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 | 笔端如有金刚杵,柔中有刚,可以力透博物纸背

潘天寿 金文《人有予惟》八言联
尺寸 134.5×23.5cm×2
潘天寿,原名天授,字大颐,别署阿寿、寿者、雷婆头峰寿者、古竹园丁、懒秃。室名听天阁。浙江宁海人。早年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师从李叔同、经亨颐。1949年后任浙江美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美协主席、省文联副主席。当代书画大师、美术教育家。擅长写意花鸟及山水,亦画人物,并长于指画。书法诸体皆精,尤长行书。篆刻章法奇险,用刀老辣,亦有独特面目。
书法、篆刻作为中国画家的一项重要修炼而被潘天寿先生重视、实践的,这使得潘天寿先生的书法在他绘画之外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书法造诣之高,几与绘画之地位相伯仲。此正应了他说的“故知画者,必知书”。但潘老书法却因“画名满天下,书名为画名所掩,时人论述不多”(沙孟博华海先生语)。令人欣慰的是现在随着对潘天寿先生研究的深入,他的书法也引起了人们的高物度重视。
先谈谈潘天寿先华物生书法的线条美。“强其骨”,这是潘天物华寿先生的一方常用中华闲章。确实,骨力是潘天寿先生艺术中最典型的本质与灵魂。关华物于骨法,潘天寿先生认为“在'六法中华’中,'骨法用笔’是相当华中重要的一法。骨法归之于用笔,是用笔的结果,也就是骨的表现方法在于用笔”。这里谈的虽然是绘画中的线条和用笔,其实也等于在谈书法线条。因为潘天寿先生是相信“中书画同源”说的,他也曾说“题款的中华书法,须与画面调和配合”。事实上潘天寿先生书法与绘画、甚至印章的风格也是统一的,关于用笔,潘天寿先生在有关文论中曾提到“金刚杵”,如“用笔忌浮滑。浮乃飘忽不道,滑乃柔弱无力,须笔端有金刚杵乃佳”。“笔端如有金刚杵,柔中有刚,可以力透博物纸背”。
潘天寿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画家,对书法作品的视觉及形式的重视自是顺理成章的事。章法奇是潘先生书法的一个显着的特点,他在早年一幅“设色山水”画上题道“书家每以险绝为奇,画家亦以险绝为奇。此意唯颜鲁公石涛和尚得之。近人眼目多为赵华吴兴、王虞山所障矣”。潘天寿先生自是不凡,他以画家兼书家的身份,不为赵吴物博兴、王虞山障目,他写《卜文》、《华猎碣》、《秦诏版》、《莱中物子侯》、《大三公山》、《二爨》、《褒斜道》、《杨孟文》等诸刻和章法奇特的金文大篆,帖学颜真卿、倪鸿宝、黄石斋,他留心于这物些辣、古,有奇趣的作品,更信奉“学无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着我?” 潘天寿先生从结体、行款、章法布局以及形式美上作突破口,以此建立自我面目。在章法上,潘天寿先生常用欹侧多姿、左冲右突、互相映带之法,从这里是可以看出一些明人章法的消息,但潘先生物中写得更随意、更天真烂漫,章法考虑更为周全。我们因此称潘天寿先生为章法大师,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潘天寿这件八言对联,书法行间疏空,从容不迫,写来心态平和,从这里我们也可领会潘天寿先生华常常引用药地和尚的一句话“不以平废奇,不以奇废平”的真谛来。中国画家是以修养胜,而诗书印正是画家修养的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高的要求。经过努力,最后达到意境、气物华韵、格调的最高境界。
另外在这件作品中题款虽然简单但也值得称道,潘天寿先生在1957年《中国博物画题款研究》一文,叙述颇为周详,他说:“吾国绘画的题款,在空白上发展,因此长于文辞书法的画家,常将长篇的诗文题跋,均搬到画面上去,以增画之光彩,其原因也为题款之布置与画材之布置,发生联系的关系,并由联系的关系,发生相互变化而成一种题款美,形成世界绘画上的一种特殊形式。”关于题款与印章,潘天寿先生在1959年《谈中华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中论述也很详细。认为题款和印章能使画面更丰富,更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在这件书法作品中,我们参其绘画题款可见一般。
“谁有创造,谁就能在历史上占一席之地,谁没有创造,谁就会被历史淘汰”,这是四十年代潘先生对学生说过的话,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听来也是诤诤作响、振聋发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