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图像学”?

图像学(德语:Ikonologie;英语:Iconology),也可称作图像解释学、批判性图像学,是图像研究的一门方法与科学,也是二十世纪上半促使艺术史研究成为独立学科的重要开创性理论基础。「图像学」原文字根对应于希腊文eikṓn ,具有「图像」、「影像」、「肖像」等意义,另一字根lógos则指各种论述、学说、学科。传统图像学原来是艺术家将具有象征性或寓意的图像范例,整理收藏,供创作时使用,包含象形、徽帜、铭图、百科全书式的图谱等等,对符志(icons)和特定题材的探究。到了二十世纪现代图像学有了全新意义,强调对艺术作品作描写和分类,结合图像志(Ikonographie)研究,考察图式(motifs)及其历史的、文化上或社会的意涵,并诠释艺术作品的世界观及时代意义,是一套完整的方法理论。

二十世纪图像学的开展

现代图像学的建立,最早由德国学者阿比·瓦尔堡倡导。1912年他在罗马的演讲首次提到「批判性图像学」,尝试在图像志的基础上,诠释艺术作品蕴含的世界观与人文内涵。瓦堡视艺术史为文化思想史中最重要的领域,他将艺术研究脱离美感鉴赏的局限,进而强调社会功能与时代意义,开创了现代图像学派的发展。不久之后,维也纳风格学派学者沃夫林(英语:Heinrich Wölfflin)(Heinrich Wölfflin, 1864-1945)发表《艺术史的原则》(Kunst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 1915),对艺术作品外观造型进行系统分析,并且视艺术作品为艺术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自此,图像学派与风格学派成为二十世纪艺术史学科建立的重要基础。

瓦堡的图像学理念,也反映在1902年成立的「瓦堡文化研究图书馆(Kulturwissenschaftliche Bibliothek Warburg)」。他以艺术的表达形式、理论、历史演变为依据,建立包含各种议题及层次的特殊分类系统,资料类型涵盖人类学、神秘学、契约档案、民俗律法,甚至包括一个航空部门,如此新颖的收藏与归类方式,表现他独特的艺术哲学思维,也体现瓦堡晚年提出的「记忆地图(Atlas Mnemosyne)」观念。瓦堡将艺术作品视为人类共同记忆、将文化视为社会成员情感的结合,他利用各种图像素材,从宏观的角度、多元的知识背景解释艺术作品的时代意义,与当时代流行的实证主义、传记研究和风格史研究方法大相径庭。其门人撒克尔(英语:Fritz Saxl)(Fritz Saxl)进一步将瓦堡图书馆发展为瓦堡研究所(Warburg Institute),延揽各类专业人才,以多元灵活的方式进行图像研究,瓦堡研究所遂成为当时代人文学科的研究重镇。

瓦堡研究所孕育多位极具影响力的图像学派学者,持续探索图像学的应用与理论,包括撒克尔、潘诺夫斯基(英语:Erwin Panofsky)(Erwin Panofsky, 1892-1968) 、维寇尔(英语:Rudolf Wittkower)(Rudolf Wittkower, 1901-1971) 、叶茨(英语:Frances Yates)(Frances Yates,1899-1981)、贡布里希(英语:Ernst Gombrich)(Ernst Gombrich, 1909-2001)等等。其中,今日图像学理论模型的架构者潘诺夫斯基,不仅继承瓦堡的思想精神,更对沃夫林的外型分析理论加以应用,他也吸收其他人文学者的理论,包括卡西勒(Ernst Cassirer)《象征造型之哲学》(Philosophie der symbolischen Formen, 1923)等当代研究成果,综合而成,在1932年发表《对绘画艺术作品的描写和内容解释所产生的问题》(Zum Problem der Beschreibung und Inhaltsdeutung von Werken der bildenden Kunst),提出著名的三阶段图像分析法,流亡美国后,又以英文发表《图像学研究》(Studies in Iconology, 1939)、《视觉艺术的意义》 (Meaning in the Visial Arts, 1955)等著作,成为今日图像学方法论的指标。

纳粹时期,瓦堡研究所从汉堡迁移到伦敦,此外,多位德国图像学学者离开德国,潘诺夫斯基也流亡到美国,把普林斯顿大学打造为艺术史研究重镇,自此为图像学的发展开枝散叶,奠立新的里程碑。

现代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与原则

依据潘诺夫斯基理论,图像学方法有三个步骤:描述、分析与解释。主要概念是对同一主题的相关作品、图像、图式的历史演变、风格特色或社会习俗、文化,加以排比分析、考证描述、归纳诠释。

一、前图像描述(Pre-iconographical description)

此阶段是针对艺术作品「最初的或自然的主题」进行初步描述,包含两部份:首先是观察艺术作品的外观的形式结构、外在事实意义(factual meaning),进行客观中立、不加以评价的表象特质描述,其中包括色彩、光线、线条、结构、构图、布局、符号、徽志等;第二部份则是描写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各种情绪、情感,尝试对作品所表达的意义( expressional meaning),历史的、社会习俗的表达方式与形式演变风格,作观察描述。

二、图像研究(Iconography)

此阶段是寻找艺术作品「第二的或传统主题」,可能是圣经、神话或某种议题,对同一主题的作品、图像、图式,延接与其相关故事、寓言等的文学知识、特殊主题和理念,收集整理,描述其性质,分析归纳其类型的历史。分析这个主题需具备丰富知识,并掌握文献资料,了解此主题的图像在不同历史情境下的演变脉络。

三、图像综合(Iconology)

在此阶段是要寻找艺术作品与时代潮流之关联。透过第一阶段的图像前描述和第二阶段的图像分析,进一步对艺术作品的内在意义与内容(intrinsic meaning or content)作深意综合诠释,需要与该作品相关的国家、地区、时代背景、文化特性以及艺术家作品的风格等等,作综合的、直观的观察与诠释,对该作品的文化表征或象征的历史,作出系统的解释,总结出艺术作品所表达出的世界观与人文思想、时代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研究者个人主观心理和世界观的过度影响,潘诺夫斯基在三个阶段都分别加入修正和适度克制的措施。这些原则皆是要求艺术史家具备足够人文学科涵养,才能以宏观的视野、跨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发掘艺术作品所表达出世界观的多样性。

图像学发展到今日,早已超越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代的研究范畴,运用的图像素材也更为丰富多元,海报、建筑、设计图、工艺品等都是重要资料,这些研究经验,都将艺术史构筑成极具影响力的学科。必须注意的是,瓦堡最原始的主张,是将艺术作品视为人类共同记忆,研究艺术作品便能看到时代的种种议题,因此图像学的运用不能过分拘泥于学科间的界线,应寻求其他辅助学科的理论及方法,包括自然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等,学科间应建立密切关连,方能对人文科学作完整的研究。当今德国艺术史家柏磊徳也曾说道:「批判性图像学所追求的是批驳先入为主的期待,对抗固定思考模式及哲学上不变定律,它不只探求全面完整的意义,更具备敏锐观察及对形状彻底分析之特点。」 在这样的原则下,艺术史研究除了能表达历史真相,也更可能发掘出一般历史研究里难以呈现的各种非经验世界、理想世界的表达。

三种研究方式在作为整体的美术作品中的有机融合:

两个问题三角:

20世纪图像理论的三个阶段

作为艺术史研究领域自身发展起来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图像学是艺术研究的基本内容,从瓦尔堡、潘诺夫斯基确立起来的艺术史图像学(Iconology)理论,到米歇尔(W. J. T. Mitchell)扩展图像学为图像理论(picture theory),再到当下基于数字技术的种种新的图像观念与认识,图像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米歇尔用图像学1.0、图像学2.0和图像学3.0称呼这种发展,本文将这三个阶段的根本要点总结为图像-世界、图像-生命和图像-现实,从机械模拟图像带来的世界的图像化,到生命政治时代的生命图像,再到数字图像以新的技术能力匹配多面现实,20世纪图像理论充分探讨了图像与现实世界和人的主体生命之间的关系。

图像学的主要著作

1.【意】切萨雷·里帕:《里帕图像手册》,李骁中译  陈平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里帕图像手册》是西方世界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图像志手册,首版于1593年。它不仅是当时艺术家、诗人以及艺术爱好者人手必备的参考书,也是后世艺术史研究者描述与阐释艺术作品的重要文献资料。将抽象概念拟人化是西方独有的象征传统,源于古典时代,经由中世纪作家和文艺复兴学者的诠释、综合,焕发出绚丽的光芒。本书以手册的形式总结归纳了这些拟人化形象,涉及的知识涵盖哲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数学等各个方面。它的出版标志着西方人文主义寓意图像志体系的建立。

文艺复兴时期群星璀璨,本书作者切萨雷·里帕(1555—1622)起初却并不瞩目,甚至其生卒年直到20世纪才被学界确定。作为一名红衣主教家中的侍者,里帕得以接触丰富的古典文献资料,他在仔细甄选后完成了这部图像手册,并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丰富想象。里帕的勤奋、眼界和创造力,使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侍者,最终一跃成为西方文化史中的明星。

此书1593年的首版并无插图,再版时才增加了图像,之后被翻译为各种文字广泛传播。此中译本根据1709年于英国伦敦出版的首个插图英译本译出,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弥补了长期以来这一经典著作无中译本的缺憾,为艺术史研究者提供所急需的参考资料,并将惠及其他人文学科。

2.【英】贡布里希:《瓦尔堡思想传记》,李本正译,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阿比·瓦尔堡是20 世纪卓越的美术史家和文化史家。他生前发表的著述并不多,很多重要的学术思想都零零落落地散布在其讲稿、日记、信札、纸条中。本书是瓦尔堡研究院前院长贡布里希教授在对瓦尔堡文献进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是一部以历史学家的角度书写就的思想传记。作者熟谙瓦尔堡学术成长所依赖的文化背景,精通瓦尔堡研究的文艺复兴问题,擅长心理分析,他在书中不仅实现了两位美术史巨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且一起对古典传统的双重性做了演绎。

书中共附有174幅插图,其中包括瓦尔堡一生各个阶段的照片、笔记本的内页和艺术品的图片等,另附有一篇扎克斯尔所撰写的关于瓦尔堡图书馆历史的回忆录,生动而全面地展示了这位艺术史上关键人物的学术生涯和学术思想。正如《艺术通报》所说,此书是“一部绝佳的思想传记,叙述清晰,感人至深”。

3.【美】欧文·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戚印平、范景中译,上海三联书店

《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主编冯俊)是《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之一,书中包括了皮耶罗两组绘画中的人类早期历史、盲目的丘比特、时间老人、佛罗伦萨与意大利北部的新柏拉图主义运动、新柏拉图主义运动与米开朗琪罗等内容。

4.【英】贡布里希:《象征的图像:贡布里希图像学文集》,杨思梁、范景中译,广西美术出版社

《象征的图像》是E.H.贡布里希教授四卷本“文艺复兴艺术研究”的第二卷。在这本书中,贡布里希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了“视觉的象征主义”上。以“图像学的目的和范围”为开篇导言,其后是对波蒂切利、曼泰尼亚、拉斐尔、普森等大师的具体研究,并以对象征主义的深入的哲学研究结尾,证明了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的观点在今天依旧焕发着生机。

《象征的图像》不仅对研究文艺复兴艺术与思想的学者不可或缺,它本身对艺术史学科的塑造也有所裨益。本书反映了作者对标准、价值及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持续关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与图像解释相关的基础问题的广泛兴趣。

5.【美】W.J.T.米歇尔:《图像理论》《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图像何求?形象的生命与爱》,陈永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培文

什么是图像?图像与文字的关系如何?文字之外,图像如何传达思想和情感;图像之内,文字怎样佐助读图,塑造思想形象,这是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学者试图解决的问题。本书建构的就是关于如何读图、解决图文之间张力的一种理论。

文学批评家W.J.T.米歇尔教授通过把形象与词语相比较,或更准确地说,通过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待形象而探讨了形象的本质。

作者以颠倒的历史顺序分别论述了四位理论家:古德曼、冈布里希、莱辛和埃德蒙·伯克。讨论了文本与形象、眼与耳、自然与习俗、空间与时间之间的结构差异。

他解决了冈布里希的著作所激起的争议,即是否存在着对自然的一种客观经验,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是否存在着现实图像的一种特权位置。卓越地分析了使现实主义艺术得以产生的特殊历史条件。

本书最迷人的成就是最后一章,分析了暗箱,将其作为卡尔·马克思著述中意识形态的隐喻。

美国视觉研究领域最杰出的理论家W. J. T. 米切尔的经典代表作,批判理论、文化研究和视觉艺术领域的必读书目,时隔15年重译出版。

“图像转向”时代的理论宣言,为三个简单的问题提供多种答案:图像是什么?图像和语言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些问题会引起任何实践或理论上的兴趣?

人文社科领域跨学科研究的杰作,在从古至今的媒介和再现模式中打开“形象/文本总问题”。

6.【美】詹姆斯·埃尔金斯:《图像的领域》,蒋奇谷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美国著名艺术史学家、理论家,芝加哥艺术学院教授詹姆斯?埃尔金斯在《图像的领域》中对图像范围和研究方式进行了革命性的推动,他把视野放远到“非艺术”的图像,其中包括科学技术、商业、医学、音乐、考古等领域。埃尔金斯断言,这些图像与任何规范的传统图像如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品一样,具有异常丰富视觉资源和值得研究的潜力,而且与人们对这些图像习惯上的认识相反,它们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埃尔金斯以众多学科的图像作为例子,提出了分析和思考视觉图像的一种全新方式,即依赖与视觉对象内部自身关系的方式。艾尔金斯首先展示通常艺术史学家选择研究图像的现行标准,然后敦促大家应该从相反的,在更为广泛的图像领域以新的视角进行研究。艾尔金斯还分析了这一跨学科领域的哲学基础,简述了图像的整个范围,从书写、书法到数学、几何图形再到抽象绘画。

7.【法】雷吉斯·德布雷:《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黄迅余、黄建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讲述图像在西方的起源、演进和死亡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通过分析图像及其传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跨学科研究之作,在书中,雷吉斯·德布雷第一次解释了他所创设的一门新学科:媒介学。该学科处于艺术史、技术史、宗教史等多学科的交汇之处。全书论述了西方人视角下图像从魔幻的到艺术的再到经济的演变过程,对技术革命与集体信仰对于图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分析。作者从西方哲学、宗教、艺术、科技、媒体等方面,对图像起到的作用和反作用进行了详尽又深入的解读,许多观点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8.【英】诺曼·布列逊:《视阈与绘画:凝视的逻辑》,谷李译,重庆大学出版社·拜德雅

本书涉及视觉研究和艺术史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的议题,布列逊一方面立足于艺术史的传统问题,另一方面大量借用法国新理论对问题进行重新的梳理和反思,对被视为经典或者被认为自然而然的习见给予批判性的考察,对观者与绘画的关系做了重新审视。

9.【英】彼得·伯克:《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图像是历史的遗留,同事也记录着历史,是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从图像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过去的影像,更能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解读探索它们背后潜藏着的信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面对数量难以穷尽的图像。历史学家也就面对着惊人的宝藏,但宝藏下面,也隐藏着难以觉察的陷阱。彼得?伯克以其杰出新文化史家的广阔视野,对包括工艺品、画像、雕塑、电影、电视、平面广告等的多种视觉材料进行了分析,关注的重点并非这些图像本身,而是如何利用它解读历史,以及在此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危险。

10.【英】弗朗西斯·哈斯克尔《历史及其图像:艺术及对往昔的阐释》,孔令伟译,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历史及其图像》初版于1993年,是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弗朗西斯·哈斯克尔撰写的一部具有开创性的艺术史巨著。本书对西方史学界长久关注的“图像的历史想象”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对“图像证史”的传统进行了全面梳理。

图像在历史阐释中一直扮演着作为史料的重要角色,无论是钱币、绘画、雕刻、建筑,还是其他历史遗物,都在传达着文字记载所无法传递的信息,但图像的意义又不仅仅局限于其史料价值,更在于它背后隐藏的历史事实,甚至“历史本身”。作者以16、17世纪钱币学家、古物学家,18、19世纪历史学家、文化史家、艺术史家在这一领域的重要著作为线索,通过考察瓦萨里、温克尔曼、黑格尔、布克哈特、米什莱、罗斯金和赫伊津哈等历史学家的著作与观点,揭示了“图像证史”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指出了其中无法避免的思维和情感陷阱,这些陷阱既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中的经典问题,也是艺术史学科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11 人的图像

图像、想象力、想象世界,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促进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对主体性的认识以及个体成长与教育方面,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它们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文学与艺术创作有着怎样的意义?

克里斯托夫·武尔夫指出:想象力和想象世界推动着人类自身、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构建。想象力、想象世界与人类的身体性实践及其表演性紧密相联。基于对游戏、仪式、体态语、家庭与家庭幸福的研究,我们又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模仿即创造性的效仿过程当中,各种社会实践与文化活动,早在孩童时期就已为个体习得、保存、更新,并最终构成个体图像和集体想象世界的一部分。

《人的图像》是德国历史人类学的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夫·武尔夫对“图像与人类文化实践”关系研究的又一力作,是其对人类学“人何以为人”以及“人如何获得主体性”这一永恒话题的“图像”回答。该书围绕着什么是图像、图像的形成机制、图像与日常实践生活,想象力、想象世界、模仿与图像的复杂关系等话题展开讨论。

《人的图像》最终的意义不在于向我们呈现“什么是图像”,而在于向我们展示“我们如何使用图像这一概念以使我们对世界认识变得更有意义,更加清晰”。这一认识对青少年的成长与教育尤其具有启发性。

12 图画史

大卫·霍克尼说,要转述所见,唯一的办法是用图画。然而一切图画制作者都面临一个共同难题:如何将三维的人、物和场所压缩到二维平面上?对这个难题有各式图画作为解答,这些图画常常被归入“绘画”“摄影”或“电影”等鸽子笼里,而另一种思路是用时间和风格对其分类:中世纪、文艺复兴或者巴洛克。可是霍克尼提出,不论制作工具是画笔、相机抑或电脑程序,不论所处位置是在洞穴石壁上还是电脑屏幕上,它们首先都是图画。为了理解人类如何观看周遭世界,进而理解人类自身,我们需要一部图画史。这就是本书。

凭借大半生从事绘画、素描及使用相机制像所掌握的知识、所具备的热情,霍克尼与艺术评论家马丁·盖福德合作,共同探索人类在历史上如何制作图画以及为什么要制作图画。平面上的笔痕为什么会有意义?怎么在静态图画中呈现运动?反之,电影、电视与老大师们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有哪些办法,能够将时空压缩进一幅静态图像里——不论是布上的还是屏幕上的?图画呈现的是什么——是真相还是谎言?照片是以我们的体验方式来再现世界的吗?

通过将丰富的图像并置在一起——迪斯尼动画片的定格画面与歌川广重的日本木版画,爱森斯坦执导的电影剧照与委拉斯开兹的油画——两位作者跨越了通常横亘在高雅文化与通俗娱乐之间的界限,并将不同时代和媒介别开生面地联系在一起。以霍克尼里程碑式的著作《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为基础,两位作者进一步提出电影、摄影、绘画和素描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图画史——从洞穴石壁到电脑屏幕》富于洞见、发人深省,对认识人类如何再现现实裨益良多。

来源:山河旧梦 综合网络 侵删

(0)

相关推荐

  • 艺术史中该有多少“艺术”,该有多少“历史”?

    艺术史中该有多少"艺术",该有多少"历史"? 撰文/徐波 1962年,耶鲁大学艺术史教授乔治·库布勒出版了一本小书<时间的形状:造物史研究简论>.在 ...

  • 郑岩 :多相之维:考古学与美术史的跨学科观察

    编者按 考古学与美术史学两个学科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又在多个角度上保持着相互间的观照和影响.在今天的学术环境下,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往往能够对本学科的发展提出新的问题与挑 ...

  • 美术学

    折叠 编辑本段 学科简介 主干学科 艺术学.教育学 主要课程 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中外画论概要.古文字学与古代汉语.美术考古学基础.书画鉴定概论.美术与摄影基础.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绘画写生. ...

  • 这本书,助你打通艺术史的任督二脉

    现代艺术史的写作范式和学科制度于20世纪初从西方传入我国,并影响至今.因此,我们学习与研究艺术史,自然需要了解以下问题:在西方,艺术史观念和写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史上出现了哪些伟大的艺术史家和里 ...

  • 孙琳丨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符号学知识溯源

    摘要 潘诺夫斯基图像学有深厚的符号学基础,他吸收了索绪尔.皮尔斯和卡西尔的符号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创造性地用于艺术史研究.从1927年<作为符号形式的透视>,到1939年<图像学研究 ...

  • 【研究】图像学在粤北瑶族服饰纹样分析中的运用

    摘要 作者: 胡小平, 王明仪, 周晓晗, 门德来 作者简介: 胡小平(1963-),女,教授,主要从事服装与服饰设计理论研究.客家服饰文化与艺术特征研究. ( 华南理工大学 设计学院,广州 ) 关键 ...

  • 艺术赏析:探究图像学对 中国油画的影响,美的令人怦然心动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 提到油画创作中对图 ...

  • 图像学与图像志

    图像学是一门辅助艺术史的科学,旨在于形象主题的分类.描写和解释.图像学是图像志的必要前提.而图像志,则是一门通过艺术作品中象形内容的研究来阐释作品的意义.符号.象征和讽喻含义的学科.在众多关于图像学研 ...

  • 卫 凌 | 山西运城侯村出土的汉代百戏楼图像学解读

    卫 凌 运城学院音乐系教授,研究方向:河东音乐文化.中国古代音乐史. 百戏是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总称,秦汉时已经出现.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写道:"汉代的百戏,内容相当 ...

  • 第1355篇  陶器纹饰的图像学释读1

    一部中国先秦艺术史,几乎就是一部装饰纹样史.除了具有浓郁表述情结的艺术岩画,此时的陶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的艺术属性与价值,主要由其上描绘.刻划.琢磨.铸造.镶嵌的装饰纹样而得到体现. 古器装饰纹样主 ...

  • 第1356篇  陶器纹饰的图像学释读2

    (续)十字形纹也是流行很广,而且非常古老的符号,许多学者倾向是卐字符号的亚形态或者祖形态.中国的十字形,多见于陶器的刻划符号和契刻文字,商代的青铜器装饰也有运用.丁山考证,契刻的"甲&quo ...

  • 高中数学函数80个图像集锦,学的再差也一看就会!

    给大家分享数学图像集锦 学渣一看就会! 一共80个图像,已经给大家整理好了 快来学习吧~ 领取方式: 点击头像加关注后私信[数学60]即可获取~ (有自动回复!发送完消息等待1-2秒就可以啦) 更多资 ...

  • 『西医西药』骨科影像学图像大全→历时两个星期整理

    骨科影像学图像大全→历时两个星期整理骨科影像学图像大全//中国医学整理 空间精彩.专业日志!点击进入[中国医学]浏览更多专业精彩文章!更多医学动态点击→http://user.qzone.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