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课程】黄秋园:皴法与山石画法全解
山石法
中国的山水画,除了画树,最重要的还有画山画石。树画得再好,若山石画不好,也难成山水画。从某种意义上说,山石是山水画中基础的基础,也是每位山水画家形成自己风格的基础。山石画不好,不但成不了一幅好的山水画,更不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故明代的董其昌说:“盖大家神品,必于皴法奇。'画史上以表现山石形态的皴法,不但代表了每位名画家独有的技法功力,而且也是形成每位画家独特风格的一种特有的形态。
山石法,其实可分画石和画山。画石是基础,画山是画石的延续,只有先将每一块石头画好了,那画山也就有了较好的基础。山石似可分,然又不可分,山石本为一体,磊石为山,破山为石,山石合一,融为一体。
北宗山石画法
画石用笔先用水笔皴擦,然后严整,用焦墨写之。石形峭拔方硬,,腕力而铁,苍茫淋漓,气势纵横,水墨浑融。
画石
先说画石。画石当分三面。石分三面即指每块石必是一个完整的立体,而非平面。三面者是指石有凹凸深浅,阴阳向背,高下参合,要有厚重感与立体感。山石乃天地之物,既有灵性,又有气骨,故画石需如画人,把石当人画此石方能活矣。
画石,一笔俱下,须有转曲多姿,婀娜多变之势。可先用淡墨勾框, ,再以浓墨或焦墨破之。石之轮廓若左勾浓墨,则右宜稍淡,若上勾淡墨,则下宜稍浓些,以此分其阴阳向背。画单块石是如此,画磊石也如此。
画石又有大间小和小间大两法。大间小即大石块外加若干小石块,然当以大石块为主,小石块为辅副;小间大即小石块为主,大石块为副。然不管如何,以整体为上,当大小适当,主次分明,切不可主次不分,混乱不堪。
南宗山石画法
画石下笔宜用中锋,要有粗细断续、弯曲顿挫、波折灵活,忌板、滞、刻,繁不可重浊,密不可窒塞。皴擦不论多寡,厚而华滋。湿中求毛,枯中求润。石有三面而各有不同,偃仰向背,用笔生动,自有神气。
石的立体感又以皴笔分之。石的外轮廓既成,即可按轮廓依次加皴。皴法的不同画法,当以石块的不同形状和各地的石体而定。故而历史上不同的名家就依据传统的用笔方法,并依据不同地区的石块形状会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法。较有名的就有北苑巨然石法、范宽石法、荆浩关仝石法、二米石法、黄子久石法、王叔明石法等诸种石法,并各自形成不同的皴法。譬如披麻皴、斧劈皴、豆瓣皴、解索皴、云头皴、米点皴、乱柴皴、折带皴等等。
小斧劈皴法
大斧劈皴法
长斧劈皴法
长斧劈皴法又名直擦皴,此法用笔严整,湿笔焦墨直擦,石形峭拔方硬,墨气淋漓。
豆瓣皴法
云头皴法
骷髅皴法
园林中之奇石皴法,名曰骷髅皴,形态宜瘦、透、秀、漏,玲珑洞不可过多,皴法亦不可繁,以气清为主。
马牙皴法
画法笔用中锋,苍劲有力,形势耸立,多方小石块,皴法以纵横为之,然忌石块皴法雷同。
米点皴法
矾头皴法
牛毛皴法
折带皴法
乱柴皴法
乱麻皴法
荷叶皴法
画山
再说画山。
画石既成,画山就不难。难就难在要画出山的气势与韵味。
画山须先画轮廓,轮廓既定而后皴之。然画轮廓要从大处着眼,切不可从碎处积为大山,此为大忌。山有峰峦之别。形势峻拔者谓之峰,形势圆转者谓之峦,峻拔与圆转,其用笔亦自然不同。
山势树头法
主山最宜高耸,客山须要奔趋。
画山有主宾之分。主山既定,群山相辑,定宾主之朝揖,再列群峰之威仪。不可多,亦不可少。多则乱,少则漫。
山又有高下之别。所谓高者,血脉在下,肩股开张,其基脚必厚壮,峦岫环绕其间,映带不绝。如此,才显高山之不孤不什。所谓下者,血脉在上,其山巅平落,顶额相攀,根基庞大,堆阜臃肿,深插莫测,此谓浅山也。高山、浅山,犹如宾主相依,客从相让。如此,则轮廓分明,脉络井然。
山形树头画法
山形不得重犯,树头不得整齐。
秋山画法
雪山画法(一)
雪山画法(二)
溪谷画法
水注川者溪,泉通川者谷。
岩涧壑画法
悬石者岩,两山夹水者涧,夹路者壑。
崖、岫、峦画法
峭壁者山崖,有穴者岫,圆形者峦。
悬崖画法
巉岩画法
怪石巉岩而立,仍须土阜以培其根。
峰岭画法
尖峻者峰,平夷者岭。
坪台画法
凡画丛山峻岭峭壁悬崖,宜画一二坪台,以舒其气及破其繁。画法:坪台上面参差须贯气,左右不可画断立面,用枯笔渴墨。
路径栈道画法
路要曲折,莫做连绵之道,时隐时现。路接危时栈道可要。
断岸小桥画法
断案颓堤,小桥宜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