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改错》隔下逐瘀汤所治症目
隔下逐瘀汤所治之症,开列于后:
积块
积聚一症,不必论古人立五积、六聚、七症、八瘕之名,亦不议驳其错,驳之未免过烦。今请问在肚肠能结块者是何物?若在胃结者,必食也;在肠给者,燥粪也。积块日久,饮食仍然如故,自然不在肠胃之内,必在肠胃之外。肠胃之外,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有气管,血有血管。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竖血管凝结,则成竖条;横血管凝结,则成横条;横竖血管皆凝结,必接连成片,片凝日久,厚而成块。既是血块,当发烧。要知血府血瘀必发烧,血府,血之根本,瘀则殒命;肚府血瘀不发烧,肚腹,血之梢末,虽瘀不致伤生。无论积聚成块,在左肋、右肋、脐左、脐右、脐上、脐下,或按之跳动,皆以此方治之,无不应手取效。病轻者少服,病重者多服,总是病去药止,不可多服。倘病人气弱,不任克消,原方加党参三、五钱皆可,不必拘泥。
小儿痞块
小儿痞块,肚大青筋,始终总是血瘀为患。此方与前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三方轮转服之,月余,未有不成功者。
痛不移处
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血瘀,用此方治之极效。
卧则腹坠
病人夜卧腹中似有物,左卧向左边坠,右卧向右边坠,此是内有血瘀。以此方为主,有杂症,兼以他药。
肾泻
五更天泄三、两次,古人名曰肾泄,言是肾虚,用二神丸、四神丸等药。治之不效,常有三、五年不愈者。病不知源,是难事也。不知总提上有瘀血,卧则将津门挡严,水不能由津门出,由幽门入小肠,与粪合成一处,粪稀溏,故清晨泻三、五次。用此方逐总提上之瘀血,血活津门无挡,水出泻止,三、五付可全愈。
久泻
泻肚日久,百方不效,是总提瘀血过多,亦用此方。
隔下逐瘀汤
灵脂二钱炒 当归三钱 川芎二钱 桃仁三钱研泥
丹皮二钱 赤芍二钱 乌药二钱 元胡一钱
甘草三钱 香附钱半 红花三钱 枳壳钱半。水煎服。
【方歌】隔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常规的腹泻,用几次药就好了,可一些长时间的腹泻,就需要去考虑血瘀的原因了,下面介绍了两位大师用化瘀的角度来治疗腹泻的思路。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甚明了,以结肠粘膜溃疡性改变为病理变化的疾病,以腹痛腹泻,稀便夹有粘液、脓血,伴有里急后重,但大便培养阴性等为特征。此病常反复发作,累年经月不已,归属中医“肠游”“肠风”“泄泻”等范畴,尤与《难经·五十七难》中所述:“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相似。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此利在下焦”,主张从肝论治,肝属木,司疏泄,脾属上,主运化,肝木和顺适中,则可助于脾运,若情志不遂,或偏嗜辛热,肝气横逆太过则脾伤,运化失和,则痛泻由生。病初气滞食积,久病入络而为瘀,气滞血瘀,瘀阻肠角,则症见腹痛即泄,痛有定处而拒按,便夹脓血等。此方以桃红四物汤去生地,加丹皮、五灵脂以活血化瘀为君,其中当归活血养血,能益久泻之阴伤,取桃仁得春阳升发之气,味苦下泄,逐瘀而不伤新血,二者相伍,亦具通因通用之妙;臣以乌药、枳壳、香附、玄胡等,理气止痛,以助血行;佐使甘草缓和药性。此方逐瘀力强且药性趋下,功能清廓肠角之瘀积,推陈致新,使肠腑之气血得以调达。若兼见脾肾阳虚者,则可加人参、附子以扶正达邪。应手后则应以参苓白术散善后,以巩固疗效。斯某,男,56岁。泄泻3年,消瘦乏力1个月。经钡餐、钡灌及乙状结肠镜检查确诊为胃窦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迭经西医治疗,症状无改善。腹泻日行数次,便中夹有粘液,腹痛拒按,胃纳不馨,舌淡苔薄白,脉细弦。肝郁脾弱乃其本,瘀滞交搏乃其标,治以膈下逐瘀汤。药用:当归9g,川芎9g,桃仁9g,五灵脂9g,丹皮9g,乌药4.5g,香附9g,红花6g,玄胡4.5g,枳壳4.5g。4剂后大便已无粘冻,腹痛亦瘥,再服4剂,腹泻即止,诸症悉除,惟大便不实,遂转以参苓白术散健脾助运,以预其后。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泄泻有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可谓详矣。王清任补充活血一法,实甚有见地。有一例腹泻三年多,时轻时重的患者,西医检查印象为肠功能紊乱性腹泻,中西医药多方调治,终难治愈。李老说,《医林改错》提出“泻肚日久,百方不效”,“肚腹血瘀者”,用膈下逐瘀汤(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甘草、香附、红花、枳壳)。守方守法服药10余剂,果然久泻渐轻渐止。由此可见,活血法可治久泻不可不知。李老师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学习古人的经验要深刻理解,不要拘泥不化,如叶天士所谓“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之说,即包含有因虚致瘀的病机在内。一般而言,各种疾病的发展规律是:初病在气在经多实,久病在血在络多虚。所以,对于络病的涵义,可以理解为久病体弱,邪入于络,正虚血瘀,深重难疗,其辨证要点必须分辨是虚甚还是瘀重,瘀重当然以活血化瘀为主,虚甚就要分清是阳气虚致瘀,还是阴血虚致瘀,然后根据虚瘀兼顾的法则论治。总之,从瘀论治的目的就在于如《内经》所说:“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