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难尽说沈括

稍有些历史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沈括。直到今天无论是高考,还是各种学习的平台,沈括都是出题的热门人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沈括所著《梦溪笔谈》,此书包罗万象堪称奇书,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沈括由此而成为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宋史·沈括传》称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由此看来,沈括是一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大才子。

但人性是复杂的,在才与德的时分时合上这种复杂性则表现的更为突出,换句话说,并不是有才的人就一定有德,也并不是无德的人有一生一世都在干无德的事情。沈括就是一个典型。

沈括与王安石、苏东坡都是北宋神宗年间的人,而且同朝为官,同殿称臣,可谓同事。

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大臣们也选边站队,支持变法的站在王安石一边,反对变法的站在司马光里一边。沈括支持王安石变法,而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说“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不已,则乱亡随之……”

由于宋神宗支持变法,反对变法的司马光等人纷纷被赶出了都城开封,苏轼自然也不例外。

苏轼外放杭州,沈括到杭州公干,与苏轼一晤。临别索要诗稿,苏轼便将近期诗文相赠,岂知沈括为讨好变法派,将苏轼的诗作断章取义,肆意曲解。尤其是对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被指称为讽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变法派自然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良机,于是纷纷上书弹劾苏轼。历史有名的乌台诗案便由此而起,后得益于宋太祖赵匡胤不杀文人的遗训,以及王安不等人的出手相救,苏轼才逃过一劫。

沈括的所做所为自然为君子所不齿,即使在同一阵营的王安石也称其为小人。后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立即翻脸,对王安石。反戈一击,充分表现出其小人的嘴脸。

在国内政治上两面三刀,但在国际舞台上沈括却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公元1705年,宋神宗派沈括出使辽国,解决两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边界纠纷。沈括遍查两国间的地界书,在做足功课后,在谈判桌上,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有理有据地驳斥辽方的无理要求。双方进行了六次谈判,沈括都坚持原则,毫不退让。

后在对西夏的战争中遭到失败,被贬出开封,最终展转定居润州(今镇江)梦溪园,写下了旷世奇书《梦溪笔谈》,奠定了在中国历史上科学家地位。

纵观沈括的一生,很难有好与坏,正义与非正义,有德和无德加以概括,其实不仅对沈括,对任何人大体都是一样的,因为对每一个人而言,人性中都会有善与恶的两个方面,只是多与少不同的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