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古人的理财观念和方式是其智慧的结晶,虽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古人的理财方法和理念仍值得当今学习借鉴。
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财是一种生活技能。会理财的人,在生活中因经济短缺而发生捉襟见肘之境况的概率则较少。然而理财不是件简单的事,它靠的不仅是运气,还有投资眼光和策略。前段时间发生在某著名银行的“爆雷事件”,就是其代销的理财产品出事了,导致无法如期兑付投资人的本金和收益,让很多投资人蒙受损失,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有人会想,现代人的投资理财有可能踩坑,甚至赔得血本无归;而古人有钱了就存进罐子里,然后埋在土里,用的时候再扒出来,不会有啥损失。
但事实上,这只是个别土财主的做法,古人不仅会投资理财,甚至还出现了一些理财高手,他们的一些理财方式和理念,直到现在还影响着我们。
在《易·系辞下》中,最早使用了“理财”这个词,“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意思是说,对于财物的管理和使用,要有正确的规范,禁止人们不合理的开支和浪费,才是最合理的,最应该做的事。
由此可见,古人不仅有理财的观念,还形成了一套关于理财的理论。战国时期,人们的投资理财理念已经相当成熟,大商人吕不韦曾经问他父亲:“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战国策》)
之后,吕不韦便投注了他一生中最大、最精彩的一笔风险投资,就是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也即秦始皇的父亲登上了秦国王位,而吕不韦也因这笔投资,获得极大收益,成了秦国的相国,并且控制了秦国的财政大权,财富何止翻了百倍。这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理财方式,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称之为“用奇胜”。当然,这种高收益的风险投资,如果没有很好的退出机制,可能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吕不韦后来身死家败,就是很好的证明。而真正的理财高手,是非常懂得规避风险的,其实古人中有很多理财高手,他们就在投资理财中做到了稳中求赚。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范蠡,就是个理财高手,他在帮助越王勾践完成复仇大业后,就辞官去了齐国,经过多年经营,成了富甲一方的富豪。齐王听说之后,就封他为丞相,范蠡帮助齐王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过了一段时间,范蠡觉得自己位极人臣,且家财万贯,财富和权势都达到了顶峰,他认为这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他辞去丞相之职,并把家财散尽,然后搬去了一个叫做陶的地方。在陶这个地方,散尽家财的范蠡再次白手起家,没过几年,又赚到了万贯家财,被世人尊称为陶朱公。那么范蠡这个人,怎么就那么容易聚财呢?因为他有一套理财的诀窍。《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著名谋士、经济学家计然曾提出,“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这段话的意思是,要及时掌握货物过剩或不足的情况,就会懂得价格变化的原因。价格高到极点,就会下跌;价格低到极点,就要上升。当货物的价格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出手,视其如粪土;当货物的价格低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其如珠玉。货物钱币要及时流通周转,如同流水那样。范蠡是计然的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这一理论,范蠡研究出了一套“积贮之理”,就是在物价便宜时,大量收进,即“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即在大旱之年买下船只,等到洪涝之年,再把船只高价卖出去;或者反过来,在洪涝之年买下马车,等到大旱之年再卖出去。这个规律也适用于现代投资理财,比如在股市中,当牛市出现的时候,人们看着日益高涨的行情,就争抢着追涨,这个时候,聪明的投资者就会尽快将股票抛售套现;当熊市出现时,由于股票下跌,人们会非常担心,急着抛售股票,这时候,聪明的投资者就可以廉价割取别人的股票。这种高抛低吸的投资策略,是不是和范蠡的投资理念是一样的道理呢?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还记载了另一位理财高手——白圭。白圭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商人,有“商祖”之誉,白圭的理财之道就是观测市场走势,抓住最佳投资时机,使利益最大化。“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史记·货殖列传》白圭的投资理念,也是高抛低吸的策略,他先是“乐观时变”,即预测市场行情,然后再做出决定。“人弃我取”是指当货物供过于求,人们都不再购买时,他趁此机会低价买进。相反,“人取我与”,则是当市场上货物紧缺时,他再高价卖出。利用这个规律,白圭在丰年时低价收购粮食,到粮食歉收时又高价出售,从中赚取成倍的利润。白圭投资的时候,对信息变化反应极快,一旦发现机遇,就会果断出手,毫不迟疑,以免错失良机。《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白圭“趁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可见白圭出手之果断迅速。比起风险投资,有的人更善于长远规划自己的财富,汉朝的萧何就是这样一个人。刘邦称帝之后,论功行赏,萧何位列功臣之首。有人不服气,刘邦是这样解释的:萧何虽然不曾亲自带兵厮杀,但是每次战场上情况危急时,都是萧何调遣军队支援,多次化险为夷。而且行军打仗,军粮是至关重要的,也多亏萧何从关中源源不断地支援,才使得军队供养有了保障,即便战场上一时失利,也能尽快恢复元气。刘邦认为“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众人仔细一想,确实如此。可以看出,萧何虽然武不如韩信,文不如张良,但是萧何会谋划,能够运筹帷幄,保证大军的粮草供应,及时送来补给,说明他是个善于理财的人。那么萧何功成名就之后,是如何安排自己的财产的呢?萧何晚年,在一些位置很偏僻的地段购置了一些田产,众人不解,身为大汉丞相,购置田产怎么不挑好地段呢?萧何解释道:如果后人能有出息,那自然不需多虑;但是万一后人平庸,那么如果留下过多位置好的田产,无疑会引火烧身,成为别人争抢的对象。还不如留些位置偏僻的,也免得被其他有权势的人觊觎,这样也能给子孙一个存身之地,才能更好的保护子孙。萧何的后代,虽然未能再出过出类拔萃的人物,但是却也世代平安无事。《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也是善于为后人谋划的,她早就看透了贾府的热闹繁华不过是假象,实际上声势显赫的国公府只剩了一副空架子,于是她就在临死前托梦给当家奶奶王熙凤,给她出了个保全子孙的万全之策。秦可卿嘱咐王熙凤,趁着现在家中还没有彻底败落,在祖茔边上多置田庄、房舍、地亩,将来用这些收入做祭奠祖宗和家塾的费用,因为祖茔旁的田产,即使获罪抄家,也是不在被抄之列的。秦可卿原话是这样说的:“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也没有典卖诸弊。便是有罪,己物可以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秦可卿谋划得十分周全,可见是个懂得财产合理规划的人,她给王熙凤的建议,实际上是给贾家子孙留了条后路。只可惜王熙凤听了,虽然觉得有理,但出于种种原因,并未付出实施,最后贾家才落得个树倒猢狲散,子孙死的死,流放的流放,非常凄惨。可见,古人理财也懂得知进退躲避风险,最终求稳以守住财富。我国古代有一种储蓄工具,叫扑满,现代孩子们的存钱罐,就是由此发展而来。古代的钱币是方孔圆形,古人们为了方便储蓄,就发明了这样一种器具。扑满大都是陶制的,顶端有一个狭小的开口,恰好能放进去一枚铜钱,但是却没有出口,只能等钱装满之后,将其敲碎取出。“满则扑之”,故名“扑满”。中国人爱储蓄,储蓄是中国老百姓最主流的一种理财观念,所以才有了扑满这种东西。对于没有投资能力的人,只有靠储蓄的方式理财,说到古代的储蓄达人,不得不提苏轼。
苏轼雕像
苏轼在被贬到黄州后,俸禄也降低了,家里常常入不敷出,逼得他不得不节衣缩食,谨慎规划自己的工资收入。苏轼在《答秦太虚书》中,描述了自己的存钱规划:“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卜,平日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他给自己规定,每天花钱不得超过150文,每月发放俸禄之后,他就把4500文钱的俸禄,分成30份,用绳子串起来挂在房梁上,每天用画叉取下一串,然后就把画叉藏起来,不再取用。另外,对于每天没用完的钱,便用竹筒装起来存着,用来日后招待客人。苏轼这种强制储蓄的方式,在有限的条件下,也保证了生活的各项开支。其实靠储蓄的理财方式很普遍,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没有能力做大的投资,与苏轼一样靠死工资生活,而储蓄这样低风险、量入为出的资金安排,能确保正常的生活开销和应急之用。古人的理财观念和方式是其智慧的结晶,虽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古人的理财方法和理念仍值得当今学习借鉴。
参考资料:
《史记》,汉,司马迁
《红楼梦》,清,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