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阅读:古老的回忆?
20多年前,当时的阅读面对的敌人是商品经济所带来的大众传媒,今天的阅读所要面对的是升级后的新媒介以及更新的传播方式。
我来疏离一下阅读媒介的大致发展与变化:
1048年,北宋毕昇发明陶活字印刷术;大约400年之后西德古腾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阅读方式由此进入了“印刷时代”。再过400年后的1839年,法国达盖尔发明了照相术,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发明了活动电影机,1925年英国约翰发明了电视,1946年和1954年,第一台通用计算机和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由此我们的阅读方式进入了“电信时代”。而1970年至今的计算机属于第四代计算机,即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而随后的1971年是微处理器时代的开端,这两项技术使得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突破了技术阻碍。
阅读的方式从纸质阅读向电子阅读的方式发展,阅读的获取方式更加便捷和快速,我们以前通过阅读书籍来缓解压力的娱乐功能向更加刺激我们感官拥有视像技术的互联网迅猛地横移着,几乎就要放弃传统的阅读方式了。
因为传统的印刷阅读是以文字为媒介这样的一维结构传达到人们眼中的,这种媒介是单一感官的,如果想要进入到更深入的感官体验中需要人们自身的一些经验与理解力的加持。但进阶为以具有可感可视的新媒介,比如电视电影音乐网络电脑游戏等等,这些媒介可以互相混合形成多维结构同时刺激着人们复合的感官。新媒介的出现要求在短时间内充分刺激人类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如词语“视听盛宴”所形容的那种强烈刺激以及爆炸效果几近覆盖了现代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阅读媒介的迭代和更新速度也几乎覆盖了我的成长:
我是1993出生,我出生的那一年智能手机进入中国,第二年全国性互联网建成。新千年我7岁的时候,中国三大门户网站在美国上市。03年我10岁的时候,淘宝网诞生。04年底,支付宝诞生。09年我16岁的时候,饿了吗外卖网在上海诞生,微博诞生。10年我17岁时,美团团购网站诞生。11年我18岁时,微信诞生。12年底我19岁的时候,滴滴打车在北京诞生。14年我21岁的时候,共享单车出现。2016年,微信的月活跃用户8.89亿人。2017年,中国网民是7.51亿,占全球网民人数的五分之一。中国手机网民7.24亿人。
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到使得人们应接不暇。比如在出现微信之后,它几乎成为了中国人的网络身份证,我们现在任何的信息处理方式都难以离开它,而在它的影射下我似乎总有种已经活了很多年的错觉,但是微信的出现到现在只是短短7年而已,仅此而已。由此而引出的微博微信等“微”所带动的碎片化阅读的趋势便犹如“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一样吹入到每一个角落里,科技总是一把双刃剑,剑柄掌握在人类的手中,但这个剑柄随着未来机器人的悖论有可能易主,美剧《西部世界》的处境给我的观后感就是脊柱阵阵发凉。
但落实到真正的阅读,就是传统印刷时代的那种深度阅读似乎正在变成一种古老的回忆,而这才是令很多人担忧的。但是身处于科技裹挟的现在,我们大部分人很有可能是不自知以及不自觉的,似乎恍恍惚惚我们就放弃了曾经一度弥漫整个地球的读书时代。
基于此,生存于印刷时代的人们对于电子阅读方式是很难以接受的,比如盯着荧光屏幕很长时间眼睛就会感觉肿胀的像两个网球,于是这里给了眼贴眼药水等行业以商机。而生存于电信时代的我们,尤其是像我一样伴随着阅读方式更新迭代成长起来的人们对此更适应,似乎天然的就认同这样的存在方式。比如我现在的手机里就存着上百部以pdf格式的电子书,一部手机装载几百部书,这在古代那种“学富五车”的沉重的竹简书籍看来近乎天方夜谭,但我必须承认的是,这样的阅读方式对眼睛的伤害确实是巨大,只要去瞥一眼当下越来越多的近视率,尤其是低龄近视率的疯狂增长,每当我看到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带着沉重的眼镜我就会恍惚觉得科技这把双刃剑的黑暗一面就像动画片《葫芦娃》里的蛇精用光之剑刺瞎了二娃的千里眼一样。
科技将我们生活的处境的隐喻放大,使得我们更加感觉有的时候是历史在讽刺人类,而非人类在推进历史。
除此之外,现在的教学课堂里有一种必须批评的现象就是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时通过电子产品,甚至不用电子产品,学生根本就做不了作业,因为老师要求学生回家线上提交作业,这就是新时代下教育领域“作业电子化”的一个最新的现象,随着作业电子化引出的很多有关作业的软件app也在风起云涌,更是加剧了这样的现象。
我庆幸我没有生存在这个“作业电子化”的时代,我们当时的作业方式依然是纸质的。“纸质版的作业”在当下都成了一种奢求,未免荒唐。
如此,“作业电子化”与“近视低龄化”是电子阅读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还是要提倡纸质阅读的,因为就我个人而言,它更能让我专注与投入,手中拿一只笔写写画画的感觉更有一种连接古人阅读方式的错觉,手指在书页间的触感以及墨香都是一种曼妙的感觉。同时,在快节奏的电子生活中更要提倡腾出时间给自己以慢慢的阅读纸质书的时光,给你的岁月以沉淀,不要让这种阅读方式成为一种古老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