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条约》签字时, 李鸿章为何只写一个“肃”字,有啥含义?
李鸿章是晚清名臣之一,只要有大事件发生,必然会出现李鸿章的名字。
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后,就意识到中西方之间的差距,他痛感晚清积贫积弱,试图“先富后强”,因此推动了洋务运动,开展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同时培养了一批留学生。
“铁路之父”詹天佑就是晚清洋务运动送出去的学生,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科技技术,进而回国效力。
李鸿章很早就意识到清朝的威胁来自海上,他一直都提倡“师夷智以造炮制船”的主张,中法海战之后就建立了北洋水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海上的劣势,但想要同西方一争长短还是非常困难。
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的落败,清朝水军的军事实力被彻底摧毁,李鸿章又前往了日本谈判,在这种“板上钉钉”的谈判当中,李鸿章能争则争,能少则少,挽回一分损失是一分,签订《马关条约》时,李鸿章还挨了一枪。
据说在签订条约的最后关头,李鸿章对美国顾问说:若是谈判不成,只能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中国可以无尽期抵抗,日本必败无疑。
李鸿章已经意识到了日本的势力,他们难以长期作战,但由于朝廷想要尽快结束战争,李鸿章似乎也没有什么办法。
甲午中日战争的落败,李鸿章承担了所有的责任,他也被清朝撤职,给了一个闲职。他只能去寻找新的出路,为此出访了欧美各国,他都一把年纪了,完全可以安享晚年,但他为了应对日本崛起的危险,不得不去寻找“盟友”。
在出访欧美各国期间,还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李鸿章途径日本横滨时,需要换乘轮船,李鸿章不愿意上岸,签下《马关条约》之后他就发誓“终身不履日地”,后来随行人员实在没办法,就安排了一首船摆渡。
李鸿章又问这是哪里的船,一听说是日本船,李鸿章依旧不愿意上船,最后就在两艘船上放上了一块木板,李鸿章踩着木板换乘了轮船。
哪怕是李鸿章生命的最后关口,大清朝依旧希望他能够参与和谈,八国联军战争期间,慈禧重新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让他北上,此时李鸿章身体并不好,加上《马关条约》的影响,李鸿章也有意不再北上。
慈禧逃亡时,又电令李鸿章北上,他实在没办法,只能北上,在和谈当中庆亲王奕劻和军机大臣荣禄一起参与了谈判。
经过几次谈判,李鸿章据理力争,西方列强也不愿让步,一直拖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这才决定签下合约。
这次的条约由庆亲王奕劻代签,不过奕劻很为难,拿起几次笔又放下了,最终还是李鸿章签下了这张《辛丑条约》,在这种条约上,李鸿章并没有签上自己的名字,而是写了“肃”字。
这个“肃”到底代表着什么,引发了诸多人的猜测,有人觉得李鸿章在表示自己在朝廷受封的“肃毅伯”爵位。
也有人觉得这是李鸿章在保全自己最后一点倔强,自己的名字无论如何都不能出现在这上面,只能用“肃”来代替。
大多数人认为这可能只是李鸿章的一种抒写习惯,在古代一些商人、官吏都会有自己的私印,为了防止别人冒充一般不会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而是写上某种“符号”,看着这特殊的字,也就知道这是不是伪造的。
李鸿章的这个“肃”其实也是一种身份象征,不仅是李鸿章,其余的清朝官员也会用这种方式签订一些东西。
李鸿章签订完条约之后,备受打击,身体是每况日下,经常都会咳嗽到吐血,在他去世的前八天,还到俄国使馆议事,回来之后,胃血管破裂,情况十分危机,1901年11月7日去世,享年七十九岁。