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海旅,幸有你同行
🎵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杜鹃花海旅,幸有你同行
写在2021年中国旅游日到来之际
陈为习
又是“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的好时节。五一节那天,二宝从外地赶回来已经是下午一点半了;但两个孩子已经有近十年没去看杜鹃花海了,所以我们约定5月2号去龟峰山景区去看杜鹃花。
01
初结云峰诗社
说起与龟峰山杜鹃花海的缘分,要从2008年说起。大约在那一年三月底,我们听说本市要举行“麻城市首届杜鹃文化旅游节”,的确无比兴奋。因为龟峰山从地理区域来说毕竟也属于龟山,只是为了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才渐渐从行政上分离。似乎龟峰山杜鹃花名头要叫响了,我们也有莫大的荣幸。
我们学校名字叫龟山中心学校,就在龟峰山脚下。学校三面环山,环境宜人。那时我在语文教研组负个责,曾经在头一年出过一期刊物《感恩·问候作文》,正在为新的刊物内容犯难。而且当时刚刚听说,麻城诗人成立了龟峰山诗社。我灵机一动,就向学校领导请示: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办一个诗社,并且也去龟峰山开展采风活动?学校的丁校长非常开明,让我找分管语文组的教导处胡主任、政教处刘主任和团支部陈书记商量。胡主任、刘主任和陈书记都是语文教师,他们立即表示大力支持。于是我们确定成立云峰诗社。
于是我们着手讨论采风活动的实施。要组织教师采风活动,那时审批手续不是很严格,但也得有申请报告和安全协议书。于是我们着手议订了《关于语文教研组组织“亲近自然,共结诗缘”采风活动的申请报告》,交给学校校长办公室。校长批复以后,我们又与每位自愿参与活动的教师(主要是语文教师,另外还有两名年轻的实习教师也想参与活动)签订了安全协议书,上交学校存档。并确定在杜鹃文化节之前十来天(我们怕文化节活动期间游客太多,我们不便于去)采风。
02
第一次访杜鹃花海
4月10日,我们语文组全体教师和两名实习教师共13人,乘坐一辆汽车出发了。到达关口坳以后,汽车不能再往上行驶。我们就沿着林间的石级小路(即现在多说的“长寿石径”)网上攀爬。那时语文教师中恰好没有老年教师(鲍老师年龄最大,但也不过47岁,而且他的身体一直很不错),所以上去时一路谈笑风生,兴致很高。我们在“升子井”(现在叫如意泉)品尝了甘冽的山泉,在迎客松下合影留念,然后来到观景台稍作休息,(那时在观景台旁还设有一个茶亭,我们都去喝了几杯正宗的龟山岩绿茶。)我们极目远眺,顿觉心旷神怡;而此时回望龟头,觉得它神威抖擞,似乎要吞下那一轮红日。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也觉得“神龟吞日”的传说并非荒诞不经,而似乎颇有依据。
休息了一阵子,我们向最陡峭的一段石径攀登了。过了“情人洞”,石级越来越陡峭,等快到望儿石时,我似乎觉得有些喘不过气。幸好大家都觉得望儿石(依我看似乎叫抱儿石也行,不过叫望儿石更有故事感)惟妙惟肖,景致不错,都要拍照留念。还有胆大的爬到望儿石上去照相。
龟首石越来越近了。我们又打起精神,继续攀登。总算来到了鏦担石(现在叫天梭石)附近,我们在光滑的石壁上找到了一些勉强立足的地方(那时路不是很好),忐忑的往上匍匐而行,总算来到鏦担石上。还有更胆大的同事到了“险八脚”。“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八脚”虽然险,但站在那儿俯瞰山河的滋味 ,肯定也是畅快淋漓,相当刺激。
此行的主要目标是杜鹃花海,所以我们离开鏦担石(天梭石)后,大致浏览了孔雀松、仙人脚、试剑石、棋盘石和龙床,观看了“毓秀钟灵”“抗战胜地”“吞日”等石刻以及张新樵、周松涛在观音殿的题诗,就急急忙忙向杜鹃花海赶去。
此时已近四月中旬(山下的杜鹃花在三月底就谢了),我们猜想杜鹃花海纵然不是万花绽放,也应该有一部分开放的花儿,再不济也有一些饱满的花蕾。但事实上,这里的花还只是刚刚有一些羞涩的花骨朵。不过没关系,杜鹃一丛丛亭亭玉立的姿态已经展露出来了,枕木步道也初具规模。我们就像走上了还没开演的戏台,竟也手舞足蹈,在想象中做了一回舞台的主角。穿过杜鹃亭,在道旁杜鹃花的簇拥下,我们看到了“杜鹃王子”“杜鹃公主”“杜鹃王妃”“杜鹃花王”等标志牌,最后来到一座亭子里拍照留念。哦,忘了差点介绍这座亭子的名字,叫做“云峰亭”。这名字不错,我们文学社的名字就叫“云峰诗社”吧!
带着一丝遗憾和一丝不舍,我们准备从万步台阶(现在叫“云峰石径”)下山。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以前我们还不以为然,这次却完全相信了。上山虽然很费力,但大抵精力充沛,而目标明确,游兴正浓,所以反而你觉得特别累;而且登山时身体略微前倾,就算路滑,双手也很容易抓住路边的树枝,所以不用担心会摔倒。而下山时,身体疲累,眼睛若往前看会有恐高症,,真的担心万一一脚踩空,后果不堪设想。最难堪的就是万步台阶(云峰石径)每一级窄而陡,许多台阶几乎没有脚掌那么宽,这样一脚踩下去,脚尖下面是空空的,更让人心生忐忑。于是我们有的赶快从路边折了一些杂树枝条充作拐杖,慢慢地、小心翼翼地行走。有些女教师可能因为鞋子的关系,基本是斜着身子,一步步试探着往下行走;有时还发出一两声尖叫——而脸色早已煞白了。
下山路虽然不好走,但这条路所看到的景致又不一样了。这边开发得不够到位,一路上更显得幽深静谧,几乎晒不到太阳。而九龙松和神风口,也是观景和拍照的好地方。
终于下山了,来到了民俗村;而同事们又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我们沿着熊风公路,到龟峰湖后面的山上转了一圈才罢休。(那时还没有杜鹃园,要不然也可以看看温室中绽放的各色杜鹃,也可以早点获得满足感的。)
03
为了引起学校的更大重视与支持,我们还请学校的丁校长和朱主任为诗集写了前言和后记。
采风诗集选
然后,考虑到学校办公经费紧张,我们到文印店联系,由他们制作封面、封底与彩页我们自己打印中间的目录与正文。
经过紧张的努力,五月份,我们云峰文学社的小集子《亲近自然 共结诗缘——龟峰山采风诗集》印出来了。当时好像只印刷了三四十本,除了中心学校拿了十来本存档,我们每位作者领到一本存档之外,好像再没有多少了。虽然从格律、语言、意境等方面,我们的作品还显得比较稚嫩,但它毕竟是我们第一次大胆的尝试。这个集子也得到了中心学校领导的肯定与好评。
向下滑动查看
那次采风之后,我们的文学社连续几年都组织活动,并且都要完成采风作业,印刷刊物。我们的社团与社刊也获得殊荣——黄冈市中小学优秀文学社团一等奖,优秀文学社刊二等奖。在2010年,我们学校还被黄冈市诗词学会、黄冈市教育局评为“黄冈市诗教工作先进单位”。
向下滑动查看
不过,热闹总是暂时的。2011年,我经历心脏换瓣手术;2014年我又经历脑部微创手术。我们社团的老师有的改行,有的高升,云峰之行,同道者越来越少。云峰诗社的昨日辉煌已经渐渐“黯淡”。对于龟峰山之巅,我已经好久没勇气也没兴趣去攀登了。
向下滑动查看
说起我的心脏病,其实在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体检时就已有先兆,但那是只是说“心律不齐,有杂音”,只要注意就无大碍。奈何我年轻时有些任性:一是嗜酒,二是因公事熬夜,三是不能坚持运动。所以,在2011年5月,渐渐感觉胸闷气短,甚至睡觉时和上楼梯时呼吸困难。因为种种原因,拖到8月份才到省人民医院做了手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感觉自己已如同残疾人,登山已经是一种奢望了。
04
今年五一,两个孩子分别从上海和南京赶回来了。因为前些年一直在外求学,她们也有近十年没去看故乡的杜鹃花。所以,我们决定月2号一起去看杜鹃花。
第二天一早,我们匆匆吃了早饭,七点左右就出门,先乘公汽到客运中心,再从客运中心乘坐电动大巴,踏上了去龟峰山景区北大门的路程。
出发时基本上是满座,但一路上经常有人拦车。司机停了好几次,最终载了满满一车人。因为出发比较早,所以路上还不拥堵,而且旅游线路两边的塔柏十分漂亮。一直过了险道山,才渐渐感觉前面堵车越来越厉害。第二天听别人说,上午九点到十一点,从麻城到风景区北大门,整个线路堵得一塌糊涂。这是后话。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我们刚到北大门,才发现停车场上车辆已经快要停满了;进入游客中心,看到排队购票的长龙,真有点着急了。再看看朋友圈,发现早有朋友已经在山上拍照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现在着急也没用,还是老老实实排队购票吧。
买完票,时间已经九点多了。可是还没来得及高兴,走到检票口一看,心里的热情一下子降到冰点。不过转运车效率,里面七弯八拐排队候车的人,比在游客中心购票的人还要多。等我们好不容易登上转运大巴时,已经十点多了。
我们乘坐转运大巴,不到半小时就到了云峰石径。这时又得知:等候乘坐缆车的游客爆满,那边已经不建议新来的游客乘坐缆车了。好吧,反正以前也没坐过龟峰山景区的缆车,就当再步行攀登一次龟峰山吧。
从云峰石径上杜鹃花海,距离不是特别远,但山路陡峭难行,十分消耗体力。所幸我们携带的物品不多;大宝又格外懂事,主动把背包都抢了过去。我也怕如果自己登山太慢,会拉她们后腿,就没有多坚持,于是两手空空地汇入了登山的队伍之中。
头一天看天气预报是阴天,没想到天气出乎意料的晴朗;但好在这是山峰的西北坡,又加上树林茂密,阴翳蔽日,所以还算凉爽。我是坐过两次手术的,又加之并不年轻,所以步子比较慢;二宝总是走一会儿就从我视线消失,再走半天,又发现她在前面高处的台阶边休息。只有大宝背着包袱,不紧不慢的跟在我后面走。走一会儿,有提醒我是不是该休息一会儿。
说实话,我真想坐下来好好休息一下,但是我没有坐下来。一是因为石阶上行人太多,摩肩接踵的,你一坐下来,就阻挡了游客们前进的步伐(一路上有这么坐在台阶上的,但我觉得这样做真不妥当)。二是因为登山不仅要良好的体质,也需要坚强的意志。而人是有惰性的,一旦你坐下来,再站起来往前走就有些不情愿了——这种情况在上山的途中尤其多见。
每次休息时,我都是尽量选择台阶拐弯的平地边上,靠着树站立一会儿,拍几张照,喝两口水,踹几口气。当我看到远处的龟峰湖和民俗村尽收眼底时,我觉得不仅视野开阔,而且心情开朗,精神为之一振。再看看人家年轻的父亲背着儿子,年轻的母亲拉着女儿,还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要么拄着拐杖,要么互相搀扶着攀登,我就觉得我虽然做过手术,但我现在还比较健康,又并无扶老携幼的艰难,还有什么好犹豫不前的呢?
平心而论,云峰石径比2008年我们第一次行走时的路况有很大改善。有些特别窄特别陡的线路不见了——景区采用之字形路线,通过架设空中预制台阶,把坡度减小了,台阶加宽了,当然路线也稍微拉长了;又在外侧加了扶手,增加了安全系数。而且只要胆子够大,站在架空的台阶上拍摄照片,视野也更开阔;不过要当心,拍照时手机不要滑落了哦!
在接近神风口之前的一段台阶上,队伍似蜗牛一般地爬行。有的游客已经泄气了,有的抱怨:“走了老半天,怎么连一棵杜鹃花都没看到啊?”还有的突发奇问:“杜鹃为什么要开在那山顶上啊?”再遇上偶尔有一两个从上面下来的人,故意在那里夸大其词,说什么要到杜鹃花海还要走两个钟头,那些不明就里的远方游客就更心生怯意,踌躇不前了。
我是知道路程远近的,所以跟着“大部队”继续前行。经过神风口,再攀爬一段陡峭的山路,看到了九龙松,也看到有杜鹃花在路边迎风摇曳,就知道离云峰亭不远了。
05
登上云峰亭,不一会儿就看到了杜鹃花王。今年天气比较反常,整个春季气温偏低,三四月降水偏多,花儿被阳光朗照的时间明显不足,所以花期明显延迟了几天;杜鹃花接受光照时间太短,所以有极少数花儿羞涩地半含着花苞,略显拘谨地传递一点春的气息。当然开放得比较洒脱美丽的杜鹃花也有不少。这些话密集的簇拥在几条环线的道路两旁,花枝窈窕,花朵殷红,形成了极强的视觉冲击。
时间已经是正午,而山顶的大松树相对少一些,所以光线较为强烈,天气也渐渐变热了。但游客们的兴致丝毫未受影响。一路上,傍着花枝拍照的游客特别多,所以我们只能走走停停。有时实在累了,就找一些树阴或亭子休息一下,看看远处的风光,也极为赏心悦目。
走着看着,我也在思索游客的问题:这些杜鹃花为什么要成片集中开放在山顶上?
当然对这个问题,百度给出的回答大致是:这是杜鹃花的生长习性,山顶的土壤、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方面都非常适合杜鹃花生长。这个答案虽然比较笼统,但也算经得起推敲,应该是主要原因。我觉得除此之外,应该还有一下原因:
第一,华中地区的杜鹃属于灌木,枝条脆弱,在过去更容易作为薪柴被砍伐甚至被连根挖起(几十年前,砍灌木是完全被允许的,但松树和稍大一点的枫树、栎树并不能随意砍伐)。久而久之,山下与山腰的松树与栎树等越来越“强势”,杜鹃就基本上在山下与山腰失去了成片生长的机会。山顶因为离居民较远的缘故,得以逐步发展,最后终于站稳了“脚跟”,在山顶因此成片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二,景区为了造成视觉上的震撼力,在当初打造“杜鹃花海”品牌的时候,据说也采取过“去杂”措施(这一措施虽然短期内让杜鹃花海显得更壮观,但若从其实也有改变杜鹃生态环境的风险;如果有,我建议立即叫停,甚至还要及早采取适当措施,恢复原来的生态环境)。
第三,可能会把不便于观赏的一些零散杜鹃花树移栽到山顶的环线通道旁。但这只是猜测;而且我们从白居易的诗句“争知司马夫人妒,移到庭中便不开”,可以想见杜鹃移栽成活多么困难。
当然,我不会老坐在阴凉处想这些意义不大的问题;我们又依次观看了棋盘石、试剑石、孔雀松、天梭石、迎客松等景点,也就慢慢下山,准备乘车返程了。
回去等着乘坐转运车,依然要排很长很长的队。因为我们登山太累,绝对没有力气徒步走到景区北门。再说这返回北大门的票已经买过了。虽然人多,但多数游客是能遵守秩序的。
回城里的路上,我们上车后没有座位,但并不懊恼。毕竟今天的游玩也比较顺利,比较尽兴。我们也高兴地发现,景区近几年在开辟新景点方面力度较大,如龟峰峡谷赏樱花,如已经完工的刀锋龟拉达,如正在施工的光速龟索……景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和管理越来越规范,服务态度也越来越周到。
相信景区会抓住迎接中国旅游节以及创5A景区的机会,让杜鹃花海散发更多芬芳,让龟峰山有更多可供四季玩赏的景点,让游客更愿意变成“回头客”和“常客”,真正“相看两不厌”,亲近到永远!
向上滑动阅览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