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
最近心情很复杂,一方面总是受到一些负面的消息冲击,感觉非常失望。另一方面看到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养殖户在那里无奈地挣扎,又觉得很伤心。还好,一些理智的声音开始出现,尽管冒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至少有了一些声音,让我对自己的判断有了一些肯定,也让我为底层的呼吁更加有信心。
自从“禁野”《决定》出台后,养殖户在慌乱,管理者在摸索,地方政府在等待,都希望看到一个明朗的政策,解决《决定》之后的问题。通过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来实现野生动物的有效管理的呼声也很强烈,只是各自有各自的观点,各自带各自的目的。
立法很重要,但是执法更重要。一部好的法律出来以后,如果与现实脱节,执行不了或难以执行,或者说它的漏洞很大,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愿,那这个法律就要打个问号了。比如说现行的《自然保护区条例》,采取了“核心区管死、缓冲区管严、实验区管活”这样一种管理方式,本来是很理想的,符合理想的自然生态发展规律。但恰恰在南方集体林区忽略了一个事实,在划定保护区时为了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把一些原住民划进了核心区。那么怎么可能完全杜绝人为活动?其实这个就是不实事求是的表现。
现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在修法的时候就要避免执行上的难度问题。比如说怎么界定“野生动物”。这个是最为关键的的问题,不界定清楚,还是在原地打转。现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是从物种上面来区分家禽家畜与野生动物,就是按物种来管理。但是,人们现在老在纳闷儿的一个问题就是自然界的野生动物和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是否同样具有生态功能?人工饲养的动物还叫“野生动物”吗?
在“禁野”《决定》出台后,有些地方还提出不管饲养了多久,不管是子多少代,都依然是野生动物,应该加以禁止。如果按这个逻辑,还是把它归到野生动物中间去,这个就更好笑了,我们今天的家禽家畜包括鸡、鸭、猪、牛,哪一样不是从野生动物通过一代一代的繁育驯化以后变成我们的今天的家禽家畜的?因为说不管多少代都还是禁止的,那都得把餐桌上的肉食都全部禁止了?
哪一些该禁止哪些不该禁止,应该与国际惯例相一致,比如说《CITES公约》也有一些相关的规定,附录二的物种如果是通过人工繁育得来的可以交易和国际贸易,野生种则不可以。那么为什么在中国不把它区分开来呢?一些人工繁育技术很成熟的物种应该可以利用,但这个技术成不成熟,也是有标准的。是什么标准?由国家来组织评估,再由国家来发布。发布以后通过人工繁育得到的种群就是可以进入贸易,该怎么用怎么用。
现在提出这个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决定》,实际上这是在特殊情况下提出来的应急措施,执行的时限应该是有界定。在连野生动物的概念都没有清楚的时候,说全面禁止,禁止哪一些?提出的名单依据是什么?哪些是饲养技术成熟哪些是饲养技术不成熟?这些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种运动式执法执行起来的持续性就是很恼火的。
我们国家的特种动物养殖产业是与改革开放同步进行的,改革开放之前是很少有特种养殖的,仅仅只是处于科研单位的研究课题阶段,没有进行生产性的养殖。改革开放的初期确实有一些各种各样的养殖种类,当时不是说“管他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吗,大家都在尝试,各种各样的尝试。
通过几十年的尝试确实有一些种类已经掌握了很好的养殖技术,有一些种类基本还处于摸索阶段。就像当时义乌的小商品,温州做皮鞋和服装一样,可能有一些是仿制,质量不敢保证,可能各种各样的都出来了,没有品牌。但是当它发展到一定的时候,现在你看它就要创品牌,就要有品牌了。特种动物养殖也是一样的,发展到今天我们就应该去进行评估,成熟的保留商业性饲养,不成熟的就应该去除商业性饲养。没有标准就应该制定标准,没有评估就应该去进行评估。技术成熟的该怎么去养殖,种源如何控制,过程怎么检疫,都应该明确。有了这些东西以后为什么不能饲养呢?为什么不能利用呢?
其实整个人类文明史就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博弈史,就是跟这些物种打交道的这样一个过程。如果人不是一开始学会了利用野生动植物,那人类可能就被干掉了,就不存在了。人类之所以能战胜自然中的其他一些看上去更强大的东西,恰恰就是学会了在小范围内利用小的空间来实现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恰恰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本领。这种探索一直在进行,不应该停止,也是协同进化的一个过程,今天我们不能倒行逆施。
不是说今天已经有了猪牛羊马,已经有了鸡鸭鹅,其他的探索就应该停止了,都应该把它们跟人隔离开来。如果隔离了人与野生动物打交道的关系,从生态学角度来说对人类的发展是不利的,可能失去了许多协同进化的机会。人类今天用各种工具来实现与环境的隔离、与自然的隔离,使人类自身抗御自然威胁的能力越来越弱,适应性越来越单一,对整个人类种群发展是不利的。
另外,西部地区的情况复杂,这些比较贫穷区域,特种动物的养殖作为一项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个是现实存在的。表现出来的可能是强调了野生动物的利用,似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流不一致。但是并不是说因为特种动物饲养有脱贫攻坚的作用,之所以它就有保留的意义,如果不是脱贫攻坚就不应该保留。其实不是,其实恰恰这是整个发展过程中它发展到这一步应该有的应该出现的应该保留,即使今后完全脱贫完全小康了,完全有可能这些需求更多了。
与野生动物的这种关系、这种距离怎么去把握,并不是说一定要把它用一道墙把人与野生动物完全隔离开来,就能避免了人与野生动物之间可能有的疾病发生。恰恰适度的接触才是最科学的。人本来就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实际上是一样的在生态系统中发生着相互作用,人工驯养的这些材料就是用来满足人的需求的,减少更多的索取。所以对自然状态的野生动物与人工繁育的动物一定要区别对待,它们的功能和意义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