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蕲事9:“荞麦田里打死人啦~~”

浠水乃至湖北流传着一个故事。

有个农民的儿子在外头读了几年书,长了点学问。一天儿子回家了,他的父母此时还都在地里耕作,他便直接去了地里见父母。天南海北地闲扯了几句天之后,儿子便指着庄稼问父亲:“这红杆子绿叶儿开白花的是啥东西?”农民父亲一听就来气:“个二卖尸的,出去混了几年,把本都忘了;再混几年,怕是连娘老子都认不到了!”甩起一扁担,就扔出去了!儿子一边躲闪一边冲着他娘呼救:“哎呀妈呀,荞麦田里打死人啦!”

这小子就是欠打!以前广大农村人笑话城里人到了农村分不清韭菜和小麦,那其实不可笑,城里菜市场有韭菜卖,可是何曾见过小麦?!偏偏你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儿子,吃喝拉撒原本全在这土里的,喝了几滴墨汁,忽然间就不认得“红杆子绿叶儿开白花”的庄稼是“啥东西”?站在荞麦田里,还咬文嚼字装斯文,不识稼穑,用农村老话讲他这是“读书读到牛屁眼里了”!难怪他爹要骂他忘本,骂他将来要不认爹娘!

当初编这故事的人可谓用心良苦,他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要离开土地,越来越多的后辈人要远走他乡或融入城市,所以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来警醒他们:无论你到哪里,不要忘了根本,不要忘了你的先辈扒过的土巴,不要忘了你曾经用来遮风挡雨的土屋和用来要吃要喝的土话!

我有一个奶奶辈的远房表亲。难得有一次去她家走亲戚,就跟我数落他的两个孙子(我的两个表哥)。大表哥当了三年兵,仅仅在东北那鬼地方呆了三年而已,都退伍回来十几年了,还憋着赵本山的“徐老蔫儿”的腔调说话,硬是不说地道的浠水话;二表哥找了个西安媳妇,在媳妇家说着四不像的西安话,回家来,跟老家人还时不时地甩西安话。老太太十分不理解:我记得毛主席当官当到北京了还说湖南话,鄂的两个种,未必比毛主席还有出息?

老太太这个对比有代表性:毛主席算是最有出息的中国人吧,他都不忘湖南老家话,你其他人还熊么事熊?老太太嘴上说的是我的表哥们,我听着像是旁敲侧击教育我的。我在农村呆了20多年,大致属于四体不勤的那一类,但还不至于沦落到五谷不分;后来学说普通话好多年,也不敢把老家的土话丢到犄角旮旯去,这大概与老人的“敲边鼓”有一定的关系吧。

但是我刚参加工作头几年也有忘形的时候。1990年代的某个七月初,我从杭州回到浠水,晚饭后去红卫路上的浠水一中找几个在那里教书的同学。那时一中还没放假,上晚自习时校门不敞开,还有个戴红臂箍的老师把门。我的脑子大概还没从杭州地界上转回到浠水,居然用普通话跟他讲,我的同学某某、某某还有某某在里面,我是去找他们的。那老师根本不来耳我。我那时候连BP机都没有,无法联系同学。正在六神无主的时候,我看见陈金涛老师正从外面回一中,他是我高中时候的数学老师,一见他我就很自然地用浠水话打招呼,聊得很热烈,那把门的老师瞪了我一眼:你会说浠水话呀,刚才还呔声盎气的,我还以为来推销复习资料的。一番话说得我怪难为情的,赶紧跟着陈老师进了校园。这次经历警醒了我,以后只要回到浠水,我大脑的语言中枢一定会切换回到方言区,让TMD普通话见鬼去吧!

不管你在外面是风光还是落魄,那都不属于老家。老家留下的还是你的过去,还是你骨子里甩不掉的土腔土调。有一年回家过年,母亲说竹园的竹子长疯了,遮光,要伐掉一些。我就借了隔壁大哥家的篾刀,砍掉了那些长不大又杂乱生长的小竹子,清除整理了竹园与屋阶沿之间的出水沟,然后找了箢篼扁担挑了些砖石来砌围墙。有乡亲打趣说:“你一二十年冇挑担子,还记得么搁扁担啵?”我说:“不跟你日白,叫队长吹哨子,我结再到对面山刮土衣窖凼,打正字挑担子我绝对不输自你!”听到的人都吃惊:“果个话你也会说,果些事你哈记得!”他们说的“果个话”是指“日白”(吹牛)、“我结”(我和你)、“输自你”(输给你),“果些事是指“刮土衣窖凼”(刮取地表的苔藓、杂草,送到牛屎凼里窖肥)。记得老家的事,会说老家的话,回老家才能交流顺畅,才是真正的落地回家了。

虽然回到老家我不会搓麻吊皮斗地主,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好多可玩的娱乐项目,但是拖一把小椅子坐在人家屋檐下跟曾经的熟人或者塆里的老人聊天,聊他们过去熟知的话题,聊没人跟他们聊过而他们又想找个人聊一聊的旧事,那也是一大乐趣。用最粗朴的土话,聊最陈旧的话题,在别人看来,似乎是些陈芝麻烂谷子,但我总觉得有太多的神秘、奇异和未知的内容,值得我记录和反思。

大约是前年,我和高中同学A在浠水新华正街上偶遇,一路聊一路往南城走,在新大桥过去的新转盘又遇到我初中的老师B,三人又聊了一会儿,同学A接了个电话有事先离开,B老师问我:A是哪里人啊?我说本地人,B老师不信,说:本地人应该像你这样,在浠水说话不该做“外地声气”。

好多朋友圈里有人高谈阔论“叶落归根”的话题。我善意地提醒一句:说得溜浠水的土话,扒得起浠水的土巴,种得好浠水的庄稼,吃得顺浠水的糙米,吸得进浠水的空气,走得了浠水的土路,看得惯浠水的异象,你也许可以“归根”;否则,你还是老老实实地漂在外面,或许有某个地方容得下你,你就在那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吧!

(0)

相关推荐

  • 赵维丨大舅(散文)

    母亲姊妹7人,大舅排行老三,姊妹7人中大舅是最幸福的:2个姐姐,2个弟弟,2个妹妹. 幼年时,大舅的形象是在母亲一次次自豪地讲述中高大. 据母亲讲,小时候大舅聪慧过人,小学只读三年就升入了初中,后来顺 ...

  • 散文||我是留守儿童

    我是留守儿童 魏  华||江苏 现在的留守儿童,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偏僻的乡村学校,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他们远离城市,远离父母,在老家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看护长大.老人年纪大了,有的孩子不服从管 ...

  • 当撒贝宁用土话朗诵,老师:像在山底下叫唤!小撒飙武汉方言合集

    当撒贝宁用土话朗诵,老师:像在山底下叫唤!小撒飙武汉方言合集

  • 【陈海峰散文】秦直道感怀

    秦直道感怀 作者 | 陈海峰(陕西三原) 绵延不绝的黄土高原,在亿万年的风风雨雨中,斑驳的支离破碎.秦直道,星星点点的轮廓,记忆着曾经的辉煌.我国第一部关于秦直道的电视片是由各姿各雅影视公司制作.片中 ...

  • 快趁着春天,让我们播下更多希望的种子……

    [散文] 乡愁袭来 今天的朋友圈中,老家的摄影家曹杰先生,发了一幅题为<乡村三月>的图片(上图).那大片大片黄灿灿的油菜花丛,映衬着山中遍布小洋楼的村庄,那就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鄂东家乡呀. ...

  • 【浠蕲事】别忘了,“双抢”会死人的!

    别忘了,双抢会死人的! 虽然,当今社会几乎不再有人搞双抢了,但是网络上回忆双抢岁月的文章不少: 虽然昔日那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双抢是多么艰难.多么令人难熬,但是在不少网络写手的笔下仍然充斥着炊烟袅袅鸡犬相 ...

  • 【浠蕲事】系紧你的裤子带儿

    系紧你的裤子带儿 小时候曾经听过一个段子: 说是生产队二队长带领一帮妇女打草葽,这期间毛大嫂尿急,急忙忙跑到草垛之后的牛栏里去解小手,过了足足一支烟的工夫才磨蹭蹭地侧着身子回来.回来之后,毛大嫂也不打 ...

  • 【浠蕲事】“姨儿,问你个事儿嗨!”

    "姨儿,问你个事儿嗨!" 浠城名媛HY女士,今天格外郁闷. 在步行街天桥上,遇到一位大姐问路,一开口就叫她怔住了:"姨儿,问你个事儿嗨!"HY女士倒退三步,隔着 ...

  • 【浠蕲事】怀念那些年的冬日暖阳

    怀念那些年的冬日暖阳 2019年快走到头了.这是个奇怪的年末,长年少雨,这些天忽然被雨神仙拽住一年的尾巴不放,天地间湿哒哒空气里冷嗖嗖,叫人很不好过.昨天太阳刚刚出来露了个头,今天下午又没了踪影.估计 ...

  • 【浠蕲事】寒冬腊月北风起

    寒冬腊月北风起 按照农历算日子的话,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就是一年中最冷的冬季了,这三个月也因此被叫做寒冬腊月--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咱浠水呢,十月还叫十月,十一月则叫冬月,十二月则叫腊月了. 浠水的惯例 ...

  • 【浠蕲事】岁月里的那一碗米饭

    岁月里的那一碗米饭 民以食为天. 在我的观念里,米饭是主食,虽然不至于顿顿要吃大米饭,但是至少每天要跟米饭照过面.如果哪一天没沾过一粒米饭,总会觉得对不住这一日的光阴,就连晚上睡觉也觉得不踏实. 家里 ...

  • 【浠蕲事】鸡瘟年代

    鸡瘟年代 1. 1977年初夏,南家油榨塆发鸡瘟了! 最先发现疫情的是南二妮.南二妮是南家油榨塆的记分员和畜牧技术员.不过这两项活儿只需要在下半天收工时分或者收工之后的那段工夫就可以操作的,所以平日里 ...

  • 【浠蕲事】绕过山,绕过水,绕不过的五四大队...

    绕过山,绕过水,绕不过的五四大队 上世纪八十年代,浠水县南凉乡下辖十个生产大队.每个大队都有一个诞生于火红的六十年代的名称,自北朝南从东往西分别是:星星大队.中心大队.联盟大队.五四大队.新生大队.和 ...

  • 【浠蕲事】“牛走后来我走先”

    "牛走后来我走先" 前几日整理旧光盘,翻出一本老电影<刘三姐>,把它插入台式电脑光驱里,还能看.其中刘三姐率众乡亲与三个秀才对歌那一段,真令人解气.特别是罗秀才唱的那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