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辩证技巧及治疗方剂——Earls360

糖尿病中医辩证技巧及治疗方剂——Earls360

引发糖尿病的病因。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还未能完全阐明。不同类型糖尿病的病因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类型糖尿病其病因也各异。目前认为引发糖尿病的病因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肥胖因素
 
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约有60%~80%成年糖尿病病人在发病前为肥胖者,糖尿病的患病与肥胖的程度和类型有关。中心型(或称腹型)肥胖尤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有关。有资料表明,随着年龄增加,体力活动逐渐减少,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在改变。自25岁~75岁,肌肉逐渐由占体重的47%减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至36%,这是老年人特别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糖尿病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2、自身免疫
 
1型糖尿病及其亲属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桥本甲状腺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恶性贫血、重症肌无力、类风湿关节炎等。在糖尿病胰组织病理切片中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胰岛,这是1型糖尿病存在细胞免疫的直接证据。
 
3、体力活动
 
我国农民和矿工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推测可能与城市人口参与体力活动较少有关。体力活动增加可以减轻或防止肥胖,从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能被利用,而不出现糖尿病。相反,若体力活动减少,就容易导致肥胖,而降低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血糖利用受阻,就可导致糖尿病。
 
4、精神因素
 
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和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的激素(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大量分泌。承受精神应激较多的城市居民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农村居民,脑力活动者患病率高于体力活动者。

糖尿病中医辩证技巧

既消且渴,重在养阴

渴而不消,气阴兼治

但消不渴,重在补肾

不消不渴,重当益气

糖尿病中医辩证治疗方剂

一、上消证

上消又称膈消、肺消,是以烦渴引饮、小便数为主症的消渴症。系
        由心火炽盛,胃热肺燥而成,
        治以清心润肺、生津止渴为主,方剂如下:

组成:生石膏50克,知母15克,天花粉30克,栀子15克,麦冬20克,淡竹叶15克,薄荷叶15克(后下)。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0克,干结如粟者加芒硝10克(冲化),大便正常后,去大黄、芒硝。

方治疗上消症,一般3-5剂即能收到效果,20-30剂多可治愈,但治愈后一定用花粉、麦冬开水冲服代茶饮,以巩固疗效。

   二、中消症

又称消脾、胃消,系脾胃燥热所致,主要症状为多饮多食,小便多而大便干,身体反见消瘦。

治以:清泻胃火为主,滋阴润燥为辅。方剂如下:

组成:生石膏60克,黄芩15克,黄连6克,大黄15克(后下),芒硝15克(药汁冲化),石斛40克,生地30克

三、 下消症

下消又称肾消,系由肾水亏竭,蒸化失司而成,症见面黑耳焦,小便浑浊或如脂如膏,
        治以:滋肾固涩之法,方剂如下:

组成:熟地30克,山药20克,丹皮15克,山萸肉30克,泽泻12克,云苓15克,五味子15克,天花粉15克,麦冬12克,知母12克,玉竹12克,炙鳖甲20克,炙龟板20克

注:不管是何型糖尿病都要吃完主方后加服黄芪剂(生黄芪300克,太子参15克,花粉25克,内金15克,黄连5克,知母12克)。“一天一斤黄芪”是我们秘中秘,其服用方法冷水泡12小时后用武火煮开后再变文火5分钟,然后倒出全部药汁,再向药锅内倒入冷水超过药表面,再用武火煮开,开后文火再煮10分钟,将药汁倒入第一次的药液中混合为一天的服用量,即象喝茶水一样在一天时间内喝完。黄芪用量不要忽然加大药量,慎之。

糖尿病患者宜选择哪些食物

食品应该选择:糙米、粗杂粮,因为粗杂粮(如莜麦面、荞麦面、燕麦面、玉米面等)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糖尿病患者长期食用可收到降 低血糖、血脂的效果。蛋白质应首先选择瘦肉、鱼虾、禽蛋类及不含糖的乳品;其次为豆类及各种豆制品,再次为小部分为米面类。脂肪应选择花生油、豆油、芝麻油、玉米油、茶油等。此外,还要吃一些含粗纤维的食物,如绿色蔬菜、果皮、麦麸、玉米麸、海藻等,由于人类没有粗纤维的消化酶,因此进食后不被消化吸收,不产生热量。研究证明,粗纤维能改善病情,有利于降血糖、降血脂、改善便秘,对 冠心病及 结肠癌有预防作用。

消渴病中药治疗
随着社会的发展,糖尿病逐渐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在祖国医学中,糖尿病属于消渴病范畴。运用中药治疗消渴病,祖国医学已经积累了2000余年的宝贵经验。随着历代医家的不断摸索,逐步总结出了消渴病的证候学规律,同时也逐步认识到了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在消渴病中的重要影响,使得消渴病的治疗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

1对以往应用方剂中药物的总结

在临床实践的同时,笔者总结了历代治疗消渴病方剂中的用药情况.具体见表1。

2吕仁和教授的“三期论治”与“六对用药”

在消渴病的治疗中,吕仁和教授为了能够更清晰,明确的探讨其病因病机,进而更好的指导临床,以《黄帝内经》理论为指导,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分别提出了消渴病病机转化的“三期”规律和治疗上的“六对论治”,分述如下。

2.1 三期分型

吕仁和教授从《黄帝内经》的理论出发,将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分为消渴病前期、消渴病期、消渴病并发症期3期,具体如下。

2.1.1消渴病前期即脾瘅 消渴病前期尚不等于消渴病,但有可能成为消渴病,该期的主要病机特点是“阴虚”。形成这种阴虚的原因主要是禀赋有亏、贪食甘美、辛劳少逸。可表现为阴虚肝旺、阴虚阳亢、气阴两虚。一期病人多形体肥胖,有时有口甜症状,但因尚未化热,所以无典型消渴病的表现。

2.1.2消渴病期即消渴 此期为消渴病,但尚未出现并发症。此期的特征是“阴虚化热”。乃病人在一期基础上,甘美饮食不忌,肥胖体重不减,逐渐发展而成。复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或因外邪侵袭,或因过食辛辣燥热,或因劳累过伤,均可化热化燥伤阴,持续正气耗伤,从而可转化为阴虚燥热,二阳结热,肝郁化热,湿热困脾,热伤气阴等证。

2.1.3消渴病并发症期即消瘅 消渴病并发症期的特征是气血逆流,血脉不活,经脉瘀阻,可逐渐出现皮肤、肌肉、脉、筋、骨、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急慢性病变。临床上对急性病变可分为轻、中、重3度,对慢性病变可分为早、中、晚3期。在此仅拟定出分度和分期的原则性标准,可供深入研究各种并发症的参考。

2.2六对论治

2.2.1对症论治 当一个症状出现时,用一种快速、便捷的方法治疗,使症状很快得到缓解或消除即是对症论治。

2.2.2对症辨证论治 对症辨证论治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大法,是对不易解除的复杂症状或对无有效治疗办法的症所采用辨证用药的治疗方法。

2.2.3对症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症状是疾病的主客观表现,有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因素,既是疾病诊断的线索或主要依据,也是配合确定证型和证候的主要依据;而作为一种病,它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病理、症状、证型或证候,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转化和预后规律。证型和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和层次上所表现的综合性特征。一种症状或一种证可以出现在若干种疾病中,而各种不同疾病的预后相差甚大,所以在治疗中,对症辨病为首要。辨证是为了指导立法处方,所以对不少症状需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来进行治疗。

2.2.4对病论治 对病论治是较高层次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或病机,它适用于对病因或病机比较明确的疾病且有良好疗效的方法。

2.2.5对病辩证论治 对病辨证论治是临床常用的方法,即将疾病进行辨证分型分证候,按照不同证型和证候论治。

2.2.6对病分期辨证论治 对病分期辨证论治多用于对慢性、复杂性疾病的诊治。分期,一般多以现代理化检查指标为依据,用以明确疾病的阶段性,辨证则用中医的辨证法则进行。如消渴病,吕老便分为上述三期而制订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3分析

3.1传统医学方面

通过统计可以看出,使用频率最高的三味药为黄芪、丹参和茯苓,分别为补气、活血、渗湿之药,次则为养阴、健脾、燥湿、补肾之品。而如桂枝、淫羊蓉一类温热之药亦有用者。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决》中论述消渴病为:“试观老年多夜尿,休信三消尽热干。饮多尿少浑赤热,饮少尿多清白寒。”总结了寒热两种形式,可以说是对清朝以前消渴病治疗和病机探讨的总结。治疗上遵循传统的理论,在病位上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消,分别从寒热不同的证型而选方论治。方剂上多选用传统的肾气丸、六味丸、人参白虎汤、圣愈汤、二至丸等。

民国名医张锡纯在治疗消渴病中,结合当时西医学的理论,自拟玉液汤与滋膵饮两方,认为“消渴之证,多由元气不升”,故两方均以黄芪为君,而分别伍以滋阴、固涩、升清诸品以随证治疗。随着人们对消渴病研究的不断深入,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在消渴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故而丹参、茯苓二药的应用也日趋频繁。

从吕老的治疗经验来看,消渴病的治疗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全面的药物干预和治疗,综合六对论治的用药原则,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丽进行综合选方用药。

  3.1.1对症论治
消渴病的主要症状是口渴、消瘦、多尿等。
治疗方面,
如口干渴,用天花粉、石膏、知母;
多食用生地黄、黄连;
大便干结用大黄;
腰腿痛用续断、桑寄生等。

肺热炽盛,耗液伤津,故口渴;
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花粉以生津清热,石膏、知母以清肺胃之热;
此外还可用沙参、生地、元参、玉竹、石斛等以助养阴清热,生津止渴。

胃火炽盛,腐熟水谷力强,故多食易饥,阳明热胜,耗伤津血,无以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生地黄及黄连合用益肺胃之阴,清热泻火,此外还可用黄芩、黄连、玉竹、元参、生地等养阴清热之品。

胃肠实热胃津不足,大肠失其濡润,故大便干燥,拟清热润肠。
用麻仁、白芍、枳实、大黄、厚朴、甘草。

若为肺脾气虚,拟补气健脾,润肠通便。用黄芪、陈皮、麻仁。
若为血虚阴亏,拟养血滋阴,润燥通便。用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瓜蒌仁。
此外还可用枳实、厚朴、元明粉(另包分冲,便软则停)等加强下气导滞通便之功。
腰腿痛为肾阳亏虚,故与续断、桑寄生以补肾阳,此外还常用蕲蛇、全蝎、地龙、秦艽活血通络,通则不痛。

  3.1.2对症辨证论治
如消渴病引起腹泻,可进一步分辨为湿热中阻、肝脾不和、脾虚湿盛、脾肾阳虚等型。

湿热中阻拟清热利湿,药用葛根、黄芩、黄连、甘草、藿香、佩兰、薏苡仁、茵陈;
肝脾不和拟疏肝健脾止泻,用炒白术、白芍、陈皮、防风、木香、香附;
脾虚湿盛拟健脾益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