(图28)
图28
江苏无锡元代钱裕墓出土玉鱼一对。鳞、鳍、尾皆用阴线刻成,线条精细,刀法娴熟,形态逼真。圆眼,网格纹鳞,扇形宽尾。长4.7、宽2厘米,长4.8、宽3.2厘米。(图29)
图29
相对出土玉鱼,元代传世玉鱼数量较多。下为清宫旧藏元代玉鱼一件:玉质三分之二呈黑色,圆雕,体阔,鳜鱼形。重环眼,收腹鳍,摆尾。网格纹鳞,腹鳍和尾部用阴刻线条修饰,背鳍雕出脊骨纹。长7.3、宽4.3、厚2厘米。(图30)
图30
综合出土玉鱼和大量传世玉鱼可以发现元代玉鱼纹饰多用重刀雕刻,雕工粗犷,气魄豪放;造型较为固定,趋于写实。具有以下特征:
1鱼身宽阔平扁,多雕作鳜鱼形。
2尾部宽呈扇形,内有锯齿形纹或数道阴刻长线条修饰。背鳍雕出脊骨纹。
3厚唇,口微张
4鱼眼,双眼皮眼(在眼睛的上部或者眼眶的侧面有半个弯月形的眼眶)和减地浮雕而成的环形眼。
5鱼鳞:网格纹鳞、刀法深峻、粗犷、有序。
八、明代
北京西郊董四墓村明墓出土玉鱼一件:白玉质,温润,夹有絮状斑纹。双面雕,鱼体肥厚。双砌技法琢鱼嘴,管钻鱼眼,鱼体各部分先以阴刻线雕刻再碾琢,展示出圆润的线条。扇形鱼尾及背鳍皆琢刻成锯齿形,背鳍上有一孔。长6.3、宽3.6厘米。
明代玉鱼拓片(图32、33)
图32
图33
明代玉鱼雕琢粗犷浑厚、轮廓清晰。鱼身开始在腮旁至尾部有一道阴刻的长线。腹鳍较长,超出体外;尾部有三种,扇形、锯齿形和分叉甩水状尾。鱼身上开始有“米”字纹、“水”字纹等纹饰出现。鱼眼有两种,一为阴刻圆眼(多为管钻制成,刻痕粗深),另一为双眼皮(半月形眼眶较元代玉鱼更大)。鱼鳞种类较多常见的主要有:网格纹鳞、叶形鱼鳞、双钩鳞纹和素面等。
九、清代
清代玉器迅速发展,形成了古代玉器史上的最高峰。这一时期的鱼形玉器也是中国古代鱼形玉器发展的巅峰时期。鱼形玉器数量极多,种类各异,以配饰和陈设品为主,其中玉佩饰以双鱼玉佩和鱼衔莲玉佩最为常见。雕工精美,阴刻和阳起两种线条共同运用,圆雕、透雕和片雕等技法巧妙结合。生动写实、纹饰繁琐,充满浓厚的民俗气息。
拓片(图34、35、36)
图34
图35
图36
清代鱼形玉器的造型特征是:
1鱼种多为鳜鱼、鲤鱼、鲶鱼。鱼鳞、鱼鳍、鱼睛的种类繁多。
2阳起线条运用较多,玉鱼立体感很强颇为写实。
3鱼鳃开始用锯齿状纹来表现。鱼的尾部美化夸张。
4鱼鳃旁至尾部常有一道阴刻的长线。鱼身上的“米”字痕刻痕粗深。
自新石器时期始直至清代,鱼形玉器逐渐形成造型由夸张到写实、雕作由粗到精、纹饰由简约到繁琐的基本发展轨迹。探究鱼形玉器同其他文物一样,需要结合大量考古资料且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时代特点着眼,这主要包括“料、工、形、纹”四个方面。此外,古代鱼形玉器在整个制作历史上有承上启下的联系,还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